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市始兴县周所村:扶贫工作不能等 产业进村助脱贫

韶关市始兴县周所村:扶贫工作不能等 产业进村助脱贫

周所村打造个性化文化广场,提升村容村貌

韶关市始兴县周所村:扶贫工作不能等 产业进村助脱贫

周所村的盛文书屋成村民阅读休闲的“宝地”

文/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张文 通讯员 吴婷 黄升鸿 邓斌

【开栏语】

2020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郑重承诺,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今年全部脱贫。各级党委和政府正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

为深入聚焦脱贫攻坚,即日起,羊城晚报推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专栏。羊城晚报一批记者走进广东部分相对贫困村调研采访,挖掘记录这些村的脱贫攻坚措施、成效和经验,反映帮扶单位及基层扶贫干部典型事迹和贫困地区群众艰苦奋斗的感人故事。

顿岗镇周所村是韶关市始兴县一个普通村庄,地处粤北山区墨江流域小平原,村民主要种植水稻、花生、马蹄等农作物,兼营养蚕等传统产业,青壮年劳动力大部分外出务工,全村853户3100多人,曾有贫困户66户197人。

近年来,周所村在韶关市税务局和司法局帮扶下,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效,综合治理农村人居环境,通过产业帮扶壮大村集体收入,带领贫困户增收致富。黑皮鸡枞菌试种成功,葡萄长势良好,拓荒备耕准备种植百亩中药材黄精……周所村2019年村集体收入超10万元,今年年底有望突破20万元。据了解,4月中旬,周所村全村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800元,已全部达到贫困户“退出”标准。

A 新项目入驻 村民年人均收入至少增3000元

4月19日,谷雨时节,周所村当天最高气温已升至30℃。记者来到周所村看到,挖掘机、拖拉机来回穿梭,村民们正忙着清理杂草、平整土地,试种黄精幼苗,田间一片“火热”。此时,韶关市税务局驻周所村第一书记陈邵芝正“盯着”荒地上的耕地拖拉机作业。“趁着好天气,抓紧干。”曾在部队服役19年的陈邵芝说话直来直去,干活干净利落。这段时间,他正带领村民开垦一百亩的荒地,计划用来流转种植中药黄精。

陈邵芝介绍,黄精是一种具有补脾、润肺生津等作用的中草药,驻村工作队和当地镇村干部多次考察论证,引进专业公司建设百亩黄精基地,鼓励村民直接种植黄精并保底收购,村民年人均收入或可增3000元以上;基地建起后,村民前往基地务工也有一笔收入;每到一定时限,基地还会对贫困户进行分红。

“这些山坡地以前一直荒着,现在流转出去,租金4年一付,每四年增加5%,一年有1000多块钱收入。”看着自家3亩荒坡地清理出来,贫困户蓝宋娇由衷地高兴。蓝宋娇说,她从当地村干部处得知,开垦的荒地除了可以获得土地流转收入,还能得到黄精种植基地提供地种苗和技术指导。

陈邵芝透露,周所村在发展黄精种植前,驻村工作队还探索引进黑皮鸡枞菌项目,黑皮鸡枞菌每季采摘4个月左右,亩产上万斤,公司以每斤40元保价收购。“黑皮鸡枞菌主要销往餐饮企业。因疫情影响,黑皮鸡枞菌现进入‘休眠模式’。但扶贫工作不能等,我们还要发展其他产业。”陈邵芝说。

B 多渠道致富 贫困户变身当地种植大户

在周所村,有一片80亩的葡萄园。记者走进葡萄园时,葡萄园负责人张堂贵正与几名工人进行葡萄疏果作业。大棚里葡萄叶绿油油一片,长势喜人。他指着一串黄豆般大小的葡萄告诉记者,葡萄园现有8个葡萄品种,其中早熟的夏黑葡萄预计5月中下旬上市。

该葡萄园投资65万元,以入股和“以种代养”等形式扶持建设。周所村为做强做实产业,以葡萄园为主体,打造科普基地和休闲观光农业园,走出一条农旅结合的致富路。

“我们下一步还要扩大葡萄种植,总面积达到两百亩,通过土地流转、带领贫困户种植、贫困户进园务工,能带动更多贫困户增收。”张堂贵表示。

周所村菌菇种植户张锡桶每天起床第一件事是清扫菇房、查看灵芝菌种、给兰花浇水。多年前,张锡桶遭遇车祸留下残疾,后又患上强直性脊柱炎,行动不便,一度意志消沉。通过学习种养技术,他在驻村干部的帮助下自主创业,从菌菇种植起步,到灵芝种植,再到建起兰花培育基地,已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种植大户。

“蘑菇房是政府帮扶筹建的,10万元盖起菇棚,免收租金,每年只收取5000元维修金。农技员还定期过来基地指导。”张锡桶说,当年准备创业时,镇村干部免费提供种植场地,帮他联系工人,后来想扩大种植规模,扶贫工作队又帮忙申请了10万元的免息贷款。

创业不到两年,张锡桶的蘑菇房就从1间发展到6间,蘑菇品种也从最开始的一两个扩展到十余个,从200个菌包增加到数千包。他还带动了村里多名贫困户一起发展蘑菇种植。

C 兴文化强村 建设现代农耕文化

硬底化的乡村道路纵横交错、干净整洁,太阳能路灯夹道林立,小广场上体育设施齐全;民居外墙农耕场景墙绘,文化广场一角散布的石臼、风谷车等旧物装置,以及巍然高耸的围楼……周所村将“现代化建设”和“农耕文化”融合,描绘了一幅美丽乡村生活图。

陈邵芝表示,几年前周所村的道路坑坑洼洼,一些老房子随时可能倒塌,道路旁垃圾、杂草遍布。通过“三清三拆三整治”,村里拆了破旧泥砖房,清理了杂草和废弃物,新建了文化广场,民居外墙新添了墙绘,村庄气质明显提升,村貌焕然一新。

对于村里爱好读书的村民来说,周所村还有一座“宝藏”——盛文书屋。周所村党支部书记陈凤玉说,盛文书屋是利用古民居围楼建成的,面积五十多平方米,分上下三层,去年爱心人士和企业捐赠各类图书三千多册。

网课学习休息的间隙,周所村的小学生欧阳清云和张美舒喜欢到村里的农家书屋看书。她们说,书架上摆满了有意思的读本,宽大厚实的阅读桌、造型别致的吊灯、古朴雅致的窗花隔断,很有阅读氛围。

陈邵芝介绍,驻村工作队有意识地利用村里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将书房与古围楼、古民居、古祠堂结合,谋划推动农村新型文化阵地建设,“下一步希望通过扶贫把文化进村、旅游进村、产业进村抓起来,以盛文书屋为突破口,让村民找到幸福感,能够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为今后的旅游发展打下基础。”

数说成效

周所村通过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和消费扶贫等方式,贫困户人均年收入从2016年的不足4000元增加至2019年的16800元,全村66户贫困户均达到贫困户“退出”标准。

在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的推动下,周所村组织村民参加“三清三拆三整治”行动共1200人次,拆除破旧泥砖房10050平方米,清理农业生产废弃物520吨,“厕所革命”、生活垃圾治理、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明显,村民生活环境变得干净、整洁。

扶贫工作队筹集22万元资金建成盛文书屋,吸收社会力量捐书3000册,价值69161.6元,助农民朋友实现从有书读、要书读到读好书的转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