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爱助推孩子和父母之间的对话、交流和沟通

今天听了一期《冬吴同学会》,主要讲的是如何用爱助推孩子和父母之间的对话、交流和沟通,一点学习笔记,分享给大家

如何用爱助推孩子和父母之间的对话、交流和沟通

去权力化的沟通

去权力化沟通尤其适用于夫妻、母女、父子的关系中的对话,因为很多时候角色之间陈述式的对话,往往还夹杂着控制欲和权力欲,而如果是这样,对话的效果往往不太好。

这一点我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深有感触。记得小时候,大概是上小学,虽然缺乏对世界完整的理解和认知,但在和父亲的日常对话中,我也能感受到父亲身上的一种“我比你更有经验,你照着我说的做,就不会出问题”的居高临下的气场。

而我的叛逆感往往来自于要“反抗他人的压迫”。所以小的时候,只要父亲“很努力的想教育我”,我就会想反抗,听不进去那些他所谓的“少走弯路的经验”。

而如果他用“去权力化”的对话来和我进行沟通,更好的拿捏控制和助推的度,我接受效果说不定会好很多。

如何用爱助推孩子和父母之间的对话、交流和沟通

专注目标,使用介于强干预和迎合之间的助推力

音频里面提到说,梁启超在教育孩子方面是很成功的,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他的教育不是“教育”孩子本身,而是一种氛围的营造。那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氛围呢?

一种通过助推手段让孩子成长,并助推孩子走上某种道路后,同时还要让孩子觉得这一切都是自己的选择的氛围。而助推理论则是一种介于强干预和迎合之间的手段。

既不是强干预手段中的,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的粗暴的形式,也不是迎合中较为软弱的表现手法,而是以教育孩子的角度出发,这是一种温和的家长制。

就是说,站在父亲的角度,就不是“我要你做什么”,而是“你要做什么”。站在孩子的角度则不是“要我做什么”,而是“我要做什么。”

而温和的意思,即是认准目标的前提下,手段可以适度放宽,这种手段可以是一种“动态的界面”,需要预埋好很多的场景和目的,中间设置很多流程,最后只要达到目的即可。

很多时候,我的父母会是一种“控制”而非助推,比如最常挂在嘴边的话:“我是为你好”,“好心办坏事”就是最好的例子。

但我觉得小时候父母和我的沟通“控制”叫多,“助推”较少,但是随着不断长大,慢慢的能感受到父母有许多“预埋”的爱。比如,会把钱偷偷放到我包里,不经意间帮我摆平了一些我不好处理的事情……

就像音频里说的,有些时候爱可以表达, 有些时候爱可以隐藏,有时候要助推,有时候要控制,但无论那种方式,只要以目标为导向,让被爱的人相信自己一直被爱包裹着,那么他本身就获得了很大的力量。

更多就在明松公众号

如何用爱助推孩子和父母之间的对话、交流和沟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