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當下應該倡導“力所能及的公益”而不是“傾家蕩產的慈善”

自湖北武漢爆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簡稱:NCP)以來,可謂是全國連成一線,中華民族民族大團結,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新聞媒體頻頻報道捐財捐物的企業和個人,正如韋唯老師唱的:“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但

“傾家蕩產的慈善”真的好嗎?


重慶一位87歲的老人捐出了她的畢生積蓄20萬元。


有工資1、2000塊、家徒四壁的環衛老大爺,捐出5年積蓄。


疫情當下應該倡導“力所能及的公益”而不是“傾家蕩產的慈善”

這位老爺爺,丟下的箱子裡放的是現金,50萬。


大部分老人就是這麼單純,善良且心軟,他們也許比我們更懂得國家有難,匹夫有責。


他們才是弱勢群體啊,是全社會幫助的對象,捐完錢他們是否有以後的生活保障,他們捐的是什麼?是他們的“棺材本啊”。新聞媒體頻頻報道難道心不會痛嗎?他們以後的生活誰來保障?


武漢缺這個錢嗎???明明是有錢買不到可靠物資


“我們的媒體總是在歌頌弱者的苦難,以彰顯弱者的偉大。其實弱者更需要的不是歌頌,而是關懷。


歌頌弱者的苦難,就是把弱者綁上神壇。可是弱者最需要的根本不是上神壇。他們更需要的,是大家伸出來的,扶他一把的那隻手。


在這些浩若煙海的新聞報道里,善良的普通人只是一滴水。只有跌進去的時候會激起一絲波瀾,之後便會被徹底遺忘。


從疫情爆發到現在為何慈善機構危機事件頻發,湖北紅十字會更是被推上了風口浪尖,說明我國的公益基金會管理和運營還非常初級,物資捐贈與現金捐贈之間,物資捐贈的分配和管理,現金捐贈的運作和調配之間都存在著巨大的改善空間。

我們應該倡導的是“力所能及的公益” 而不是“傾家蕩產的慈善”,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和百姓慈善公益教育之間存在巨大的不符和洪溝,造成了“傾家蕩產做慈善”以後沒有生活保障;富人做慈善,窮人做公益,慈善是對弱者的幫扶,公益是對社會大眾有益的行為,疫情當前,不出門不傳播 不添亂,其實也是一種公益,在這樣的現狀下,我個人更加建議“富人捐錢捐物捐資源,窮人捐時間捐專業能力”。綜合以上這幾點,除非是臨終遺囑,否則我個人不提倡文中提及的眾多老人“傾家蕩產做慈善”行動或媒體宣傳。


共同戰疫:向一線醫務工作者致敬!


疫情當下應該倡導“力所能及的公益”而不是“傾家蕩產的慈善”


聲明:本文系即刻國際原創作品,擁有法定著作權,轉載請獲得授權並註明出處。


即刻危機公關6原則:


迅速建立核心團隊


迅速找到內幕人士


迅速發表聲明


迅速告知員工


迅速回應媒體和自媒體


迅速尋求專家援助


歡迎大家前往新浪微博關注@一隻特立獨行的鏟屎文官,並且參與#即刻危機公關處理#相關話題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