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西平:搞好家庭教育首先是要給家長定好規矩

本文來源: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 作者:陶西平

陶西平: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國家總督學顧問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協會、世界聯合會副主席

陶西平:搞好家庭教育首先是要給家長定好規矩

家庭教育,就是先立好規矩,但是,是給誰立規矩?

說起立規矩,相信大多數父母馬上就在想:“確實要給孩子立規矩。”立規矩,並不是“給孩子立規矩”,而是指家庭、父母自己和孩子都要遵守的規矩,是家規。守家規的,首先是家長自己。

家規,是指既要有傳承又要符合新時代核心價值觀的新家規。

陶西平:搞好家庭教育首先是要給家長定好規矩

為什麼要提倡建立新家規?

國家有不少法律規範,但國家卻很難用法律去規範家庭裡面的事,做具體的指導。

新家規,則可以讓每個家庭成員都有具體的行為指導,守規矩本身就是家庭教育。

新家規可以是家長提出來,不用很多條,五條十條都可以,全家人一塊協商,一塊遵守。建立新的家規,可以把規範跟自主,把共性跟個性統一起來。

家規還能解決實際教育中存在著的一對矛盾。這對矛盾就是:

一面是把孩子給管死了,比如孩子缺乏自主發展的空間,缺乏動力;另一面是該管的又沒管住,比如我們的孩子往往沒有自己的行為規範,不懂得尊重公共秩序,講究公共衛生,維護基本的公共道德,以至於去國外旅行時,國外認為中國國民的素質不高,因為人家看的就是孩子的外在表現,就是我們該管卻沒管住的那一面。

如果家庭中所有人一起參與家規的設定,一起遵守,立規矩跟守規矩也就統一起來了。

家庭教育不是教育孩子,而是一種互動有時候不知道是誰教育誰?

一位爸爸教育孩子要誠實,不說謊。結果有一天他爸爸中午要睡覺,就告訴孩子:“如果有人來找我,你就說爸爸沒在家。”結果爸爸睡覺時,還真有人來找他了。這孩子就跟那個人說:“我爸爸在睡覺。但我爸爸跟我說了,如果有人來找,就說他不在家。”

這個故事有兩層意思:

一是如果父母教孩子一套,做得又是另外一套,那麼你再講一大堆這個那個的道理,也並不一定能變成孩子的實際行動,或者變成他真正接受的那部分;

另一層意思是,這孩子確實不說謊話,非常誠實,那麼孩子就有比我們做得還好的地方,值得父母學習。

家庭教育是父母與子女相互溝通、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一個過程,而不是家長在教育孩子,它是一種互動。

另外,現在大家對所謂的“教育專家”有所反感,就是因為專家經常在說,出現什麼問題了,應該怎樣……但實際上,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

所以,應該有不同的教育方式,而陶老說:“不是專家說只有哪種教育方式才科學,你的不科學。也許恰恰家長自己的方式更好,因為更適合自己的孩子。其實,我看專家在面對自己孩子的時候,教育實踐也很難。有些專家說得挺好,自己的家庭教育也不怎樣。”

把斷裂的家風重建起來,任何教育的難點都在於轉化為實際行動

家庭教育的最重要的目標,把孩子教育成什麼樣的人。在古代,有很多著名的家訓,如《朱子家訓》《顏氏家訓》等,這些家訓就是當時的家庭教育,要求家族世代都按照其中的標準去教育孩子,把孩子培養成那樣的人。這些家訓所傳承的,就是一個家族的家風,非常嚴格,但又充滿智慧,更是這個家族共同遵從和認同的價值觀。

重視家庭教育,現在可能已經得到了普遍的認同,但是怎樣強化家庭教育,可能認識並不完全一樣。各位專家都有不同的角度,有法律角度;有家長責任和教育方法的角度;有教育規律的角度,都非常好。

現在的難點就在於,怎麼把我們這些道理轉化為實際的行動。

我們也不能過多地責備現在的家長,比如說現在的家長缺乏責任感,缺乏示範作用,存在著家庭暴力等,因為很多家庭教育存在著家風斷裂的問題,就是父母的家長,就沒有傳下來一個好的家風,所以父母也不知道傳給孩子什麼。

