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東這個有5000名外籍居民的社區,年輕女幹部用耐心真心換來居民理解配合

浦東新區聯洋社區,共1.6萬戶居民,5萬人口,外籍人口5000人,來自78個不同國家與地區;還有7成居民來自外地。社區下屬6個居委會,社區管理中心主任龔愛華還同時兼任四居委黨總支書記。

疫情暴發至今3個月來,形勢不斷變化,龔愛華也時刻在兩個身份間切換。在社區管理中心,她要做的是組織、動員、協調、指導、監督、服務工作;而在四居委,她和每一位社工一樣,戴上口罩、穿上防護服,走進社區的每個角落。最忙的時候,她連洗澡時都帶著手機,時刻留意最新動態、佈置工作。

“龔主任是個很有激情的人。”聯洋社區的其他幾位居委書記這樣評價她。在抗疫一線,這位身材嬌小、眉眼裡帶著笑意的年輕社區女幹部爆發出強烈而持久的能量,讓5萬居民安心又舒心地渡過了這段特殊時期。

給居民服下“定心丸”

記者是在一個豔陽高照的上午見到龔愛華的。忙碌了3個月的她,難得能抽出這麼點時間。結束後,她還要趕往轄區內一家企業,幫忙預約核酸檢測。

“從疫情開始,我手機24小時開機,與微信上20多個工作群、聯繫群時刻保持聯絡。”她說,作為社區管理中心主任,她要對6個居委的防疫工作進行整體指揮,最晚的時候,清晨5點還在手機上遠程指揮,“遇到難題或突發情況時,我更願意將自己的觀點發到工作群裡,帶動大家一起‘頭腦風暴’。”

境外輸入形勢嚴峻的那段時間,許多中國居民非常敏感,甚至一旦在路上看到有黑白膚色、高鼻子等特徵的外國人,就緊張地給居委會打電話,“他們為什麼沒隔離?”

圖片

龔愛華說,按當時政策,非重點國家返滬人員,並未要求強制隔離。“我們解釋過,但居民不一定理解。於是,我決定通過自治規範填補這部分空白。”

與同事們商量後,她決定勸說所有非重點國家返滬人員簽署“自願居家管理承諾書”。多數人願意配合,而對少數不願主動居家隔離的人,龔愛華再與同事們輪番勸說。

聯洋社區的幾個居民區內,還掛出了中英日韓四國語言的橫幅,提醒大家“戴口罩、勤洗手、不串門、不聚集”。龔愛華說,打出這樣的橫幅,不僅能加強防疫宣傳,更是給中國居民服下一顆“定心丸”——戰疫當前,聯洋社區對中外居民一視同仁。

溝通靠耐心更靠真心

得益於這些群聊,龔愛華與社區居民也保持密切的聯繫。疫情前期階段,“病毒能通過氣溶膠傳播”的消息傳來,引發了居民的恐慌。有不少人提出,無論從何處返抵滬的人,都要居家隔離。

“我能理解居民的心情,但按此實施也不現實。”龔愛華說,“通過各個群,我和每個提出建議的居民都進行了細緻的溝通,最終讓大家接受了現行做法。”

與居民溝通並取得理解,靠的不只是耐心,更是設身處地換位思考的真心。不久前,一對夫妻通過社區“雲報告”系統,向居委與全體鄰居告知:獨自在英國留學的孩子因學校停課,即將返滬。為了讓鄰居們放心,他們承諾,父親到外面居住;母子倆一起居家隔離,嚴格遵守居家隔離要求,保證隔離期間不外出。

圖片

“孩子只有14歲,一個人從英國回來,父母一定很不放心。”龔愛華全程關注著孩子的動向——飛機何時降落、通關情況如何、核酸檢測什麼結果,她都一一及時瞭解,並通過群聊及時轉發給同樣焦急的家長。

她還通過閒聊的方式安撫家長的情緒。“你們的孩子很堅強、很能幹。”龔愛華對孩子母親說,“我兒子和他差不多大,我和你感同身受。”那一夜,兩位母親敞開心扉,聊了一宿。第二天,孩子順利回家,龔愛華這才放下心來。

有意思的是,龔愛華與其他聯洋社區的工作人員在自己防護服上畫了卡通人物,本意是在緊張的工作中給自己一些精神上的調劑。想不到,在接孩子時,卡通人物還能消解孩子對防護服的恐懼,讓他們感到非常溫暖。

盡力讓居民生活更方便

作為四居委書記,龔愛華還要處理三個小區的各項事宜。疫情期間,快遞、外賣能否進小區,成了居民、物業與居委間最大的爭執點。

“居民肯定希望越方便越好。而我們的工作,也是要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讓居民的生活儘量少受影響。”龔愛華說。

物業工作人員、社工人數有限,開始時,只有急需儘快送上門的外賣由他們轉送;快遞則堆放在小區門口幾處點位,由業主自取。很快,就有人提出:這樣不方便。

圖片

一開始,龔愛華與幾家大型物流公司協商,定人定點配送。如此一來,只要該快遞員通過健康檢查,就可進入小區派送到家。然而沒幾天,街道下發文件,徹底禁止快遞員進入小區。習慣了方便的居民自然不樂意,龔愛華與物業經理幾次協調,收效一般。一天晚上十一點,物業經理向她訴苦:“書記,我實在撐不住了,我想辭職。”

龔愛華一邊安撫物業經理,一邊發動更多的志願者,連同社工、物業人員一起送貨上門。雖然辛苦,但她覺得,居民也為抗疫犧牲了很多,社區工作者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還是儘量幫他們一把。

“滿足居民的合理需求,我們做防疫工作時他們也會更配合。”龔愛華覺得,這種共治的合力,正是聯洋社區應對疫情時的最強底氣。

欄目主編:王志彥

文字編輯:胡幸陽

題圖來源:受訪者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