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自信終釀苦果,許攸之死與其盲目自信之間的關係

導語:

自信,是一個人能夠成功的因素之一。如果空有才華沒有自信,就會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也無法讓別人信任自己,最後一事無成。但是所有的事情都必須掌握一個度,超過了這個度就會適得其反,自信也一樣。過度自信會帶來盲目激進,進而導致對於事態發展以及局勢判斷有誤,最後釀成苦果。

三國時期袁紹帳下就有一名叫做許攸的謀士,因為過度自信,最後死於曹操之手。許攸曾是曹操和袁紹少年時的朋友,本來是應該因謀略過人而前程似錦。可是過度的自信讓他不僅看不清自己的能力,也看不清當時的形勢,最終死於狂妄。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一手好牌被他打爛了。那麼許攸的自信來源於哪裡,他的死是偶然而致還是錯判局勢下的必然結果,許攸之死與其盲目自信之間有著怎麼樣的關係,這些都是今天的我們想要探究的真相。

一、許攸自信的來源

1 與袁紹、曹操自幼相識

許攸與袁紹和曹操是同鄉,據《魏略》記載,許攸年少的時候曾經與曹操和袁紹一起學習,而且與他倆關係都還不錯。這個關係不錯應該是很不錯的關係,有一件事可以證明。漢靈帝期間,許攸曾與人合謀造反,準備靈帝給廢掉,立合肥侯為帝。這可是殺頭的大事情,當然越少人知道越好,可是當時許攸去找了曹操商議,希望共同謀事。這件事非同小可,如果是一般的關係估計提都不敢提。只是當年的曹操還是一個一心撲在建設大漢王朝的有志之士,他果斷拒絕了許攸。當然許攸這個事情也沒做成,最後被靈帝發現剿滅了這幫人,許攸見事情敗露早早就跑了。

過度自信終釀苦果,許攸之死與其盲目自信之間的關係

許攸卡通形象

等到後面漢靈帝崩後,何進為了滅宦官,引董卓進京導致政權旁落,漢王室搖搖欲墜。袁紹因為有兵權,就帶兵從董卓處逃離去了冀州,而許攸這時候選擇跟著袁紹,由其少年好友成了帳下謀士。期間許攸還曾勸說袁紹與曹操聯合搞事業,被袁紹給拒絕了,自此三個好朋友陣營分立。

過度自信終釀苦果,許攸之死與其盲目自信之間的關係

袁紹動漫形象

由此可見,許攸雖然作為謀士,前期效忠袁紹,後期投靠曹操,在他的心中這兩個人不是主公,而是當初一起玩耍的那倆不務正業少年。以至於許攸常常對袁紹耳提面命,說話十分不客氣,投奔曹操後還叫其小名。仗著發小的身份,許攸自信他們是念舊情。可惜曹操和袁紹成為一方霸主後,並不是當初的曹操和袁紹了,這也為後來許攸之死奠定了基調。

2 許攸有智謀

當然,與曹操、袁紹交好的許攸也不是個草包,他很有智謀,這個從當時孔融的點評就可以略見一二。東漢末年有個大儒叫做孔融,他曾經評價許攸為"智計之士也",意思很明確,說的是許攸這個人非常有智謀。孔融可不是一般人,也不會對一般人有此評價,他甚至於連曹操都非常看不起。

過度自信終釀苦果,許攸之死與其盲目自信之間的關係

孔融讓梨

作為袁紹的下屬和少年好友,許攸前期還是非常盡職盡責的。王允設計殺了董卓後,董卓舊部造反,漢獻帝在亂臣賊子們的追逐下東歸。這時候袁紹還沒反應過來,許攸就力勸袁紹迎獻帝到冀州,可惜的是被袁紹給拒絕了。想想也能明白,袁紹好不容易天高皇帝遠的在冀州,除了沒稱帝,其他幾乎都是自己稱霸一方。迎來漢獻帝無異於給自己迎了規矩,自己還得每日參拜,十分不爽。

過度自信終釀苦果,許攸之死與其盲目自信之間的關係

曹操迎獻帝

這世上永遠不缺聰明人,袁紹不聰明,不代表曹操不聰明,於是這個先機就被曹操抓住了。曹操迎獻帝去了許昌,然後開啟了開掛的人生,"挾天子以令諸侯",過的十分瀟灑快樂。這時候的袁紹很懊惱當初自己沒有聽許攸之言,導致大權旁落。許攸雖然氣惱袁紹,但更多的是一種驕傲之情,心裡大抵的想法就是袁紹目光短淺,很不如自己。這種對於自己腦瓜子好的自豪感,讓許攸的自信值直線提升,甚至於開始有些看不起袁紹,覺得袁紹少了自己不能成事。

過度自信終釀苦果,許攸之死與其盲目自信之間的關係

官渡之戰

3、官渡之戰自認有大功

由於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加上其本身實力不弱,一時之間曹魏政權發展很快。為了抑制曹操的發展,袁紹在許攸的建議下與曹操公開叫板,也就是著名的官渡大戰。官渡之戰是整個三國局勢的轉折,也是歷史上少有的以少勝多的戰役。本來袁紹在這場戰役中仗著人多勢眾以為必勝,可是卻因為得罪了許攸,導致許攸叛曹洩露機密,最後倉皇離去,至此元氣大傷。沒多久,袁紹平了冀州之亂後就撒手人寰,曹操又歡喜的帶著許攸順勢滅了袁紹的兒子們,收了冀州等地。

