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很少說話,也能被重用?王陽明說的3點原因,很透亮

工作中與人溝通,最怕的就是說半天,說的都是廢話。聽話的人,聽了半天,抓不到重點,一頭霧水。我們在工作彙報、開會發言、方案討論等情況下,如果能一語中的,瞬間讓你對方明白我們的意思,不僅能節約大家的時間,更重要的是能讓工作更加順利的開展。

如何提高溝通的效率,讓發言緊扣重點呢?王陽明有3個小訣竅:

為什麼有人很少說話,也能被重用?王陽明說的3點原因,很透亮

【一】抓住問題的本質

有個叫傅鳳的人,一心想考進士,謀得一份職位,賺錢孝順父母。在吃不飽穿不暖的情況下,刻苦用工,結果累病了。病了之後,他依然挑燈夜讀。傅鳳周圍的人都勸他先保重身體,可是傅鳳想不明白,自己想要孝順父母,難道有錯嗎?傅鳳很苦惱,於是請教王陽明。王陽明一句話點醒了傅鳳:如果你把自己累倒了,即不能得到官職,也不能照顧父母兄弟,反而要他們來照顧你,這是不孝。不讓父母擔心,才是真正的孝。”

我們現在看,覺得王陽明的對於孝順的見解太平常了,但是想想古代都是宣揚“臥冰求鯉”、“剜肉為母治病”這類孝順,所以非常難得。他看清楚了孝順的本質,從而能一語擊中傅鳳。我們在工作交流中,要想不廢話,就要抓住事情的本質和核心問題。只有如此,才有可能言簡意賅的向對方傳達我們的觀點。

為什麼有人很少說話,也能被重用?王陽明說的3點原因,很透亮

【二】抓住對方關心的事情

孔子說:“夫人不言,言必有中”,王陽明就是如此。王陽明平定寧王造反後,活捉了寧王。可是當時皇帝朱厚照想要自己親自捉拿寧王,就讓身邊太監三番五次去找王陽明要人。王陽明為了不讓百姓因為朱厚照的荒唐行為受苦,屢屢拒絕交人。但是如果不交人,又有被汙衊為跟寧王串通造反的風險。這個時候王陽明決定把寧王交給太監張永。

王陽明這個時候已處於危險之地,大家都不願意與他接觸,包括張永。但王陽明只一句話,“我王守仁千辛萬苦來見公公,為的是國家大事,公公為何不見我!”,就說明了來意,讓張永接見了他。王陽明深知張永是一個深明大義、以國家和人民為重的人,故而相比於說一堆廢話,直接說出張永的所關心的事情,效果更好。我們在工作中也該如此,跟同事交流時,抓住對方心中真正關心的問題點,以對方心中疑問為中心開展談話,如此必能抓住談話的重點。

為什麼有人很少說話,也能被重用?王陽明說的3點原因,很透亮

【三】抓住真正的目的

寧王造反時,王瓊力薦王陽明為南贛巡撫去平凡,但是王陽明在接收到命令後,反而寫了一封請辭書,說自己身體有恙,不適合帶兵。王陽明真的是想辭職嗎?不是的,他主要是為了試探朱厚照,他到底是不是平反的不二人選。所謂“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只要得到充分的信任,才有可能見機行動,掌握主動權。但是朱厚照沒參悟王陽明的意圖,而是大罵王瓊舉薦有誤。

王陽明之所以目的如此隱諱,是因為當時的制度讓他不得不如此,這個可以作為我們職場溝通的反面教材。在職場中,就可以跟這個做法完全相反,溝通時,直接說明自己的目的。目的就是我們的核心內容,聽話人在掌握了核心內容後,才能把細枝末節的事情跟核心內容對應起來,否則就會不知所云

每日更新、只說職場、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