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紀伯倫國際拍賣行:景泰藍丨中華民族之國粹,宮廷藝術之典範

香港紀伯倫國際拍賣行:景泰藍丨中華民族之國粹,宮廷藝術之典範

傳說,

景泰藍的工藝是女媧娘娘託夢給老匠人的。

明清兩代,

景泰藍在宮廷皇族中興盛了三四百年,

是兩朝帝王專享的御用工藝,

被譽為“東方奇葩”。

製作工序細分起來有100多道,

相當耗費人力心力,

無處不體現皇家的尊嚴和奢華,

因而,

古時有“一件景泰藍,十箱官窯器”的說法。

香港紀伯倫國際拍賣行:景泰藍丨中華民族之國粹,宮廷藝術之典範

那天的北平,

林徽因和梁思成

在海王村古文化市場轉悠,

相中了古玩攤上的

一個景泰藍花瓶。

瓶子雖歷經滄桑,

卻依然色彩斑斕、閃耀晶瑩。

香港紀伯倫國際拍賣行:景泰藍丨中華民族之國粹,宮廷藝術之典範

▲林徽因與梁思成

“二位有眼力,這是正宗老天利的景泰藍,別處你見不到了。就是老天利這家大字號,也撐不住, 快關張了。”

老攤主一邊把花瓶遞給林徽因,一邊遺憾地念叨:“北京的景泰藍,熱鬧了幾百年,到這會兒算絕根兒了。”

香港紀伯倫國際拍賣行:景泰藍丨中華民族之國粹,宮廷藝術之典範

“這可是中華的瑰寶啊,

怎能說絕就絕了呢?”

兩人回家一合計,

申請在清華營建系成立一個美術組,

搶救瀕於滅絕的景泰藍。

香港紀伯倫國際拍賣行:景泰藍丨中華民族之國粹,宮廷藝術之典範

▲林徽因

時年25歲的錢美華,

是林徽因的學生,

也加入了這個小組。

香港紀伯倫國際拍賣行:景泰藍丨中華民族之國粹,宮廷藝術之典範

▲錢美華

他們一起跑遍京城,

調查景泰藍的生產狀況。

僅存的幾個小作坊,

幾副小爐灶,產量極低;

三五個老師傅,後繼無人,

他們拉著林徽因的手說:

你們救救景泰藍吧!

香港紀伯倫國際拍賣行:景泰藍丨中華民族之國粹,宮廷藝術之典範

香港紀伯倫國際拍賣行:景泰藍丨中華民族之國粹,宮廷藝術之典範

▲當時北京景泰藍小作坊

那時候,林徽因已病得很厲害。但她還是強忍病痛,為景泰藍四方奔走。

她找出各種珍藏的歷代裝飾圖案,讓大家分析研究,指導設計了一批具有民族風格的新穎圖案。還成立了景泰藍實驗廠,把被迫改行拉黃包車的老師傅,一個個請回來。

香港紀伯倫國際拍賣行:景泰藍丨中華民族之國粹,宮廷藝術之典範

▲林徽因設計的夔龍紋對罐

直到最後,

躺在病榻上的林徽因,

還是放心不下,

她只給錢美華留下一句話:

“景泰藍是國寶,

不要在新中國失傳。”

