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權衡:利國利民的攤丁入畝,為何只出現在中央集權巔峰的清朝

太史公曾經說過,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利益最能牽動人心。

一項國家制度政策的出臺與實行,需要平衡與考慮到多方面的利益關係。平衡之道、利益之術也是帝王心術的一種。例如在西漢時期推行的推恩令,從利益角度方面而言,推恩令無疑對皇帝有利,對於勳貴有害,對於維護國家穩定有利。

利益權衡:利國利民的攤丁入畝,為何只出現在中央集權巔峰的清朝

同樣的,我國古代稅制史上的重大改革——攤丁入畝,所觸及的利益極其廣泛,以至於出現了漢人朝廷不可能實現攤丁入畝這一個改革的言論,下面我們就從利益體系這方面來談一談漢人朝廷是否可能實行攤丁入畝改革。

一:攤丁入畝改革是清朝廷的一項“利國利民”的政策

要想深入的瞭解攤丁入畝改革是不是清朝的“專屬”政策,首先我們需要對攤丁入畝改革的內容對象、改革的目的動機有所瞭解,接下來我們就先來了解一下這些背景內容。

1.攤丁入畝改革的內容對象

我們首先來看一看攤丁入畝改革的對象與內容,攤丁入畝改革的內容,概括起來就是廢除人頭稅,按照土地面積的大小,來確定稅收的多少。

據《清史論從》當中記載雍正皇帝攤丁入畝改革的一項核心措施稱:“其派丁多者,必其田多者也,其派丁少者,亦必有田者也。”

就可以看出攤丁入畝改革的實質就是一切按照土地多少收稅。而攤丁入畝改革的對象主要是地主與普通的農民。可以說對於普通農民而言是一項“仁政”。

2.從利益角度出發清朝實行攤丁入畝改革的動機何在

簡而言之,統治者做的政策基本上都是出於維護鞏固其統治的需要。清朝雍正皇帝時期實行的攤丁入畝改革也不例外。從統治者的角度而言,實行攤丁入畝改革對於緩解普通農民大眾的負擔是極為有利的,眾所周知在我國古代不僅僅沒有限制人口生育。

利益權衡:利國利民的攤丁入畝,為何只出現在中央集權巔峰的清朝

而且恰恰相反大多數統治者都是以鼓勵人口生育為主的,在這樣的背景環境下,人口稅對於普通大眾是一種極大的負擔。因此從利益角度來看滿清朝廷實行攤丁入畝改革的動機是維護鞏固統治者的利益的。

二:從利益角度來看,攤丁入畝改革動了誰的“蛋糕”,誰又獲得利益

為了更好的認識“漢人朝廷不可能進行攤丁入畝改革”這一個言論,在對於攤丁入畝改革有了一定程度的瞭解之後,接了下就來談一談攤丁入畝改革觸動的利益體系以及獲益的群體。

1.:攤丁入畝改革觸動了地主階級的利益

首先,攤丁入畝改革首先觸動的就是地主階級的利益,從上面的攤丁入畝改革的內容“納稅以土地規模作為衡量標準”當中就可以得知。因為地主之所以被稱之為地主,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於其擁有的土地面積之廣闊。

據《史記》當中記載我國古代地主與平民的差異稱:

“富者連田阡陌,窮者無立錐之地”。因此可以從側面表現出攤丁入畝改革實質上首先觸動的就是大地主階級的利益。也就可以得知攤丁入畝改革首當其衝的阻礙就是來著地主階級的反抗。

2.對普通農民大眾有利,對最高封建統治者有利

其次,攤丁入畝改革對於出生地層的農民而言是極其有利的,因為這些農民普遍少地或者是無地,按照攤丁入畝的標準這些無地或者少地的農民自然而然就可以少繳稅,不繳稅,減輕的農民的負擔。

利益權衡:利國利民的攤丁入畝,為何只出現在中央集權巔峰的清朝

據《清史稿》當中記載攤丁入畝改革實行前中下層百姓的現狀稱:“一遇凶年,自身並無田地產業,強壯者流離四方,老弱者即死於溝壑。”也就可以從側面表現出攤丁入畝改革的直接受益者是下層百姓。

百姓安穩,自然而然的不會冒著極大的風險去挑戰封建王權,這無疑對於維護鞏固滿清在中原地區的統治是極為有利的。因為在當時滿清是以異族的身份入主中原,問鼎天下的,在清朝前期以及受到來著漢人士族的威脅。因此攤丁入畝改革團結下層百姓自然就起到了鞏固統治的作用。

