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舌尖上的美食:越打越有韌性的餈粑


客家人舌尖上的美食:越打越有韌性的餈粑

每天早晨和傍晚,如果你有幸到梅州老城中山街往西區市場轉角處閒逛,一定會看到經營“一家人餈粑”店的一對中年夫婦在表演精彩的手工打餈粑。


客家人舌尖上的美食:越打越有韌性的餈粑

只見那師傅壯實的身材,掄起木杵槌高高地朝空中舉起,隨著舞動的身姿和有節奏的吆喝聲,杵槌應聲落下,吸引了大批前來觀光的顧客,併為師傅的全情投入而紛紛鼓掌。


客家人舌尖上的美食:越打越有韌性的餈粑

經過作者前往瞭解,原來師傅叫張繼才,1971年生,平遠下壩人,一家人靠打餈粑為生。經過多年經營,產品和口味深受顧客的點贊和歡迎,現在梅城開有五間分店,每天上午打三缽,下午打四至五缽,元宵節時最高峰一天打200斤,經常是供不應求。


客家人舌尖上的美食:越打越有韌性的餈粑

趁著張師傅中途休息,我向他請教了“打餈粑”的做法。他說,餈粑要做得好吃,第一個環節是選擇米,選擇上等的糯米,不要加粘米,用清水把糯米浸透,泡水的時間要根據氣候來掌握,根據春夏秋冬來掌握,高溫時間可短些,低溫則相反,將米放進木甑裡蒸,中途適量加一些冷水,待米熟透後倒出來槌舂。


客家人舌尖上的美食:越打越有韌性的餈粑

舂餈粑的杵槌,要用光滑的木杵,這樣糯米飯粒便粘不住。槌舂的關鍵是要有力,力度要夠,沒有力韌性則出不來,每一下都要打到底下,然後向四周撐開,這樣打出來的餈粑又韌又滑。


客家人舌尖上的美食:越打越有韌性的餈粑

所以,手工打餈粑是個重體力活,每一塊餈粑都是一棍一棍一錘一錘的舂[chōng]出來的,張師傅說:一個人連續打最多打三十錘左右,如果連續打體力肯定跟不上,必須休息片刻。即使是數九隆冬,都會大汗淋漓。


客家人舌尖上的美食:越打越有韌性的餈粑


客家人舌尖上的美食:越打越有韌性的餈粑


剛開始學打的時候,一天下來,累得人筋疲力盡,有時候連飯都吃不下。整個過程大約二十分鐘左右,經過用力舂搗,直至看不出飯粒,把一窯糯米攪得粘稠如泥,綿軟柔韌,熱氣騰騰地能扯出細絲來。


客家人舌尖上的美食:越打越有韌性的餈粑


客家人舌尖上的美食:越打越有韌性的餈粑

然後再用手摘成一大粒一大粒的糊團,做成如雞蛋般大小的餈粑。蘸上炒米、花生、芝麻、白糖等配製的佐料粉,吃起來柔韌鮮滑,香甜可口。


客家人舌尖上的美食:越打越有韌性的餈粑


近幾年適逢梅州城區搞創文活動,政府少不了要宣傳梅州的傳統文化和老手藝,張師傅經常被請去為一些大型活動進行義演,如梅城正月十五鬧元宵活動、全國農民豐收節大黃村演出、客天下小鎮民俗公演等,漸漸地名氣越來越大,成了梅城打餈粑的網紅和代言人。


客家人舌尖上的美食:越打越有韌性的餈粑


說到遠景規劃,張師傅說,打餈粑是老祖宗傳下來的,我想把這個老傳統老手藝傳承下去。守住傳統,守住那一份情懷。他希望相關部門能在文化廣場等人流比較密集的地方固定舉辦大型表演活動,他喜歡在打餈粑時開著音樂,隨著音樂節奏跳舞,打起來氣氛不一樣,手頭力更大,幹活不累,勞動中娛樂,鍛練身體。把打餈粑表演打造成為梅州對外宣傳的一項特色品牌。


客家人舌尖上的美食:越打越有韌性的餈粑

“打餈粑”是客家山區較為常見的一種餈粑製作方法。廣東梅州、福建龍巖、福建三明等客家地區,每逢傳統節日或家庭喜慶,都有做餈粑的習俗。客家農村有句俗話:“十月朝,餈粑粄子碌碌燒。”說的是每逢農曆十月初一,家家戶戶做的餈粑香甜、熱氣騰騰。這是原汁原味的客家傳統文化,也是我們兒時對節日的記憶,讓人回味無窮。


客家人舌尖上的美食:越打越有韌性的餈粑


作者簡介:羅利光,網名阿山,畢業於汕頭大學美術系,廣東梅州市豐順縣人,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大眾攝影》2007年度十佳攝影師,《車壇影協》攝影網管理員,梅縣區攝影家協會、梅江區攝影家協會副主席,中學美術高級教師,長期致力於民俗、客家題材的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