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業力文化角度,淺談印度懸疑電影《調琴師》

本文無劇透,請放心食用。

本週上映印度懸疑電影《調音師》(又名《看不見的旋律》)。

從業力文化角度,淺談印度懸疑電影《調琴師》

可謂劇作5星的上佳之作,只是看到互聯網上,不少觀眾站對“沒有好人論”,我挺驚訝的。

我個人認為,男主阿卡什,和女友蘇菲都是好人,但不是完人

阿卡什是惡環境下,堅守住了底線的好人,蘇菲在影片最後的回答,對阿卡什來說,猶如抓破美人臉,讓阿卡什感到遺憾。但我仍然覺得,蘇菲是以直報怨的好人。

只不過,好人與好人之間,也是會有理念差別衝突的,這也是此片的魅力所在。

不過,仔細想了想,會有“全缺德”論,在中國文化背景下,也不奇怪,因為中國流行的是道德文化。

中國的道德文化,因為長期作為精英官僚階層的主流文化,以致於被無限拔高成了“完人文化”。

莊子早早就對此嗤之以鼻,說道在屎溺。

從業力文化角度,淺談印度懸疑電影《調琴師》

如何正確處理甚至最大化程度利用好排洩物,這就是道,也是人與畜生的區別,也因此,會自覺處理屎溺的喵星人,總會給人類一種外星生物的高級感。

其實在先秦文化中,道德更多是底線論,以致於當強盜的,都要講幾分道義,不對老百姓下手,不對弱者下手。

那麼,這部影片是印度片,就讓我們看看印度文化下的善惡觀吧。

中國的善惡衡量,偏實際層面,待人處世有底線有原則是基本的善、樸素的善,在此基礎上,還能把握運用一切自然人文規則規律的,則是善中的高端玩家。

從業力文化角度,淺談印度懸疑電影《調琴師》

印度文化下的善惡,則圍繞著聽起來有些虛無縹緲的“業力”展開。

善有善業,惡有惡業,無論善業還是惡業,業力一定會以各種形式回饋。

而業力本身還分外部環境業力,以及個人業力。

所謂外部壞境業力,就是我們常聽到的共業。

聽著是不是有些佛教?其實這些觀念早在佛教誕生之前,就在印度深入人心了。

而釋迦摩尼打破的是業力的階層壟斷,低種性的人也會因善業修行,超越高貴的婆羅門,業力面前不分種性,人人平等,甚至萬物萬靈都是平等的。至於共業之惡,權貴也無法逃脫,且權貴的責任最大,因為他們本有能力創造一個好的共業環境。

阿卡什就處在一個共業偏惡的環境,像他這樣一個有才華,又無不良嗜好的音樂家,本不該淪落至此,但很遺憾,他不得不裝成盲人,騙取廉租屋,騙取他人的同情心。

但在共業偏惡的環境下,阿卡什仍然保持了一定的底線,電影開頭,但凡他願意接受富婆包養,也就不會有後面那些事了。

而且在目擊殺人後,阿卡什第一時間選擇了報警,但很遺憾,惡的環境,讓他只能選擇當“盲人”,當對罪行緘默的“啞巴”。

從業力文化角度,淺談印度懸疑電影《調琴師》

但這樣的選擇,並不能自保,不憚為惡的人,持續造惡,也並不相信會有業力回饋這種事,西米和她的警察情夫信奉的是權錢,所以,他們可以毫不猶豫地殺人,西米對神更無絲毫忌憚,直接在貢品裡下迷藥。

也正因為是在印度,這樣一個宗教深入人心的地方,阿卡什才會毫無戒心地吃下西米遞來的貢品。

至於那兩個器官販子,是迷信派代表,迷信派最經典的迷信思維就是,只要神仙佛祖能保佑我發財、階層跨越、升學戀愛等等實際利益,我就信,否則,我就不信,並把一切發財機會無論好壞,都視作神仙佛祖送來的,溼婆聽了想打人。

說起來,器官販子信奉的居然是暴脾氣的溼婆,也是自作孽不可活,好歹選毗溼奴嘛。

總之,比較主要的角色,在業力觀下,基本都有相應的業力回饋,無辜枉死的人,比如無辜枉死的鄰居阿婆,則屬於共業。

這裡有一點要說明的是,善惡業力都會回饋,當善惡業力共同回饋時,往往看起來好像會有一種抵消的效果,但其實並沒有抵消,只是共同發生了而已,釋迦摩尼在完善業力觀時,是一再特別強調“因果不空”的,甚至還親身示現了因為敲魚頭而頭痛七天的業力回饋。

也因此,阿卡什這個好人,在惡業環境下,哪怕是被迫選擇撒謊妥協,依舊是有業力回饋的,那就是他真的變成了盲人。

在業力觀文化背景下,阿卡什最後能全身而退,足以說明他是個有底線的好人,否則之前所有的劇情布排就毫無意義,這部影片高明之處,就在於不是為了反轉而反轉,而是貼合著業力回饋主題去設計反轉的。

只不過,在不同國家文化背景下,有多種不同的解讀,也不失為一種有趣的現象、意外的收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