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台编辑回忆:《武家坡》成程砚秋杨宝森合作绝响

京剧里老生、旦角对子戏不少,如《平贵别窑》《武家坡》《坐宫》《桑园会》等等,听众是非常爱听的。组织不同流派的生角和旦角共同唱一出对子戏,则更会受到听众的欢迎。因为在舞台上演出,如果这个剧团以老生出名,则唱对子戏时,旦角是配角;如果是旦角挑班的,唱对子戏时则老生是配角,叫挎刀老生。而两位流派的代表人物唱对子戏,就很难得了。特别是由程砚秋、杨宝森合录的《武家坡》如今已经成为绝响了。

电台编辑回忆:《武家坡》成程砚秋杨宝森合作绝响

程砚秋、杨宝森《武家坡》

1957年我们录了这出合作戏。在组织这场录音前,我先找到了杨宝森的琴师,他的哥哥杨宝忠。当提出我们的想法后,他说尽快和杨宝森商量,然后给回信。我随即又去找程砚秋先生,没有经过第三者的介绍,直接奔西四北程砚秋的家里,程砚秋对我的到来表示欢迎。当我说明来意以后,程砚秋说:“哎呀,电台把工作考虑的太周到了。我们搞这种工作的平时都很少想这些,只想到自己的剧团应当排练什么戏,很少考虑跟别位合演,特别是打破剧团的界限。这太好了!我完全征求杨先生的意见吧

过了几天,杨宝森通过杨宝忠、杭子和等人把我带到和平门外魏染胡同杨宝森家里。他答应和程先生合录《武家坡》,并要求到程家说戏。程砚秋听到这个消息后,坚持不让杨宝森从南城跑到西北城来说戏,而宁肯自己跑到杨家去排练,并亲自打电话告诉杨宝森。这使杨宝森十分感动。

在排练过程中,程砚秋为了照顾杨宝森休息,一般都在上午十点以后或下午四点左右,带着琴师钟世章和鼓师白登云到和平门外演杨家,而且不要车接送。他们排练时一丝不苟,唱念一字一句不疏忽。那个地方不理想,停下来研究研究,统一后再排练,真是聚精会神,全力以赴。

电台编辑回忆:《武家坡》成程砚秋杨宝森合作绝响

程砚秋说,我们为了录音。停上一场演出也是应该的,要保证录音时精力充沛,嗓子在家。他又说,录音的影响可大了,我们在剧场为观众负责,在电台就要为听众负责。杨宝森当时身体不好,常闹病,一个月演不了几场戏。而在录音室录音比唱一晚上戏更累,可他从排练到录音,始终情绪饱满。《武家坡》里的西皮导板“一马离了西凉界”,唱得韵味十足。据琴师杨宝忠说,比在台上演出好多了,真是满弓满调。杨宝森说,我能和程先生合作录音,打心眼里高兴。

程砚秋在跟杨宝森对口(即快板、流水咬着唱)时,要求一个调门,一个尺寸。这不是件简单的事。在旦角叫板“有劳了”后起唱,程砚秋充分发挥程派唱腔的长处,唱得低回婉转,精彩极了!过去有人认为程派唱腔过于含蓄,有些唱词不易听清,但程砚秋对着话筒录音,一字一句都很清楚,即使不懂这出戏的人也能听懂故事情节。

电台编辑回忆:《武家坡》成程砚秋杨宝森合作绝响

在录制过程中不换鼓师,这在一般演出中是不可能的,因为各有各的一套班子嘛!这次录音,生、旦大段独唱,用自己的琴师和鼓师;但当两人对唱时,程砚秋坚持用杨宝森的乐队伴奏。我们提出,如不顺手可以分段录制。程砚秋、白登云二位都说那样录感情不连贯,不必分段录制,还对杨宝森的乐队说:“你们辛苦了,帮帮忙吧!”经过二位艺术家和两个剧团演员、乐队的通力合作,这个节目的录音效果很好,大家十分满意。

没想到《武家坡》录制完成后没有多久,杨宝森和程砚秋就因病相继去世了。但他们这出戏的录音已经成为艺术珍品,留在戏曲艺术的宝库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