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一口香酥掉渣 舌尖上的美食 復刻武夷山光餅 憑實力 0差評

無論是靠山還是靠水,勞動者都有專屬的美味。

一個地方的飲食,首先依託於當地的物產,此外氣候特點也有重要影響,民以食為天,先想辦法適應環境活下去,以後才能有機會、有心思追求舌尖上的藝術。

光餅是閩北一帶的日常小吃,相傳戚繼光入閩抗倭,由於糧食不好攜帶和儲存,於是就發明了光餅。最早是傳入建甌,因為武夷山相聚建甌很近,所以就慢慢的傳開了。

咬一口香酥掉渣 舌尖上的美食 復刻武夷山光餅 憑實力 0差評


時間是最好的美食家


人的一生總有很多回憶是揮之不去的,關於武夷山光餅的記憶,要追溯到很久遠之前的童年。

我眼裡武夷山的光餅絕對屬於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傑作。武夷山市區的光餅有肉餡和醃菜餡,星村大光餅薄而酥脆。

不管哪種光餅,一年四季,攤邊總有人風雨無阻地排著隊。不等老闆叫賣,一鍋光餅剛出爐,人群隨之騷動起來,生怕遲了就搶不到。

剛剛出爐,光餅還燙手,心滿意足的咬上一大口,”咔嚓“一聲,面香肉鮮混合著辣椒的口感,味道豐富有層次。

咬一口香酥掉渣 舌尖上的美食 復刻武夷山光餅 憑實力 0差評

對武夷山人來說,光餅不僅僅是一種食物,而且是被保存在歲月之中的生活和記憶,永遠也難以忘懷。



時間是食物的修行


漫長的宅家日子裡,有了自制的武夷山光餅的陪伴,再寡淡的日子,彷彿也會變得溫暖、富足而且有滋有味。


咬一口香酥掉渣 舌尖上的美食 復刻武夷山光餅 憑實力 0差評


準備:
① 中筋麵粉125克,水 70-75克,酵母 1.5克,鹽 1克,油少量。

② 肉糜38克,梅乾菜(幹) 5克,蠔油1大勺,辣椒1小勺,胡椒粉1小勺,生薑粉1小勺,五香粉1小勺。

步驟:
① 調製餡料。梅菜乾洗乾淨,用手擠掉水分,切碎。其餘材料全部混合攪勻靜置待用。


咬一口香酥掉渣 舌尖上的美食 復刻武夷山光餅 憑實力 0差評

② 稱粉料,酵母用溫水瀉開。和麵的水會比平時做包子饅頭略多。這裡給的克數70-75克可以根據不同品牌的麵粉進行調節,一定是偏軟的面體才合適。


咬一口香酥掉渣 舌尖上的美食 復刻武夷山光餅 憑實力 0差評

③ 把麵粉,酵母水用手抓勻,這時候是一個略粘手的狀態,加入少量的食用油,開始和麵。和麵過程中不要加太多的乾粉,揉到麵皮光滑就可以開始發酵了。


咬一口香酥掉渣 舌尖上的美食 復刻武夷山光餅 憑實力 0差評

④ 發酵到1.5倍大下,手指中間戳下去,面體不會回縮。開始排氣揉麵,注意還是少量乾粉,以免麵糰吃粉太多面體變硬。


咬一口香酥掉渣 舌尖上的美食 復刻武夷山光餅 憑實力 0差評

⑤ 揉好後醒面10分鐘,再分劑子,分量能做6塊光餅正好。


咬一口香酥掉渣 舌尖上的美食 復刻武夷山光餅 憑實力 0差評

⑥ 面比較軟,可以直接用手扒拉成中間厚邊緣薄的皮,像包包子一樣一把抓起來就好,不用考慮美觀。反過來,沾點乾粉壓扁待用。


咬一口香酥掉渣 舌尖上的美食 復刻武夷山光餅 憑實力 0差評

⑦ 全部包好6個小圓餅後,醒發5分鐘,烤箱200度預熱,烤盤鋪油紙。醒發好後,手沾一點點的水,拿起一塊小圓餅,慢慢的拉成薄圓餅。

咬一口香酥掉渣 舌尖上的美食 復刻武夷山光餅 憑實力 0差評

⑧ 薄餅放在烤盤上,用手沾很多水把正面(沒有褶皺的這一面)用水均勻的弄溼。這步非常關鍵,必不可少。

咬一口香酥掉渣 舌尖上的美食 復刻武夷山光餅 憑實力 0差評

⑨ 筷子在每塊餅上戳幾個小洞。這個是預防烤制的過程中鼓包。放入預熱好的烤箱220度中上層,烤制20分鐘。烤制10分鐘後,把烤盤拿出來,給餅刷一層薄薄的油。

咬一口香酥掉渣 舌尖上的美食 復刻武夷山光餅 憑實力 0差評

⑩ 最後幾分鐘的時候要注意觀察,如果顏色不均勻,可以適當調整一下餅的位置。

咬一口香酥掉渣 舌尖上的美食 復刻武夷山光餅 憑實力 0差評

TIPS:
① 肉一定是肥多瘦少,肥肉在烤制的過程中油脂會滲出。等成品好了之後是吃不到肥肉的口感的。肉泥需要多醃製一會才會入味。

② 麵粉是中筋麵粉,不能是低筋或者高筋。低筋麵粉吃水量大,水分過多會照成面體烤制的過程中產生小氣泡。高筋麵粉吃水量小,面體烤制過程中會比較硬。

③ 真正的武夷山光餅在烤制的過程中是沒有中途拿出的。一是因為餡料用的基本是全肥肉出油多。二是用的窯爐正面溫度足夠,油脂能更快的滲出。家庭版烤箱溫度遠遠達不到,所以採用一個折中的方案。



時間是味道背後的平衡


咬一口香酥掉渣 舌尖上的美食 復刻武夷山光餅 憑實力 0差評

武夷山近幾年正快速發展,我每天都驚喜這座城市的變化。那些曾經熟悉的小攤,記憶的味道,也慢慢的改變了……

今天看到的光餅是不是原來的形式,到底是不是戚繼光的發明,已不可考,但光餅確是閩北一帶最有特色和魅力的食品。

在瞬息萬變的現代社會,人們懷著對食物的理解,在不斷的嘗試中尋求著新的靈感。不侷限於某一種特定的口味,在看似對立的味道背後,尋求的是一種豐富而立體的平衡。

我是@麥子媽媽的親子美食,和我一起吃吃喝喝打怪育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