家風是世代相傳的主流價值取向、行為規範和規矩。所以,我們提倡建設現代家風。

專欄

家庭教育與家族傳承

作者:學兩招親子

99幣

1,757人已購

查看

現代家風建設的具體做法

現代家風一方面要繼承我們民族的優秀傳統,而我們民族的家風,往往是通過家訓、家規等來表述的,沒有一個是政府制訂的,都是民間自己創造。

另外,還要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時又能抓住“怎麼對人,怎麼對家庭,怎麼對他人,怎麼對社會”這樣一些基本價值準則,這個又可以說是一種習慣,包括人的行為習慣,思維習慣和反應傾向,後者則實際就是價值觀,可以預見一個人。比如看到別人需要幫助,是馬上過去幫,還是事不關己地走開,這就是反應傾向,是一個人的價值觀。習慣培養加上我們剛才所說的家規,就可以成為我們新家風建設的具體做法。

迴歸教育的原點,形成合力,向上、向善,就是“詩與遠方”

最近,“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還有詩與遠方”成為了流行語。其實,這也說的是,人無論在什麼時候,有什麼樣的境況,都該保持一顆對生活與未來的希望之心,擁有一雙發現美好的眼睛。

這和我們教育的本來目標真的是非常一致。如果孩子在教育中,一直保持著“向上”和“向善”,那麼在他長大之後,自然就會擁有“詩與遠方”。

去年的5月3日,我60年前教的第一個班的學生,聚在一起給我過我80歲的生日。這是一個女生班,年齡最小的現在75歲,已經有15個人去世了。她們聚在一起,一群白髮蒼蒼老太太站成一排,原來的黨支部書記給我鞠了一個躬。當時我很感動。

我們老在講我們的教育是未來,那麼,現在這些老太太很有資格談談教育對她的‘未來’有什麼作用了,因為她們一生的大部分人生道路已經走完。

那麼,學校教育到底有什麼作用?在你們一生的發展,影響最大的是什麼?最後歸納起來,大概是這樣:

在一生中影響最大的,是時代。

她們的一生經歷都是非常坎坷的,有各種各樣的情況。有人是教授,有人是官員,也有人就是農村婦女,家庭婦女,但是大家總結起來,大概是這樣一個意思,時代的變化使得她們有了不同的境遇;

第二位的是家庭,包括家庭的變遷,家庭的問題,比如夫妻關係問題,父子關係問題,以及家庭的遭遇問題;

第三位才是學校教育,對於學校教育她們也很留戀,那天中午大家一起包餃子,說請我吃餃子,我問為什麼,她們說您大概不記得了,60年前我們的一次活動就是同學們一塊和麵、和餡、包的餃子。

學校教育中一生影響最大的是什麼呢?她們說了半天,歸納起來,大概就是四個字:

前兩個字是“向上”,她們說全班同學,儘管遭遇不同,遇到很多困難和挫折,但是沒有一個退縮的。

後兩個字是“向善”,也就是做好人。所以,我想,學校教育最後能夠落到孩子身上的,如果一個是向上,一個是向善,那麼這個教育就是成功的。

所有的教育應該回歸到教育的原點,不要把最基礎的教育給複雜化。時代、社會、家庭、學校,這些形成合力,才能對孩子的發展產生更大的影響,對孩子的未來產生更大的影響。

留守兒童是家庭教育缺失群體,但不要給留守兒童貼標籤!

談家庭教育,留守兒童是是現在最被關注的一個群體,被稱為是家庭教育的“痛點”,因為這些孩子確實存在著家庭教育缺失的問題。

留守兒童現在在中國有幾千萬,他們的父母都離開家鄉了,把他們留在農村。其中部分孩子出現了在生活上、交往上、性格上,甚至於道德上的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剛才有人舉了例子說,孩子在後邊喊爸爸,但是爸爸頭都沒回就走了。聽到這兒的時候,我想說,我們應該想一想他為什麼沒回頭,那時候他的心裡想的是什麼,心情是什麼,恐怕不單純地他不愛孩子,恐怕他也有焦慮感,因為他要出去掙錢,養家。

所以,在城市化的進程當中,這種焦慮感在一些父母當中也會存在。我們也不要單純地責備這些爸爸媽媽,但這確實說明了這些孩子的問題是家庭教育的一個缺失,但這並不是他們自己本身的問題。

溫馨提示:為幫助教育從業者節約時間,我們依託數年行業研究經驗,推出2020年會員計劃,具體如下:

陶西平:搞好家庭教育首先是要給家長定好規矩

本號轉載此文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通過私信與本號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