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讀完就忘到活學活用,小白也可以掌握的高效閱讀法

從小就聽老師說:開卷有益。於是,我便不假思索地捧書而讀, 每次別人問我的愛好,閱讀就是我的第一回答。

然而在一次閱讀分享會上,主持人問我:“請問對你影響最深的是哪一本書,作者是誰,最打動你的部分是什麼?對你的生活有什麼影響?”

大腦一片空白的我不記得當時自己說了什麼。我要麼記得書名,不記得作者,要麼記得作者,不記得主要內容,當時的心情就好像存了十年的私房錢,突然被老鼠啃了一半一樣,沒有一張拿得出手。

此時我才恍然大悟:書讀完了,在我身上到底留下什麼?

在朋友的推薦下,我瞭解到《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並開始精進自己的閱讀技能。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是通過筆記本將選書、買書、讀書、記錄到應用於生活的讀書流程進行梳理的高效讀書法。對於我這個閱讀差生而言,書中的方法雖然簡單卻很實用,筆記讀書法的關鍵在於堅持併成為習慣,書中還推薦了很多閱讀小技巧,這可以說是作者的贈禮了。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的作者奧野宣之是日本有名的筆記本作家,畢業於日本有名的同志社大學。由他獨創的信息整理術和智慧創造法在商務人士中大受歡迎,他最大的特點如書中所言,隨身攜帶筆記本以隨時記錄工作和生活的靈感。

從讀完就忘到活學活用,小白也可以掌握的高效閱讀法

奧野宣之把讀書過程分為三大部分:購書清單、讀書筆記和活用讀書筆記。不管是哪一個部分,都離不開一樣至關重要的東西——筆記本。

這是沒有難度的一個工具。那這個筆記本怎麼用呢?彆著急,請聽我娓娓道來。

01巧用購書清單

奧野宣之推薦的筆記讀書法第一步就是列購書清單。列購物清單我們聽得最多,這購書清單還是頭一回聽。所謂購書清單就是你想買什麼書,用筆把它記下來,然後去書店或上網買這些書。

列購書清單的好處有三個。

第一,節省時間和金錢,清單會讓我們帶著目標去買書,而不是到書店閒逛,一時心血來潮買了自己不想看的書。

第二,主觀地選擇買書,自己清楚買這本書的原因是什麼,閱讀的過程中也會帶上目標去讀書,有了明確的目標,閱讀也會更加高效。

第三,在列清單的過程中,會慢慢摸清自己的閱讀喜好,瞭解自己的真正需求,對未來的發展肯定是有好處的。

第一次列購書清單,我們應該從哪裡入手呢?

奧野宣之總結了幾個方法:首先我們要從日常生活中取材。隨身攜帶的筆記本記下生活感悟,把感興趣的書名或主題寫在筆記本上,用心積累,書籍就會慢慢顯出它的廬山真面目。

另外,我們要多閱讀報刊、書刊、豆瓣上的書評,通過他人的推薦去了解一本書。通過尋找樞紐書的辦法也能找到系列好書。在一本書中作者推薦的書,往往也是同一主題,並由該作者親自篩選過的好書。

我在亞馬遜上的購書經驗也分享一下:每次把目標書籍加入購物車後,就會彈出相關的書籍推薦給讀者,我一般都會認真看書評再做選擇。不過奧野宣之在書中強調,實體店購書的印象會更加深刻,尤其對於不瞭解的書籍。

列購書清單的四要素是:書名、作者、出版社、備註。最好把購書清單列在隨身攜帶的筆記本上,比如最後一頁。

列好了購書清單,我們便可以到書店親自體驗指名購買的威力了。熱情的店員恐怕會失望,因為他們的推薦書籍,我們再也不認真考慮了。

從讀完就忘到活學活用,小白也可以掌握的高效閱讀法

02蔥鮪筆記法

奧野宣之在筆記讀書法強調了閱讀的三個關鍵步驟:通讀,重讀,做筆記。也就是一本書要閱讀三遍。

看到這裡,你也許和我的反應一樣,納悶哪裡有這麼多時間?這裡就涉及到了閱讀技巧。

在講技巧之前,我們先明確一個事情,書籍都需要從頭看到尾嗎?

法國文學家鹿島茂先生說過:“圖書都是有重點的,沒有必要從頭到尾詳讀。”

言下之意就是要詳讀重點內容。

在土豆老師的閱讀課程裡也提到過一個關鍵步驟,就是評估。我們在通讀的過程中去評估閱讀內容,並進行分類:必要的,有用的,不重要的。

簡單來講,我們要把寶貴的精力集中於最重要的的內容。把不重要的內容略讀。

在重讀過程,把最重要的部分提取出來再次閱讀,並做讀書筆記。

以上的通讀、重讀、做筆記就是筆記讀書法的閱讀法。對比只讀一次的閱讀法,多次閱讀本身具有加深記憶的效果。

關於做筆記,奧野宣之推薦的是蔥鮪筆記法:摘抄加評論的方法。

摘抄時要寫下日期,書名,作者三元素和摘抄內容;摘抄的時候尋找最具代表性的語句,即摘抄最打動自己的以及對自己有再教育意義的內容。

很多人不知道如何寫評論,作者說哪怕是一句話,只要是發自內心的感想,都會成為日後參考的重要資料。所以,從一句話開始也無妨。

而且,蔥鮪筆記法還有反思總結的功效:試想把作者的原文摘抄下來,與自己蒼白無力的文字對比,無形中就有一股鞭策的力量。認識到自己的侷限,知恥而後勇,往後就會更加謙虛和努力的。

03活用筆記,將知識化為無形財富。

亞瑟·叔本華在《論讀書》中坦言:如果你覺得讀書就是為了模仿別人的想法,那麼這是思想上的懶惰,請丟開書本自己思考。

學而不思則惘,我們在讀書的過程中要去思考如何把讀過的書和走過的路,見過的人聯繫起來,融入生活,在享受讀書的過程中塑造自我,完善自我。

奧野宣之說只有積極地輸出,才會形成知識體系。

聯想自己的過往經驗,演講是最能提升學習效率的。每回演講,都需要提前一段時間開始做準備,蒐集資料,整理資料,寫稿,然後拉朋友試講。

試講完的時候真扎心,大家會給我一張紙,上面寫的都是建議,每次收集幾十條,然後硬著頭皮去改,再講,直到定稿為止。

這個過程很艱辛,但是收穫總是很驚喜。正如作者所言:人並不是因為無所不知而發表演講,而是通過演講和出書讓自己達到新的高度。

不斷地輸出是把知識融入身心的最好方法,我們做讀書筆記就是輸出的第一步:認真地寫下當時的感想。

此生有限,我們無法做到反覆閱讀重要的書籍,但我們可以反覆閱讀自己的讀書筆記來增長知識,建立自己的思想寶庫。

從讀完就忘到活學活用,小白也可以掌握的高效閱讀法

麥家說:“讀書有什麼用,只有讀書的人才知道,不讀書的人是不知道的。”

讀書時能把書中的內容內化為自己的思想,應用於自己的生活,幾年後,還會因為正在經歷的事情被回憶起來,甚至還想再讀一次那本書,而不是書到用時方恨少的懊悔,這就是讀書的意外收穫。

正如奧野宣之所言:更好的讀書體驗便可以成就全新的自己。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能夠幫助我們改變讀書方法,而讀書方法又會帶來思考方式的轉變。

按照書中的方法去做就好像是提前準備好了思想容器,做好了萬全的讀書準備。只要應用這種最簡單、最基本的讀書方法,每個人都可以在讀完一本書的時候有紮實的收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