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愛助推孩子和父母之間的對話、交流和溝通

今天聽了一期《冬吳同學會》,主要講的是如何用愛助推孩子和父母之間的對話、交流和溝通,一點學習筆記,分享給大家

如何用愛助推孩子和父母之間的對話、交流和溝通

去權力化的溝通

去權力化溝通尤其適用於夫妻、母女、父子的關係中的對話,因為很多時候角色之間陳述式的對話,往往還夾雜著控制慾和權力慾,而如果是這樣,對話的效果往往不太好。

這一點我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深有感觸。記得小時候,大概是上小學,雖然缺乏對世界完整的理解和認知,但在和父親的日常對話中,我也能感受到父親身上的一種“我比你更有經驗,你照著我說的做,就不會出問題”的居高臨下的氣場。

而我的叛逆感往往來自於要“反抗他人的壓迫”。所以小的時候,只要父親“很努力的想教育我”,我就會想反抗,聽不進去那些他所謂的“少走彎路的經驗”。

而如果他用“去權力化”的對話來和我進行溝通,更好的拿捏控制和助推的度,我接受效果說不定會好很多。

如何用愛助推孩子和父母之間的對話、交流和溝通

專注目標,使用介於強幹預和迎合之間的助推力

音頻裡面提到說,梁啟超在教育孩子方面是很成功的,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他的教育不是“教育”孩子本身,而是一種氛圍的營造。那這是一種什麼樣的氛圍呢?

一種通過助推手段讓孩子成長,並助推孩子走上某種道路後,同時還要讓孩子覺得這一切都是自己的選擇的氛圍。而助推理論則是一種介於強幹預和迎合之間的手段。

既不是強幹預手段中的,兩點之間直線最短的粗暴的形式,也不是迎合中較為軟弱的表現手法,而是以教育孩子的角度出發,這是一種溫和的家長制。

就是說,站在父親的角度,就不是“我要你做什麼”,而是“你要做什麼”。站在孩子的角度則不是“要我做什麼”,而是“我要做什麼。”

而溫和的意思,即是認準目標的前提下,手段可以適度放寬,這種手段可以是一種“動態的界面”,需要預埋好很多的場景和目的,中間設置很多流程,最後只要達到目的即可。

很多時候,我的父母會是一種“控制”而非助推,比如最常掛在嘴邊的話:“我是為你好”,“好心辦壞事”就是最好的例子。

但我覺得小時候父母和我的溝通“控制”叫多,“助推”較少,但是隨著不斷長大,慢慢的能感受到父母有許多“預埋”的愛。比如,會把錢偷偷放到我包裡,不經意間幫我擺平了一些我不好處理的事情……

就像音頻裡說的,有些時候愛可以表達, 有些時候愛可以隱藏,有時候要助推,有時候要控制,但無論那種方式,只要以目標為導向,讓被愛的人相信自己一直被愛包裹著,那麼他本身就獲得了很大的力量。

更多就在明松公眾號

如何用愛助推孩子和父母之間的對話、交流和溝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