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公司投研團隊該做什麼樣的投資,才能讓客戶賺錢?

《基金經理投資筆記》

一線視野,見微知著、洞見真章

本文作者:泰達宏利基金投資副總監 劉欣

今年是我從事公募基金行業的第十三年,這些年裡,我除了做研究、做投資、分管權益投資,也做過風險管理、參與過產品設計、支持過客戶活動,幾乎涉及到基金公司業務的方方面面。但是經歷越多,越讓我反覆思考一個問題,作為一個基金公司的投研團隊,到底我們該做什麼樣的投資,才能讓客戶賺錢?

這個問題可以拆成兩個子問題,第一是前半句“讓客戶”,所以需要我們做的是客戶認為他需要的,第二是後半句“賺錢”,也就是說這個產品要對客戶好,具有長期賺錢的內在邏輯,良心產品。

我想,在基金這個行業,做投資並不應抱持一種孤芳自賞的態度閉關練劍,而應該用投資技能去幫助客戶解決如何財富增值的現實問題。

提出上述疑問,是因為經歷了二十多年的基金行業,不免要面對以下一系列問題:

首先,現在公募基金全行業一百多家基金公司,六千多隻基金,其中股票型基金一千多隻,偏股混合型基金九百多隻,但是就以上大約兩千只偏股型基金(股票型+偏股混合型)總規模而言,仍然只有大約兩萬五千億,和2007年底偏股型基金規模幾乎相等,但彼時偏股型基金只有兩百多隻。也就是說,現在的偏股基金規模的單隻平均規模只有2007年的大概十分之一。為什麼會這樣?真的是基金不賺錢嗎?但是即使我們以2007年底這一市場回頭公認的歷史高點看,當時Wind的偏股混合基金指數(偏股混合基金的平均收益)點位約4950點,此時約7700點,年均收益仍有3.6%,而如果不這樣苛刻,不從市場高點算起,從該指數開始編制的2004年開始算起,該指數起點1000點,到現在年化收益有13%。這進一步說明,如果剔除掉基金自身的淨值增長,現在相比2007年底,權益基金的真實總份額在負增長。為什麼一個賺錢的投資卻似乎大家不是那麼喜歡?

其次,到底哪些基金最終被投資者青睞,成為以上幾千只份額逐漸縮小的基金中在逆勢增長的“幸運兒”?

思考這些問題時,如果總是從基金管理人角度去思考,則永遠找不到合理的答案。當我們去換位思考,真正成為一個基金投資者去思考時,答案似乎又是那麼清晰。至少對於我這個既是基金從業十幾年,也是投資基金十幾年的人來說的感受。

首先,我們必須承認基金並不是人們必須買的東西,不是必須消費品。儘管站在投資角度我們看到權益基金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都體現了長期很高的回報。但是投資者,至少他們不認為這是自己必須擁有的。而究其原因,也許是因為A股歷史以來波動較大,雖然長期回報很好,但是投資者在波動中很難一直持有,結果出現了基金淨值漲,客戶反覆申購贖回,自己不賺錢的尷尬局面。

其次,當基金行業在不斷推動長期投資理念時,客戶買的基金卻經常面臨產品風格漂移、基金經理更換等問題困擾。並且面對上千只產品時,根本無從挑選,選擇困難。

於是我們回答最開始提出的前半個問題,什麼是客戶需要的?

簡單從客戶行為看,就有了端倪。從統計結果看,客戶的資金選擇偏向兩類產品。

第一類是合同最為確定的指數基金,儘管我們發現2005年以來主動基金平均年度戰勝寬基被動指數基金約5%的收益。但是當你選了指數基金,再也不用糾結苦惱基金經理是誰、下期投資持倉可能是什麼這類問題,只要基金不清盤,這就是長期可以做的懶人投資。這類產品是客戶需要的,但是未必是對客戶最好的。

第二類是短期或長期業績極端優異(過去前十名或前二十名)的基金產品。當你無論是因為自己原因還是基金公司原因,不知道基金在做什麼的時候,人本能的直覺就是線性外推,選擇過去業績好的基金。儘管歷史經常提醒人們,過去好和未來好往往是兩件不太相關的事情。

再回答後半個問題,什麼是對客戶好的?

毋庸置疑,我們應該給客戶一個收益高的產品,或者說從邏輯上可近似預測未來收益高的產品。而從統計數據來看,在A股這樣一個個人投資者佔大部分交易量的市場裡,專業機構主動管理仍然有很明顯的超額收益能力,這與美國以機構市場為主,基金基本沒有超額收益形成鮮明對比。因此就投資結果而言,具有一定程度的主動管理投資仍是首選。

回答了前面兩個問題,我們就要針對問題答案決定該如何做。我管理泰達宏利權益投研團隊以來,提出的方案就是,為市場提供合同可保障的風格、行業鮮明的具有主動投資元素的基金。我想,只有當你的客戶一看到你的產品名字就知道它是做什麼,且看到你真的這麼去做的時候,才會談是否長期持有,才會期盼你的業績。

為此,我們會在兩類基金產品上重點發力。

其一,是寬基指數增強基金和策略指數基金。他們都是把主動投資的理念方法,與合同明確的指數相緊密結合的方式。就指數增強基金而言,在大家都耳熟能詳的滬深300、中證500等寬基指數上附加偏差較小的主動增強策略;就策略指數而言,通過把長期創造超額價值的主動投資策略明確固化在指數編制規則中,基金去被動複製該指數,也是主動投資被動合同化的典範。

其二,是明確的行業與風格主動基金。通過在基金合同中明確該基金所屬風格或行業,嚴格遵守,讓客戶非常明確和理解自己買的是什麼。泰達宏利基金自2003年以來就率先在行業中推出了行業傘形基金,即泰達宏利成長、週期、穩定三隻基金。除此之外,泰達宏利還佈局了風格層面的中小盤基金、紅利先鋒基金。而就在今年年初,泰達宏利又發行了消費行業基金。除了產品設計以外,在投資管理中,我們非常注重基金經理對合同的尊重,嚴格約束基金對自己所屬行業的偏離。基金經理的價值體現在為明確的投資風格上增加超額收益,而不是去打亂自己所屬的行業或風格。

我們深知良藥苦口的道理,既然在這個權益市場裡,我們就不免置身波動,而不可能謊稱自己消滅波動。在這個環境下,我們更願意為客戶提供明明白白的投資,而不願意去各種“創新”和追逐熱點名字。投資沒有捷徑,但是貴在堅持。而投資明確化,更有助於客戶和我們堅定信念,一起承擔合理的波動,到達勝利的彼岸。

  【瞭解作者】

劉欣,CFA,現任泰達宏利基金投資副總監、基金經理。13年證券投資經驗,具有基金從業資格;清華大學理學碩士,長期從事股票與量化投資研究工作。

  《基金投資筆記》上期回顧:“避風塘黃金”的三種“炒”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