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舉杯邀明月,不能邀太陽?難到詩人也喜歡睡前小酌一杯?

用戶4913886098220


至於邀的是明月而不是太陽,可從以下兩點來說明。

月的寓意與孤寂情景更相稱

自古月難圓,情難全,月亮不僅僅可以襯托優美意境,還是戀人相思,故人離愁,家國情懷的載體。

《月下獨酌》寫於公元774年,當時李白雖然身在長安,政治理想依然沒有實現,自然鬱悶不得志。月色冷清,襯衫詩意,顯然悽清之感十足。

再者,自古憂傷託於月,四處無人,思愁更容易彰顯。

太陽象徵的是正能量,希望、朝氣、生命力,是幸福、熱情、熾熱、深情的載體,給人積極向上的感覺。

太陽與月亮相反,太陽是正直壯年之時愛用的寓意,或者是事業、愛情欣欣向榮之際,比喻一切都很有希望。

身體上的舒緩與自我的麻醉

晚上少量的飲酒加上睡眠對身體的健康是有益的,可以益氣、溫陽、補腎、通經活絡。加上詩人愛好飲酒,也有麻醉之意,仕途不順,借酒澆愁,忘卻失意。

中午太陽正旺之時喝酒,容易誤事,影響身邊的人和事,而且喝酒之後,渾身會發熱,加上太陽的溫度,對身體有傷害。

所以,詩人邀的只能是明月,太陽白天很忙,忙著送溫暖,月亮晚上很閒,旁人都睡了,就詩人還在喝酒,就一起了。


五秒魚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為何是舉杯邀明月呢?這是形象的意境,又是時間,地點,情緒的融合,才能把詩意,生活活有機結合,起到引人入勝的境界。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飲酒的時間一般會在傍晚或晚上,此時此刻,月亮剛剛醒來,星星也開始點燈。萬家燈火闌珊,本身就是容易萌動詩意的時間。

其次地點,也許是庭中小院的石臺,也許是樓閣月色撩人的窗前,舉杯抬頭,首先映入眼簾的當然是月光,這樣詩人自然而然就會聯想起月亮而非太陽,就很正常了。

第三月亮,無論是月宮吳剛,還常娥奔月,無論是窗前明月光,還是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還是月上柳梢頭,等等詩詞歌賦都是詩,抒發情懷的首選和習慣。


鞏凌金剛經道德經雙百


《靜夜思》,想必大家都熟悉,不僅能倒背如流,而且還常常想起。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四句詩中就有兩個“月”字,是巧合麼?不是!

難怪乎李白飲酒時常“舉杯邀明月”,而不是邀太陽呢?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雲端。”明月雖仰吸太陽的光輝,但它無私奉獻,又回照人間,給普天之下的勞苦大眾帶來了一份寧靜與休閒。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人們希望天晴好無雲層,對酒當歌寄問天,把心中的惆悵與喜悅與天分享。

其中就有唐代大詩人李白發出的感嘅:“舉杯邀明月,對飲成三人。”

為何“舉杯邀明月”?

月亮在它剛出現的那一刻,即是黑暗和光明的交接點。對於人來說,開心時,它圓滿,失意時,它就欠缺。

像大詩人李白這種愛好食酒之人,時常飲酒的時段多半都在傍晚時分,恰是明月騰空漸放光芒萬丈的時候。

若是有友來共飲,亦或是在酒家人多的店裡,就不會發生“舉杯邀明月”,而是“天崖共此時”,相互敬酒而歡。所以說,李白“舉杯邀明月”,既然是興趣所致,但缺少一個對飲的人。

況乎,在古時代沒有電燈,僅為松油燃燈。在這種近似昏暗燈火屋裡,倒不如置桌於室外,借月光而暢飲了,也不擔心孤燈少油了。季白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只能“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為何“舉杯不邀日”?

能邀日麼?人們的生活習慣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舉杯邀太陽,那是莊稼人的實事,正如《憫農》所言:“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相較喝酒而言,多在歇息之時。飲一些酒,是表達心中的暢快也好,或解除一天中的勞累也罷,其目的各不相同。人生如酒是比喻,對酒當歌乃豪情。

中餐飲酒的人有不少,或許酒聖李白也常這麼做。只不過他避開了太陽,在樹蔭下或酒家裡暢飲。為什麼?因為酒性潑熱,醉心難受,若再在陽光的薰烤下,豈不是半杯即醉失去了樂趣。所以說“舉杯不邀日”,是環境使然,也是人心不希翼的。

李白睡前總愛小飲一杯麼?

誠然,事實如此,李白一生放蕩不羈,喜遊玩愛喝酒。李白對酒的痴迷程度是無法用語句來概括的,在他的腦海中,唯酒生義漸而成詩是常態。

照此推導開來,無酒不成詩,相對於李白就是鐵律。人人都有愛好,季白也不例外。他飲酒作詩來得痛快,借酒之興致,賦詩之韻味,往往意合又相宜。難怪有時自喻“斗酒詩百篇”。

總之,“舉杯邀明月”是對的,有了意中人和可傾訴之人。曠天之下,有皎潔的月光,還有我這個性情中人的李白,無愧於“酒逢知己千杯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