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以為他中了計,其實真相併非如此,他是有大智慧呀!

三國時期,群雄並起,各方英雄豪傑,都在努力充實自己的力量,例如繼承江東祖業的孫權,佔據中原腹地的劉備,虎踞許昌的曹操等,皆是當時名震四海的大英雄,他們三方勢力,相互制衡,竟達到了一種穩定的狀態。然而,就如同我們看《三國演義》一般,書中最大的亮點,並非曹劉孫三人之爭,而是兩個謀士之間的較量!

世人皆以為他中了計,其實真相併非如此,他是有大智慧呀!

諸葛亮,也被後人稱為臥龍先生,世人皆知他才智無雙,卻很少有人知道,其實他也是亂世當中的苦命人!他本有一個無憂無慮的家庭,可是生在亂世,父母早亡,他與弟弟(諸葛均)二人只能依靠著叔父(諸葛玄)生活,多年來寄人籬下,也養成了他謹慎的性格,然而過來,叔父被撤官,他沒了依靠,便找了一處山頭,開始了他的隱居生活,直到後來,劉備幾番誠心相請,他才答應出山輔佐。

世人皆以為他中了計,其實真相併非如此,他是有大智慧呀!

當時劉備處於劣勢當中,幸得諸葛亮出山相助,才逐漸打開了局面,劉備十分信任他,甚至在他臨終之前,還將漢室的江山與儲君劉禪託付於他,他感念主公的知遇之恩,一直十分盡心,想要為劉備完成心願,光復漢室。

世人皆以為他中了計,其實真相併非如此,他是有大智慧呀!

司馬懿,乃是司馬防的次子,司馬一家原本擁護東漢的統治,可是後來,曹操憑藉自己的權謀,逐漸掌控了大權,他挾天子以令諸侯,引得朝中諸多大臣不滿,司馬防就是其中一員。曹操生性狠毒,卻是個愛才惜才之人,一次偶然的機會,他被曹操看中,就想要徵辟他入朝為官。可是在司馬懿的眼中,曹氏是奸臣,不願與其為伍,甚至為了拒絕曹操的徵辟,毅然用馬車壓斷了自己的雙腿。這一切,曹丕全都明白,他也深知,司馬懿這樣的人,千年難遇,所以非常希望他能為己所用,可司馬懿一直以來自詡高潔,不與曹氏為伍。曹丕卻不願輕易放棄,他多次向司馬懿陳述真心,最後終於打動了他。

世人皆以為他中了計,其實真相併非如此,他是有大智慧呀!

後來曹丕順利登基,他也被封為尚書。七年之後,曹丕病重,可太子還小,曹丕臨終託孤,將魏朝的江山,交給了司馬懿,並且告誡曹叡,不可對他有絲毫的猜疑之心,曹丕病逝之後,曹叡即位之後,明面上是賞賜,但是實際上並不信任他,甚至還曾多次暗地裡使陰招。

世人皆以為他中了計,其實真相併非如此,他是有大智慧呀!

而另一旁,得知魏文帝去世,新帝又是個乳臭未乾的毛孩子,諸葛亮心中大喜,便帶兵北上,想要滅了魏國,匡扶漢朝。諸葛亮的威名,威震四海,曹叡也知道,一般人無法與其抗衡,經過幾番思索,最後決定,讓司馬懿南下,與其正面交鋒。其實他們二人,本該成為朋友,然而時過境遷,沒想到二人最後竟然成了對手。司馬懿年少隱忍,毅力計謀等,皆不輸諸葛亮,在當時也唯有他能與諸葛亮比肩。

世人皆以為他中了計,其實真相併非如此,他是有大智慧呀!

街亭一戰之後,司馬懿乘勝追擊,直逼西城,然而此時,諸葛亮的軍隊,卻沒有足夠的兵力出城迎戰,怎麼辦呢?倘若是我們尋常人,或許在沒有兵力的情況下,會選擇直接棄城而逃,但是諸葛亮身負監國重任,自然不會棄城而逃,但是此刻他又無力抵抗魏軍,只能兵行險招!諸葛亮先是下令,清空西城並將城門打開,隨後安排了幾個老叟在城門口打掃,自己則攜帶兩個小童,在城門上悠閒自在地彈著琴絃。魏軍的軍隊來到城下,見到這番場景,心中難免有些不安,不久之後,便帶著大軍離開了。

世人皆以為他中了計,其實真相併非如此,他是有大智慧呀!

這時候很多人都有疑惑,西城城門打開,倘若城中真的有埋伏,派一支小隊伍前去查看不就可以了?為何選擇直接撤兵呢?筆者認為,這裡可能存在兩種情況。

1、司馬懿知道,其實城中沒有埋伏,但是為了保全自己,選擇“中計”。

原因很簡單,曹丕託孤,司馬懿的身份,雖然十分尊貴,但卻一直備受皇室猜忌,倘若這次對手是其他人,曹叡可能也不會啟用他,畢竟這次的對手,一般人可贏不了!俗話說得好,狡兔死走狗烹,倘若諸葛亮兵敗,命喪於此,即使他打了勝仗回朝,恐怕不久之後也會喪命吧!所以撤兵,才是上上之策!

2、司馬懿心中害怕,因為不清楚城內狀況,但是他更在乎自己的名聲,不願派兵試探。

諸葛亮做事,一向謹慎,如今城門大開,毫不畏懼魏朝大軍,這城中必然有詐!倘若他明知城中有詐,還派人前去查看,無異於是讓前去查看的人喪了命,這樣一來,他必然會名聲掃地,他用半生心血塑造出來的名聲,倘若因此事名聲盡毀,自然是不合算!因此撤兵方為上策!


世人皆以為他中了計,其實真相併非如此,他是有大智慧呀!

總的來說,不管城中是否有埋伏,撤兵都是最好的選擇,畢竟鷸蚌相爭,最後只可能是漁翁得利!他們二人都是聰明人,而聰明人最大的優勢,就是比尋常人,更會算計,他們二人在戰場上雖為敵人,在生活中卻可以引為知己,這樣的兩個人,彼此瞭解得如此之深,又怎麼可能連這點計謀都看不出來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