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案例,當下的生意有多難做

最近,經常能看到一些圍繞創業的討論,生意不好做要不要繼續;降薪了能不能辭職去創業;收入大幅縮水要不要換行。諸如此類的問題,歸根結底都還是因為疫情對經濟的影響,而且還很難判斷這種影響到底會持續多長時間。我留意了一下小區旁邊的商業,短短一些時日,也著實有很明顯的變化。


兩個案例,當下的生意有多難做


小區對面有一片比較老舊的商鋪,在去年年初的時候,就有消息說要拆遷,但後來據說是因為資金問題,就沒拆。哪些店鋪也就一直照常在營業,種類還挺多的,餐飲最多,也有小商店,還有理髮店,做棉被的。牆上的拆字都還在,但生意也照常。到去年冬天的時候,有家小商店轉讓了,接受的是一個打饢的店,剛開始看著生意還可以。春節後因為疫情那一排店都沒有營業,到3月份陸續開張,對面那片商鋪又開始拆遷。房子建起來慢,但拆起來很快,三五天就拆了個乾淨。那算起來,那個打饢的店,估計也就做了三四個月生意吧,大概率是沒怎麼賺錢的,幸好打饢的成本還不算多高,沒有擠壓,也不需要什麼先進的設備。

還有一個生意是賣燒餅的店鋪,去年下半年在對面小區租了門面開了起來,就在社區菜店旁邊。當時看到這個店新開張,就有點擔心生意可能不會太好。老闆賣的燒餅很普通,手推車上架一個爐子,就能做。在沒租店面之前,這位老闆有一段時間就是在菜店附近推車賣著。可他還特意租了個店鋪,雖然面積不大,但成本肯定也會變高,不知道他要賣多少個燒餅才能賺回來房租。今年春節後,店就一直都沒有再開張,後來沒多久門口已經掛了轉讓的牌子,現在也還沒有人接手。


兩個案例,當下的生意有多難做


因為疫情的影響,很多個體戶的生意都不那麼好做。城市逐漸就全面正常復工了,旅行和餐飲也在慢慢恢復,但只要疫情在全球範圍內還沒有完全結束,那消費者的心裡就總還有陰影在,會選擇儘量留在房子裡,減少外出活動。即便是疫情全部結束,因為經濟下滑,很多人的收入會受到影響,從而間接影響到消費能力。很多國家開始在給普通老百姓發消費券,這其實就是要刺激消費需求,有消費才能拉動經濟,才能帶來收入,有了收入又能再次刺激消費,就有可能進入良性循環。

那在當下的經濟環境,要不要創業,生意不好要不要堅持,要不要轉行,說起來還真沒有標準答案。我想,還是要看做什麼生意,這個生意未來還有沒有機會,自己能不能堅持到那個時候,有沒有明顯的優勢,可以在經過等待後做到厚積薄發。無論如何,都是一個非常艱難的選擇題,也需要為做出的選擇承擔風險,當然風險和機遇總是並存。就我自己而言,是一門心思想先好好上班,即便是降薪也先受著等這段時間過了再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