過度自信終釀苦果,許攸之死與其盲目自信之間的關係

許攸入曹營

這時候的許攸已經自信到了自滿的地步了。不管是火燒烏巢還是收取冀州,他認為主要的功勞都在於自己。袁紹離開了自己所以功敗垂成,曹操有了自己如虎添翼。可是,作為一個謀士,他忘了 "福兮禍之所倚",得意忘形招致殺身大禍。許攸以為自己做了這麼多,曹操應該將自己奉為上賓,甚至是恩人,但是領導就是領導,他不會因為你對自己做了一點貢獻就一味容忍你,而是要看你後面還有沒有價值,更何況是曹操這種精於算計的領導。很快,許攸就因為嘴上沒邊,到處亂說什麼"要不是自己,曹操一家來不了冀州"這種話而被人舉報,最後被曹操給斬了。

三、許攸之死的必然性

1、三度悖主

許攸是可悲的,但是卻不值得同情,而許攸之死也不是因為得罪曹操所以偶然所致,是當時局勢下的必然結果。從漢靈帝到袁紹,最後到曹操,許攸三度悖主。

我國古代講究忠孝節義,而許攸多次背叛領導,本來就是不忠的表現,其實是非常讓後面的主子忌憚的事情。曹操雖然感念許攸在關鍵時候投奔自己,但最是多疑,就算許攸自己後面不搞事情,曹操也會想起許攸曾經背叛多個主子,遲早會殺了許攸。

過度自信終釀苦果,許攸之死與其盲目自信之間的關係

曹操赤足迎許攸

2、計謀毒辣

不管是迎獻帝、戰曹操還是火燒烏巢,許攸的計策都太過於毒辣,尤其是最後火燒烏巢導致袁紹功敗垂成。袁紹對於許攸有恩,可是許攸卻因為自己的利益而不顧少年友誼和後面的提拔之恩,可見十分的狠心。而且許攸當初投奔曹操,自己的家人還在袁紹手上,很有可能就因此受害,但是許攸完全沒有猶豫,跟當初的徐庶有著天壤之別。除了這些外,袁紹派去守烏巢的淳于瓊也是許攸進言害死的,好歹同事一場,許攸卻沒有放過,其心狠辣。曹操生性多疑,這樣的人在身邊,無異於農夫與蛇,所以許攸遲早還是要死的。

過度自信終釀苦果,許攸之死與其盲目自信之間的關係

淳于瓊慘死

3、 性格缺陷

曹操的第一謀士荀彧曾評價許攸"貪而無智",意思是說許攸太過於貪婪於是顯得非常愚蠢。當時的人很在乎自己的風評,荀彧這樣的評價就是對許攸人格的不認可,可見許攸的性格缺陷非常明顯,自私、貪婪。這樣的人既是無法完全效忠別人,更加是搞不好同事之間的關係。就算是許攸投奔了劉備這樣寬容的主子,也無法在蜀漢勢力內存活下去,當然許攸眼光很高,也看不上劉備。許攸的死是必然的,而過度自信是導致許攸之死的導火索和加速劑。

三、過度自信導致許攸之死

1、錯估自身價值

許攸的過度自信首先體現在錯估了自身的價值。許攸由於在官渡之戰中為曹操獻計,火燒烏巢,導致袁紹大敗,所以他居功自傲。

在此時的許攸眼中,袁紹是因為自己的離開而失敗,曹操是因為自己的到來而勝利,所以自己對於袁紹和曹操而言才是最重要的智囊團。甚至於曹操後面滅了袁紹之子,得以入主冀州也是因為自己的神機妙算才能成功。

這樣的想法讓許攸看不清自己,更加看不清曹操陣營的人才庫有多麼強大,單單是荀彧、荀攸等人就可以媲美諸葛孔明,曹操又哪裡會缺少謀士?所以許攸對於曹操而言的終極價值,也就是官渡之戰中的臨時倒戈以及取冀州時的帶路人。如果許攸在完成這兩件大功後內斂一點,也不至於就這樣謝幕了,頂多就是和徐庶一樣,當個閒官。

過度自信終釀苦果,許攸之死與其盲目自信之間的關係

許攸之死

2、錯估曹操的容忍度

過度自信還讓許攸看不透曹操,他自以為自己和曹操從小相識就瞭解曹操,更何況當初曹操聽說自己要來光著腳就跑出來了。曹操經過多年的勢力爭奪和軍營磨礪,早就不是少時那個耿直的小夥子了。他性格也非常毒辣而且多疑,雖然愛才,可是殺起諸如孔融、華佗等人,也絲毫不手軟,更何況於多次侮辱自己的許攸。況且許攸還是主動送上門的叛徒,在曹操這種軍旅出身的眼中,更加是不齒。所以對於許攸的放肆,曹操應該是一直忍著,最後就發作了。

結語:

我國有句古話叫做"人貴有自知之明",所以真正的智者是對於自己和周邊都有著清楚的認識,不卑不亢又形容有度。許攸是聰明的,可又是愚蠢的。他的愚蠢是過度自信導致於對自己、對他人以及對形勢錯判,最後終究不得善終。

參考文獻:

魚豢《魏略》

陳壽《三國志》

習鑿齒《漢晉春秋》

范曄《後漢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