香港紀伯倫國際拍賣行:景泰藍丨中華民族之國粹,宮廷藝術之典範

▲病榻上的林徽因

老師的一句話,

學生的一輩子。

1958年,

清華畢業的錢美華主動要求

到新成立的

北京市琺琅廠工作。

香港紀伯倫國際拍賣行:景泰藍丨中華民族之國粹,宮廷藝術之典範

▲錢美華與沈從文

為全面瞭解和學習景泰藍,她在梁思成的推薦下到故宮博物院,跟著當時的研究員沈從文先生學習。沈老給她出了個點子:故宮景泰藍寶物多,先把這些圖案都臨摹下來。

香港紀伯倫國際拍賣行:景泰藍丨中華民族之國粹,宮廷藝術之典範

存放景泰藍的珍寶館,

一般不對外開放,

錢美華就和工作人員商量好,

把自己反鎖裡面,

清早進去,晚上出來。

香港紀伯倫國際拍賣行:景泰藍丨中華民族之國粹,宮廷藝術之典範

香港紀伯倫國際拍賣行:景泰藍丨中華民族之國粹,宮廷藝術之典範

時值隆冬,

冷清的屋裡寒氣逼人。

手一拿出來就凍僵了,

毛筆一個個硬的像棗核。

錢美華就搓搓手、哈哈氣,

把冰渣呵去一直畫。

香港紀伯倫國際拍賣行:景泰藍丨中華民族之國粹,宮廷藝術之典範

香港紀伯倫國際拍賣行:景泰藍丨中華民族之國粹,宮廷藝術之典範

堅持花了十幾天,

終於掌握了傳統紋樣的規律,

還找到了很多失傳的圖案。

香港紀伯倫國際拍賣行:景泰藍丨中華民族之國粹,宮廷藝術之典範

回到工廠後的錢美華,

沒有在設計室裡閉門造車。

她深入到基層車間,

跟著老師傅們一點點深入學習。

還把景泰藍的每一道工序列出來,

製成表格。

香港紀伯倫國際拍賣行:景泰藍丨中華民族之國粹,宮廷藝術之典範

制胎、掐絲、燒焊、點藍、

燒藍、磨光、鍍金。

7道大流程,

108道小流程,

每個流程之中還有無數細節。

掐絲。

把扁銅絲按照圖紙的花紋,

用鑷子掰成一段段弧形,

然後用白芨糊,

一點點粘在做好的銅胎上。

這是景泰藍工藝,

最“魔幻”的一道。

繁複的花紋,

精細的工藝,

是對人心力和體力的雙重考驗。

毫釐之間的作品,

卻需要幾個小時,

甚至幾天的時間。

點藍,

是把各種顏料點塗在器物上。

師傅們不緊要洗淨雙手,

避免手上的油脂汙染,

還要屏息凝神,十二分專注。

稍有不慎,

就會“崩藍”,前功盡棄。

因為點藍技術的特殊性,以往的師傅們往往多留一手,防備著徒弟偷偷調色。

錢美華卻無所顧忌,以自己多年經驗和美學知識,編寫了第一部景泰藍創作教材《景泰藍創作設計》,毫無保留地向學生們傳授配色方法。

香港紀伯倫國際拍賣行:景泰藍丨中華民族之國粹,宮廷藝術之典範

既要繼承也要創新,

既要有規矩,

更要有突破。

香港紀伯倫國際拍賣行:景泰藍丨中華民族之國粹,宮廷藝術之典範

錢美華還在敦煌壁畫中汲取靈感,

與技術人員一起創新,

開發出珊瑚紅、碧玉、

“地兒綠”等新顏色,

讓景泰藍的色彩更為豐富。

香港紀伯倫國際拍賣行:景泰藍丨中華民族之國粹,宮廷藝術之典範

▲錢美華與景泰藍一線技術人員合作

堅持人民美學的理念,

研究出了4種施釉工藝,

設計研發等多種造型,

多次獲國際國內大獎。

香港紀伯倫國際拍賣行:景泰藍丨中華民族之國粹,宮廷藝術之典範

曾受國務院委託,

設計亞太和平會議景泰藍禮品,

被郭沫若稱為:

“新中國第一份國禮”。

香港紀伯倫國際拍賣行:景泰藍丨中華民族之國粹,宮廷藝術之典範

錢美華還參與設計的人民大會堂北京廳,受到周恩來總理的高度讚譽,曾評價她為“新中國景泰藍第一人”。

作品之一《周其壘》,

器形傳統簡潔,

絲工設計嚴謹考究,

在1981年全國工藝美術百花獎評比中,

獲得百花金盃獎,

是全國工藝美術界的最高榮譽。

香港紀伯倫國際拍賣行:景泰藍丨中華民族之國粹,宮廷藝術之典範

香港紀伯倫國際拍賣行:景泰藍丨中華民族之國粹,宮廷藝術之典範

從而立之年,

一直到退休。

錢美華就在小小的廠房裡,

為了一句承諾,

奉獻了自己的全部青春。

香港紀伯倫國際拍賣行:景泰藍丨中華民族之國粹,宮廷藝術之典範

退休後,

錢美華依舊停不下來,

一有時間就不停地畫。

香港紀伯倫國際拍賣行:景泰藍丨中華民族之國粹,宮廷藝術之典範

2009年,

82歲高齡的錢美華,

聯袂兩位設計大師,

完成了集她一生功力的收官之作

——《和平尊》。

香港紀伯倫國際拍賣行:景泰藍丨中華民族之國粹,宮廷藝術之典範

▲錢美華景泰藍作品《和平尊》

其中的一位設計師,

便是錢美華的得意弟子,

北京市琺琅廠第三任總工藝美術師:

鍾連盛。

香港紀伯倫國際拍賣行:景泰藍丨中華民族之國粹,宮廷藝術之典範

“創新就是最好的繼承”,

他秉承師傅遺志,

以現代美賦予景泰藍時代的烙印,

帶領著琺琅廠的師傅們,

誓將景泰藍藝術發揚光大。

這些師傅們,

很多都是幾十年工齡的老師傅,

從上一輩開始,

就跟景泰藍結下了緣分。

父親點藍,自己燒活,

妻子掐絲。

器物有魂魄。

每一件器物,

從設計到製作,

到反覆的點藍、燒製,

都需要匠人極致的付出。

而每一個步驟,

也都有著外人不可知的

枯燥和危險。

“如果不是真的愛這一行,

是堅持不下來的。”

爐內溫度高達600度,極易灼傷

琺琅廠安靜的設計室裡,

年輕的小曾,

正專心地畫著設計圖。

她是鍾連盛最鍾愛的徒弟,

也是景泰藍工藝的新生代代表。

她給景泰藍注入年輕的血液,

讓宮廷珍品走向尋常百姓家。

香港紀伯倫國際拍賣行:景泰藍丨中華民族之國粹,宮廷藝術之典範

景泰藍無疑是幸運的。

它遇到了林徽因,

遇到了錢美華,

遇到了鍾連盛、小曾

和無數個堅守在一線的景泰藍師傅們。

香港紀伯倫國際拍賣行:景泰藍丨中華民族之國粹,宮廷藝術之典範

傳承,

遠不是說說那麼簡單。

它是幾代人的堅守,

是濃於血脈的拳拳匠心。

香港紀伯倫國際拍賣行:景泰藍丨中華民族之國粹,宮廷藝術之典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