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關市始興縣周所村:扶貧工作不能等 產業進村助脫貧

韶關市始興縣周所村:扶貧工作不能等 產業進村助脫貧

周所村打造個性化文化廣場,提升村容村貌

韶關市始興縣周所村:扶貧工作不能等 產業進村助脫貧

周所村的盛文書屋成村民閱讀休閒的“寶地”

文/圖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張文 通訊員 吳婷 黃升鴻 鄧斌

【開欄語】

2020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黨中央向全國人民作出鄭重承諾,現行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今年全部脫貧。各級黨委和政府正以更大決心、更強力度推進脫貧攻堅工作,堅決奪取脫貧攻堅戰全面勝利。

為深入聚焦脫貧攻堅,即日起,羊城晚報推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專欄。羊城晚報一批記者走進廣東部分相對貧困村調研採訪,挖掘記錄這些村的脫貧攻堅措施、成效和經驗,反映幫扶單位及基層扶貧幹部典型事蹟和貧困地區群眾艱苦奮鬥的感人故事。

頓崗鎮周所村是韶關市始興縣一個普通村莊,地處粵北山區墨江流域小平原,村民主要種植水稻、花生、馬蹄等農作物,兼營養蠶等傳統產業,青壯年勞動力大部分外出務工,全村853戶3100多人,曾有貧困戶66戶197人。

近年來,周所村在韶關市稅務局和司法局幫扶下,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效,綜合治理農村人居環境,通過產業幫扶壯大村集體收入,帶領貧困戶增收致富。黑皮雞樅菌試種成功,葡萄長勢良好,拓荒備耕準備種植百畝中藥材黃精……周所村2019年村集體收入超10萬元,今年年底有望突破20萬元。據瞭解,4月中旬,周所村全村貧困戶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6800元,已全部達到貧困戶“退出”標準。

A 新項目入駐 村民年人均收入至少增3000元

4月19日,穀雨時節,周所村當天最高氣溫已升至30℃。記者來到周所村看到,挖掘機、拖拉機來回穿梭,村民們正忙著清理雜草、平整土地,試種黃精幼苗,田間一片“火熱”。此時,韶關市稅務局駐周所村第一書記陳邵芝正“盯著”荒地上的耕地拖拉機作業。“趁著好天氣,抓緊幹。”曾在部隊服役19年的陳邵芝說話直來直去,幹活乾淨利落。這段時間,他正帶領村民開墾一百畝的荒地,計劃用來流轉種植中藥黃精。

陳邵芝介紹,黃精是一種具有補脾、潤肺生津等作用的中草藥,駐村工作隊和當地鎮村幹部多次考察論證,引進專業公司建設百畝黃精基地,鼓勵村民直接種植黃精並保底收購,村民年人均收入或可增3000元以上;基地建起後,村民前往基地務工也有一筆收入;每到一定時限,基地還會對貧困戶進行分紅。

“這些山坡地以前一直荒著,現在流轉出去,租金4年一付,每四年增加5%,一年有1000多塊錢收入。”看著自家3畝荒坡地清理出來,貧困戶藍宋嬌由衷地高興。藍宋嬌說,她從當地村幹部處得知,開墾的荒地除了可以獲得土地流轉收入,還能得到黃精種植基地提供地種苗和技術指導。

陳邵芝透露,周所村在發展黃精種植前,駐村工作隊還探索引進黑皮雞樅菌項目,黑皮雞樅菌每季採摘4個月左右,畝產上萬斤,公司以每斤40元保價收購。“黑皮雞樅菌主要銷往餐飲企業。因疫情影響,黑皮雞樅菌現進入‘休眠模式’。但扶貧工作不能等,我們還要發展其他產業。”陳邵芝說。

B 多渠道致富 貧困戶變身當地種植大戶

在周所村,有一片80畝的葡萄園。記者走進葡萄園時,葡萄園負責人張堂貴正與幾名工人進行葡萄疏果作業。大棚裡葡萄葉綠油油一片,長勢喜人。他指著一串黃豆般大小的葡萄告訴記者,葡萄園現有8個葡萄品種,其中早熟的夏黑葡萄預計5月中下旬上市。

