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的《虞美人》

李煜的《虞美人》

李煜是一个有着多重身份的人,他是一个诗人(词人)、是个艺术家、是南唐国君、是个囚徒。作为一个艺术家,李煜精通书法、绘画、音乐、诗文,犹以词的成就最高。作为国君,李煜是不称职的。中国历史上有两个皇帝,诸事皆能,独不能为皇帝,一个是南唐后主李煜,另一个是宋徽宗赵佶。两个都是了不起的艺术家,也都是亡国之君。李煜本身也不愿意当皇帝,结果莫名其妙的,皇帝这个身份就砸到了他的头上。他大哥李弘冀,权力欲很强,想当皇帝,当时他父亲李璟曾经立誓“兄终弟及”,也就是说很有可能把皇位传给他们的叔叔李景遂。所以为了争夺皇储之位,太子李弘冀暗杀了叔叔李景遂。结果景遂被杀后不久,弘冀也去世了。李煜的二哥、三哥、四哥、五哥全都早年去世。所以皇位就落到了李煜头上,人生就是这样无常,这是历史跟李煜开的玩笑。作为词帝,他的词语言明快、形象生动、用情真挚。王国维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可以说李煜在词史上的最大贡献是改变的词的精神内核,改变了词为艳科的文学地位。词在产生之初就是娱乐消遣的俗文学,不登大雅之堂的雕虫小技,宴会上的游戏之作。它的精神内核就是,书写、歌唱没有太多真情实感的美女和爱情。这就是伶工之词,是供歌乐师、歌妓演唱之用。而李煜用词表达真实的内心情感,让词走上“言志”的严肃文学的道路。同时

李煜还是亡国奴和囚徒,开宝八年(975年),李煜兵败降宋,被俘至汴京,封违命侯。表面上封侯,实则只是没有戴手铐和脚镣的囚徒罢了,没有人生自由,遭受关押他的士兵的侮辱。978年,李煜含泪写下《虞美人》,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深切还念。相传七月七日,他在寓中命歌姬唱《虞美人》,宋太宗知道后,赐酒毒死李煜。

“虞美人”包含的三重含义:

1. 虞姬,项羽被围垓下,在四面楚歌中,虞姬为霸王跳完最后一支舞拔剑自刎,留下这段生离死别的爱情悲歌。

2. 虞美人花,虞姬死后,血染之地长出了一种鲜艳的花朵,人们命名为“虞美人花”。这种罂粟科的植物,花朵硕大,枝干细弱,微风吹过,在风中摇曳,就像翩翩起舞的虞姬动人美丽。

3. 词牌名,产生于唐代教坊曲,因最初歌唱虞姬而得名。

可以看出“虞美人”这个词牌名在他产生之初就包含着生离死别的悲剧成分,这是一首悲歌。

李煜的《虞美人》

虞美人

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春花秋月是这自然间最美好的景物,但是作者却说这美好的景致何时才能结束?为什么要这美好的景致结束?因为他活得厌烦了。为什么他活厌了?因为他活在痛苦中并且看不到希望。因为他是个亡国之君,他是个囚徒,他经历的巨大的人生变故。同时也因为李煜如王国维所说,有着一颗“赤子之心”,他心中是个孩子,他没有太多的社会阅历,他无法想象人为什么会承受如此巨大的苦难。他是王国维说的“主观之诗人”,“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因为他想一个孩子一般真诚、单纯、纯粹,所以当人生的巨变发生时,他无法承受,他陷入绝望。一个热爱生活,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人,一定是一个叹息人生苦短,时光易逝的人,因为死亡是生命最本质的痛。曹操感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苏轼感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但是李煜绝望了,李煜在现实的痛苦中煎熬着,痛苦在时间的长河中漫延着,似乎永无止境,唯有终结时间才能终结自己的痛苦。所以李煜才会追问,这人世间最美好的景致何时才能终结。李煜的痛苦来自于国君到囚徒的巨大身份转变,而两年多的囚禁生活中,更加让他痛苦的是,过去的回忆在一次次的涌上心头,回忆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一次次的加重了他的痛苦。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这一句实际上是对第一句的一个回应。第一句中作者因绝望而追问“春花秋月”何时才能终结,而“又东风”说明这希望破灭了。东风来,春就来了,春花自然也就来了。“小楼昨夜东风”只是一个客观的陈述,而加上一个“又”字,强烈的情感就表现出来了。一种强烈的厌倦和绝望,因为厌倦生,所以厌倦东风,厌倦一切美好的事物。“故国不堪回首”又照应了“往事”,曾经的锦衣玉食,奢华富贵,曾经的权力、地位和尊严,曾间的“三千里地山河”,全都变成了梦幻泡影。对李煜而言,除了现实生活的苦难,更多的痛苦来自于现实和回忆的巨大反差。所以对李煜而言“故国不堪回首”,回首只能带来痛苦,思念、愤慨、悔恨交织心头,但又无力改变现实,只能陷入绝望。明月这个意象在我们的文化中暗含着思乡的意蕴,因为作为一个异乡人,在夜深人静、夜不能寐的时候,在故乡见过,现在依旧能见到的就是那一轮明月。所以明月就成了连接异乡人和故乡、亲人的纽带。李白会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会说“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苏轼会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这明月之夜,李煜也想到了他的故乡、故国——那个已经灭亡了南唐。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面对着明月,李煜明知道自己不能回首。因为回首只能带来痛苦,只能加深自己的绝望。但李煜却终究是回首了。从这一句就能看出来,他的思绪随着明月一起来到了南唐的故宫。这里即是回忆也是推测,曾经的雕花栏杆、玉石台阶应该都还在,只是宫中的那些宫女们应该都红颜褪去,容颜衰老。老去的又何只是她们呢?自己不也在现实的摧残下一天天苍老了吗?面对着“春花秋月”“东风”“雕栏玉砌”这一切世间的永恒,作者感到的是人世的无常。人生就像是梦幻泡影,物是人非,充满了未知和无常,又充满了苦难。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经由以上三句的蓄积,作者的情感达到了最高潮,走向了汹涌喷薄的境地。无限的愁苦涌上心头,直接抒情已无法表达,所以作者使用了比喻。在一问一答的设问中作者巧妙地运用比喻,抒发了内心的愁苦。到底有多少愁苦?说不清楚,就像是一江春水向东流去。本体的愁绪,和喻体的春水之间,在两个特征上存在着一致性。一个是春水在空间上的汪洋恣肆、汹涌澎湃与愁绪的大、多一致;另一方面是春水在时间上的奔流不息、不舍昼夜和愁绪的绵长、无休无止一致。作者无限的愁苦涌上心头,通过这样一种比喻让读者得到了真实的感受。

总结一下,李煜到底有哪些愁呢?

故国之思,对故乡的思念,明月就是最明显的暗示,作为被囚禁于汴京的异乡人,他思念他的故乡南京。

亡国之恨,北宋灭了南唐,作为一个亡国之君,想到昔日的辉煌与如今的落魄,往事涌上心头,想到“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亡国之恨不可遏制。后悔作为一个国君,没有治理好南唐,贪图享乐,终至亡国,自然会有悔恨。

人生无常,面对永恒的宇宙,人生充满了偶然和未知,而现实中又有那么多的苦难。前面的愁可能是李煜独特的人生体验,而这种面对宇宙永恒和人生无常的感叹,却是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生命中的无常、苦难都会触动我们与李煜相同的情感体验。

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李煜用词书写了心中最深沉的悲痛,最真实的情感,故而拥有最深厚的感发了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