一座嶽麓山,半部長沙史

一座嶽麓山,半部長沙史

“吾道南來,原是濂溪一脈;大江東去,無非湘水餘波。”嶽麓山,位於湖南省長沙市嶽麓區,海拔300.8米,佔地面積35.20平方公里,是南嶽衡山72峰的最後一峰。因南朝宋時《南嶽記》中“南嶽周圍八百里,回燕為首,嶽麓為足”而得名,至今已有三億餘年。

在東南山谷的軸線上,在漫山搖曳的紅雨裡,嶽麓書院、愛晚亭、清風峽以及山谷的溪澗、山腳的寒潭等,渾然天成,融為一體。從古至今,多少遊人,從春天的新綠葳蕤,到夏日的綠蔭匝地,從秋日的層林盡染,到冬日的雪壓松柏,一次次來到這裡,感受著嶽麓山獨有的“風光不與四時同”。

嶽麓山一直承載著長沙人的喜愛與驕傲,不僅自然景色迷人,更是湖湘文脈根系所在。“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於遊人,她是風景秀麗的長沙名片;於長沙,一座嶽麓山,即是半部長沙史。

一座嶽麓山,半部長沙史

愛晚亭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杜牧在這裡留下的詩句太過透徹,流傳千年,成就了愛晚亭,也讓眾人提起嶽麓山,便會說起這件“紅衣裳”。

愛晚亭,始建於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由嶽麓書院院長羅典創建。與安徽滁縣的醉翁亭(1046)、杭州西湖的湖心亭(1552年)、北京陶然亭公園的陶然亭(1695)並稱中國四大名亭。愛晚亭幾經滄桑,清同治、光緒、宣統年間均相繼進行過修復。解放後,黨和政府曾五次修復。

毛澤東在長沙第一師範求學時,常與羅學瓚、張昆弟等人一起到嶽麓書院,與蔡和森聚會愛晚亭下,縱談時局,探求真理。1952年湖南大學重修,校長李達專函請毛澤東題寫了“愛晚亭”亭額。

一座嶽麓山,半部長沙史

嶽麓書院

“惟楚有才,於斯為盛。”嶽麓書院,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四大書院”之一,也是中國現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古代書院。相傳,清嘉慶十七至二十二年(1812-1817年),袁名曜任嶽麓書院山長。門人請其撰題大門聯,袁以“惟楚有材”囑諸生應對。正沉思未就,明經(貢生的尊稱)張中階至,眾人語之,張應聲對曰:“於斯為盛”。這幅名聯就此撰成。自嶽麓書院緣木依藤而上,向前走去,沿路可見許多高冢大墓。從黃興、蔡鍔、蔣翊武到陳天華、姚宏業、禹之謨、劉道一、焦達峰等等,許多近代仁人志士都長眠於此。辛亥革命前後,湖南志士有300多人犧牲,其中,嶽麓山的層林深處、青松翠竹之間,掩映著近60多座仁人志士、革命英烈的墳冢。

一座嶽麓山,半部長沙史

麓山寺

麓山寺是湖南省最古老的寺廟,始建於西晉泰始四年(公元268年),寺初名慧光明寺,唐初改名為麓山寺。有“漢魏最初名勝,湖湘第一道場”之譽。鼎盛時期的麓山寺,其山門位於今嶽麓書院處,但迭廢迭興,六度毀於戰火,同雲麓宮一樣於1944年毀於日軍,僅存山門和藏經閣。閣前有古羅漢松二株,傳為六朝所植,又名六朝松,成為麓山寺悠久歷史的活見證。

千帆過盡,洗盡鉛華。嶽麓山,一張山水洲城的歷史名片,她仍佇立在湘江河畔,見證著城市的發展與變遷,聆聽著一個又一個長沙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