三:從利益角度來看為何清政府可以實現攤丁入畝改革

1.清朝原有的丁銀製度不符合統治者利益

首先來看清朝為何要實現攤丁入畝改革,其背後的利益衝突與合作又是怎麼樣的。清朝實行攤丁入畝改革首先是因為原有的賦稅制度存在較大缺陷,不僅僅損害的普通農民的利益,而且還觸動了國家利益。

利益權衡:利國利民的攤丁入畝,為何只出現在中央集權巔峰的清朝

眾所周知滿清政府是在明朝的基礎是上建立起來的,因此不可避免的會吸收借鑑前朝的制度經驗。而清朝前期的賦稅制度——丁銀製度就是其中之一。一代雄主康熙皇帝在巡視山東後曾經發出這樣的感慨:“今乃苛索無藝,將終年之力作而竭取之,彼小民何以為生?”

而造成清朝初年“小民何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當時的丁銀賦稅制度。就短期而言,丁銀製度確實為當時的國家財政收入的提高做出突出貢獻,

這也是為何清朝建立之初動盪不安卻沒有滅亡的原因之一。

然而從長遠來看丁銀製度,無疑是一種竭澤而漁的行為,丁銀製度的缺陷給一些貪官汙吏提供了上下其手的途徑與便利,而且還給當時日益安定的社會帶來了極大的不穩定因素,威脅滿清政府在中原地區的統治。從利益角度而言,因此實行攤丁入畝改革是原有賦稅制度損害統治者利益造成的。

2.緩和當時日益緊張的階級矛盾與民族矛盾,調和漢族與滿族之間的利益關係

實行攤丁入畝改革的另一個深層次的原因就是當時的階級矛盾與民族矛盾異常尖銳。首先是階級矛盾,自古以來農民階級與地主階級之間的矛盾就是以對立衝突為主的,雖然在絕大多數時候都是地主階級壓制著農民階級,但是當農民階級爆發之時,將會是一股改朝換代的力量。

利益權衡:利國利民的攤丁入畝,為何只出現在中央集權巔峰的清朝

而清朝初年農民起義就一直沒有停息過。例如在清朝康熙年間的天地會起義,就是以一大批破產農民為基礎而發動起來的。可以說當時的階級矛盾已經到了一個異常尖銳的地步。

除此之外,當時的另外一個突出矛盾就是滿漢之間民族矛盾。在清朝入關以後,一大批清朝貴族掀起了一個圈地風潮,據《清史稿》當中記載當時頒佈的圈地令稱:““命給事中御史等官履勘畿內地畝,從公指圈”,這一個現象的直接後果就是一大批漢族地主破產,淪為普通農民。

而影響就是原本緊張的漢滿矛盾容易尖銳,大有一觸即發之勢。在這樣的背景環境之下,實行攤丁入畝的改革,平衡階級之間、民族之間的利益關係就顯得迫在眉睫,也出去攤丁入畝改革措施實行的重要原因之一。

3.漢人朝廷是否做不到實行攤丁入畝改革的舉措

在瞭解攤丁入畝改革的原因與利益關係之後,再來談談漢人朝廷是否能進行攤丁入畝改革。攤丁入畝改革的舉措絕非是滿清政府突發奇想的舉措,而是一步一步實行的“國策”。首先攤丁入畝改革的前身是康熙皇帝的

“盛世滋丁,永不加賦”政策。

可以說正是在此基礎上才有了後世的攤丁入畝改革。而建立這一切的基礎條件就是當時社會經濟的繁榮發展。從康雍乾盛世的繁榮就看看出當時清政府的富強之處。

利益權衡:利國利民的攤丁入畝,為何只出現在中央集權巔峰的清朝

而從這個角度來看,漢人朝廷是完全有可能有條件實行攤丁入畝改革的這一個舉措的,因為攤丁入畝改革只不過是滿足社會經濟發達到了一定條件之後的產物,

是平衡各方利益關係的舉措罷了,這與朝廷是否屬於滿族人還是漢族人的關係不大,可以說是微乎其微。

四:漢人朝廷完全有可能有機會實行攤丁入畝改革

總的來說,攤丁入畝改革對於當時的國家社會是大有裨益的即使它沒有調成封建社會的侷限性,但是在當時無疑是一個巨大的進步。簡單來說支持起攤丁入畝改革舉措的根本要素就是國家富強,社會發展。

這與朝廷歸於漢人或者滿人關聯不大。從利益體系的角度來看,攤丁入畝改革也只不過是平衡皇帝、地主階級、農民階級之間利益關係的舉措罷了。如果當時的清朝是漢人朝廷,相信攤丁入畝改革依舊會出現。

參考文獻

《清史稿》

《清史論從》

《史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