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專家總結的養生祛病方,降脂、降壓、降糖、降火方都全了!

中醫專家總結的養生祛病方,降脂、降壓、降糖、降火方都全了!

楊力

著名中醫養生專家、中國中醫科學院教授

中醫專家總結的養生祛病方,降脂、降壓、降糖、降火方都全了!

一到假期,大魚大肉扛不住,各種指標又上升了!除了遵醫囑正常服用藥物外,適當的食療也是大有幫助的!

降脂、降壓、降糖、降火,著名中醫養生專家楊力總結的食療方,都是你現在最需要的!

降脂方

血脂長期異常容易導致動脈粥樣硬化,使人患上心肌梗死、腦梗塞、腦出血的幾率大大提高。除了吃藥,一些食療方對於調節血脂也有一定作用。

降脂 山楂消脂飲

山楂消脂飲對於降低血脂有一定作用。

鮮山楂30克(幹品15~20克),荷葉15克,生槐花5克,草決明10克,將這些藥物放入鍋中煎煮,去渣取藥汁,加入少量白糖調味,代茶飲。

降脂 喝碗玉米粥

給大家推薦一款玉米降脂粥。取粳米50~100克(1~2兩)、玉米粉適量,先煮粳米,等粳米煮爛後加入玉米粉糊(玉米粉之前需要先用適量的涼水調成糊狀),一起煮成粥即可。可以直接喝或者根據個人口味的不同加入少量的鹽、油、味精調味。

降壓方 防高血壓每天倆甜橙

中醫認為,橙子性味甘、酸,微涼,有生津止渴、開胃寬胸的功效,其中所含的橙皮甙、檸檬酸、果膠和維生素等營養物質,具有增加毛細血管彈性、降低血中膽固醇、防治高血壓和動脈硬化的作用。

普通人一天如果能吃上兩個甜橙,就有很好的作用。加上橙子所富含的β-玉米黃素是“防癌高手”,所以,每天倆甜橙,還具有很好的防癌效果。一般來說,橙子表皮比較平滑、細膩,顏色較深的更好。

降糖方降血糖適當吃苦瓜

苦瓜含有苦瓜皂苷,不僅有著類似胰島素的作用,還有刺激胰島素釋放的功能。所以糖尿病患者,以及糖耐量受損的人,適合吃一點苦瓜。苦瓜瘦肉湯、苦瓜拌芹菜都是不錯的選擇。但平時有低血糖問題的人,怕冷、脾胃虛寒的老人、孕婦就不適合吃了。

調血糖 吃黃鱔

現代醫學發現黃鱔中含有一種黃鱔素,具有顯著的降低血糖和調節血糖的功能,可以作為治療糖尿病的輔助食品。

降火方

降火有七寶:

生藕

爽脆微甜的生藕因性甘寒,有很好的消淤涼血、清煩熱的作用。平時可多吃些涼拌藕片或榨藕汁喝,有很好的降胃火作用。

雪梨

梨,能降火、潤肺、涼心、消痰、解毒。梨可生吃,也可蒸食,還可搭配其他水果做成水果湯。

甘蔗

味甘性寒,能清熱生津、下氣潤燥。如感覺口氣重、便秘,可喝點甘蔗汁,或買新鮮的甘蔗自己榨汁,每次喝100毫升左右,每天喝1~2次,清胃火效果非常不錯。

綠茶

綠茶可清熱祛火,生津止渴。沖泡時最好不要用100℃的沸水,而要根據綠茶品種不同,選擇75℃~90℃水沖泡,也不用蓋上杯蓋一直悶,會影響到茶湯的鮮爽度。

荸薺

中醫專家總結的養生祛病方,降脂、降壓、降糖、降火方都全了!

也稱馬蹄,自古有地下雪梨的美譽,北方人視之為江南人參。有清肺胃之熱,化痰消積的功能。胃熱的人平時可以多吃些荸薺,生吃、炒菜、和肉做餡包成餛飩味道都非常好。

白菜

降肺火的首推菜,它是冬天的主打菜,扮演降火清熱的重要角色。“我常這樣做,將白菜和百合、再加上點山藥一起炒,口感很好。這些都是白色食物,白色入肺,因此清肺火、止咳的效果比較好。”

護肝血

中醫說久視傷血,久對電腦傷的不止眼睛,而是肝血。肝血不足除了眼睛幹,還會伴面色蒼白、身體疲憊、手腳乾枯。怎麼辦?

豬肝雞蛋食補

中醫古有“以形補形”,可吃點動物肝臟,但膽固醇高、血脂高的人要少吃,每天吃一兩片就好。另外,蛋黃中的核黃素可以養眼,胡蘿蔔或番茄炒雞蛋,簡單又營養。

枸杞菊花茶

肝血虛的人常有面色萎黃,可以服用杞菊地黃丸、明目地黃丸。還可經常5克枸杞和3克菊花泡水當飲品,枸杞養肝,菊花明目,能很好的養肝血。還可多吃大棗、當歸,大棗益氣養肝,當歸補血通經,尤其適合女性。

頸腰痛:試試熱敷

老人頸椎、腰椎疼痛,在家時可用熱敷療法,有利於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緩解肌肉痙攣。熱敷療法可用熱毛巾和熱水袋局部外敷,用藥包熱敷療效更好。

藥包熱敷

將川烏、羌活、獨活、尋骨風、傷筋草、乳香、沒藥等中藥研成細末,加入粗鹽400克,然後用文火炒熱,一起放入布袋內。使用時,將敷袋加熱到50~70℃,外敷於頸椎、腰椎痛處,每天一次,每次30分鐘,10次為一療程,隔兩天後再繼續下一療程。熱敷時注意溫度,以免燙傷。

祛老年斑:自制茯苓蜂蜜面膜

老年斑也是一種毒,步入老年後,排毒能力有所下降,中醫講可食用山楂、西紅柿等增強排毒能力。

老人可採用牛奶、蜂蜜、茯苓粉來做成面膜,敷在老年斑處,可逐步淡化老年斑;同時“肺主皮毛”,老人每天也應多做深呼吸,加強運動,排除血脂,清除血管、減少老年斑。

來源:微信公眾號【健康時報】(jksb2013)

版權聲明:歡迎分享!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值班主任:楊小明  本期編輯:範洪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