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易莫過“一刀切”

2月18日,一條“上海又現堵車”的朋友圈信息,竟引發眾多欣喜的留言。很多人感慨“能為生活而打拼,本身就是一種幸福!”是啊!可同樣令人感慨的是,誰會想到,在口誅筆伐痛恨了“交通擁堵”無數年之後,“上海又現堵車”竟能換來一片歡呼雀躍?

庚子之春,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如同一面鏡子,照出了許許多多的“意想不到”——

我們總以為,務工人員向來苦盼著老闆能多給點假期以便回家團圓。可朋友圈瘋轉的一個視頻卻戳穿了這一固化的理念——視頻中的“憨厚哥”,接起電話大喊:“什麼?老闆,復工啦?!啊哈哈哈……復工啦!復工啦!!”他一把扔掉手中農具,拔足狂奔,衝出大山。那份欣喜若狂,讓我們驀然驚醒:原來,這個因“大疫封城”而意外得來的超長假期,帶給當事人的竟是恐慌,而非歡喜。

我們總以為,在賣菜大娘都已習慣用手機微信收款、跟遠方兒女視頻聊天的當下,上網已是唾手可及的家常便飯。可一則“初三女生疑因沒有手機上網課而服藥自殺”的報道,卻讓人忽然想起,還有人姐弟仨只能輪流用一部手機上網課。

驀然回首,疫情之下,最艱難的肯定不是那些一邊宅家追劇吃零食一邊嚷嚷抱怨“再不出去踏青我就要發黴了”的人群,而是“一天不出門幹活就得捱餓”的工人、農民、自由職業者,以及那些“再不復產就要被場租和員工工資拖垮”的私營企業主。

疫情尚未遠去,復工存在風險。該如何在“要治病”與“要吃飯”的兩難之間找到一條副作用最小的路?幾個老掉牙的故事就輪番上演了——

有的重演李宗吾老先生筆下的“鋸箭法”,人家中了箭請他治療,他將箭桿鋸下,即索謝禮。問他為何不把箭頭取出?他說:那是內科的事,你去尋內科好了。而另一種人,則向《百喻經》學習,見到有人來求治駝背之病,他就用酥油塗在病人背上,在胸背兩面各夾上一塊木板,然後用力擠壓踩踏,病人的背倒是直了,可脊柱斷裂,雙眼迸出,命也沒了。

是啊!今天的我們,正面對著“停工停產戰病毒”與“復工復產冒風險”的兩難困境。復工復產意味著人員流動和聚集,得冒疫情擴散傳播的風險。但如果不盡快復工復產,一則企業倒閉、民眾失業、經濟停滯,所帶來的連鎖反應於國於民都是無法承受之重;二則防控急需的醫療物資也跟不上,防控也將難以為繼。誰也無法斷定哪種選擇就能夠化“兩難”為“兩全”。但可以肯定的是,走出門去只是“有可能會感染病毒”,可宅在家裡不復工復產卻是“一定會斷糧餓死”。

幸好,在最初驚慌失措之後,到了2月中下旬,全國各地開始陸續推出分級分類管控措施。如浙江樂清,根據疫情風險評估等級,將全市劃分為“紅色、黃色、綠色”三類區域;雲南騰衝將排查的人群分為高風險人群、風險人群、重點人群、普通人群四類,將發熱診療機構分為三個級別,實行分類動態管控。

可即使被確定為低風險區域,也不等於就可以三拳兩腳定乾坤了。復工復產本就涉及一連串的複雜瑣事:流程改造、宿舍改造、防疫保障、訂單延期,千頭萬緒,還需要克服防疫、人力、原料、生產、銷售、運輸以及上下游產業鏈配套等重重困難。許多環節,都不是一家企業能決定。

越是左右為難的複雜處境,越需要社會治理層面的閃轉騰挪,積極作為。如何去精準施策,一個個解開這環環相扣的結,才是真正的擔當作為和負責。畢竟,“一刀切”式的懶政,從來都是最容易的;難的是,如何對不同地區進行疫情風險評估,分級分類,對症下藥。後者,才是考驗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成色幾何的試金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