該葡萄園投資65萬元,以入股和“以種代養”等形式扶持建設。周所村為做強做實產業,以葡萄園為主體,打造科普基地和休閒觀光農業園,走出一條農旅結合的致富路。

“我們下一步還要擴大葡萄種植,總面積達到兩百畝,通過土地流轉、帶領貧困戶種植、貧困戶進園務工,能帶動更多貧困戶增收。”張堂貴表示。

周所村菌菇種植戶張錫桶每天起床第一件事是清掃菇房、查看靈芝菌種、給蘭花澆水。多年前,張錫桶遭遇車禍留下殘疾,後又患上強直性脊柱炎,行動不便,一度意志消沉。通過學習種養技術,他在駐村幹部的幫助下自主創業,從菌菇種植起步,到靈芝種植,再到建起蘭花培育基地,已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種植大戶。

“蘑菇房是政府幫扶籌建的,10萬元蓋起菇棚,免收租金,每年只收取5000元維修金。農技員還定期過來基地指導。”張錫桶說,當年準備創業時,鎮村幹部免費提供種植場地,幫他聯繫工人,後來想擴大種植規模,扶貧工作隊又幫忙申請了10萬元的免息貸款。

創業不到兩年,張錫桶的蘑菇房就從1間發展到6間,蘑菇品種也從最開始的一兩個擴展到十餘個,從200個菌包增加到數千包。他還帶動了村裡多名貧困戶一起發展蘑菇種植。

C 興文化強村 建設現代農耕文化

硬底化的鄉村道路縱橫交錯、乾淨整潔,太陽能路燈夾道林立,小廣場上體育設施齊全;民居外牆農耕場景牆繪,文化廣場一角散佈的石臼、風谷車等舊物裝置,以及巍然高聳的圍樓……周所村將“現代化建設”和“農耕文化”融合,描繪了一幅美麗鄉村生活圖。

陳邵芝表示,幾年前周所村的道路坑坑窪窪,一些老房子隨時可能倒塌,道路旁垃圾、雜草遍佈。通過“三清三拆三整治”,村裡拆了破舊泥磚房,清理了雜草和廢棄物,新建了文化廣場,民居外牆新添了牆繪,村莊氣質明顯提升,村貌煥然一新。

對於村裡愛好讀書的村民來說,周所村還有一座“寶藏”——盛文書屋。周所村黨支部書記陳鳳玉說,盛文書屋是利用古民居圍樓建成的,面積五十多平方米,分上下三層,去年愛心人士和企業捐贈各類圖書三千多冊。

網課學習休息的間隙,周所村的小學生歐陽清雲和張美舒喜歡到村裡的農家書屋看書。她們說,書架上擺滿了有意思的讀本,寬大厚實的閱讀桌、造型別致的吊燈、古樸雅緻的窗花隔斷,很有閱讀氛圍。

陳邵芝介紹,駐村工作隊有意識地利用村裡深厚歷史文化底蘊,將書房與古圍樓、古民居、古祠堂結合,謀劃推動農村新型文化陣地建設,“下一步希望通過扶貧把文化進村、旅遊進村、產業進村抓起來,以盛文書屋為突破口,讓村民找到幸福感,能夠望得見山,看得見水,留得住鄉愁,為今後的旅遊發展打下基礎。”

數說成效

周所村通過產業扶貧、就業扶貧和消費扶貧等方式,貧困戶人均年收入從2016年的不足4000元增加至2019年的16800元,全村66戶貧困戶均達到貧困戶“退出”標準。

在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的推動下,周所村組織村民參加“三清三拆三整治”行動共1200人次,拆除破舊泥磚房10050平方米,清理農業生產廢棄物520噸,“廁所革命”、生活垃圾治理、基礎設施建設成效明顯,村民生活環境變得乾淨、整潔。

扶貧工作隊籌集22萬元資金建成盛文書屋,吸收社會力量捐書3000冊,價值69161.6元,助農民朋友實現從有書讀、要書讀到讀好書的轉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