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是什麼樣的?貧窮農村又是什麼樣的?

安徽農村廣播聽評員


2020年是脫貧攻堅的關鍵年,經過幾年努力,農村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一批批新農村正在形成。

新農村應該是什麼樣的?它的內容應該包括哪些方面?

我覺得真正的新農村應該內容豐富,充滿活力,那裡的人們應有安樂感、幸福感。具體來說應包括以下幾方面:

1、青山綠水,環境優美



△百分之九十八以上農戶告別土坯房,住上了寬敞明亮的混泥土結構新樓房,多數農戶房前屋後有綠化,通組通戶路全部硬化。


△自然村、組有活動中心,娛樂設施,健身器。

△衛生條件大大改善,沒有汙水溝,沒有大糞坑,衛生間在室內,化糞池密封好,白天蒼蠅少,夜晚蚊子少,垃圾不亂扔,集中拉走掉。飲用山泉水,井水上樓房,人人都有健康卡,個個都有醫保障。

2、精準扶貧,弱勢人員有保障

不搞形式主義,不只“供血",重要是“輸血",建立一幫一制度,讓他們有事做,不“等、靠、要"。因天災人禍實在困難的,有兜底有保障。

3、新農村不僅環境要美,更重要的要有實體產業

沒有產業作支撐,新農村只是個空架子,勞動力會外流,剩下的是老、弱、病、殘、幼,耕地荒蕪,沒有朝氣,最終還是空殼村。

依我村為例,山上有兩個油茶基地,一個叫“強旺公司",一個叫“綠源公司",油茶總面積三千多畝,每年消化我村勞動力在一百人以上。

耕地有個通過土地流轉而建立的龍蝦養殖基地,佔地一百二十多畝,農戶得租金,還可在那裡做幫工。



今年我村通過村民代表大會決議,成立以本村農戶為主的糧食生產合作社,實行合作社+農戶,自耕+託耕相結合,統一安排農事的新模式,翻耕與收割實行機械化作業,減少人工成本。如今早稻拋秧蒔田結束了,已進入田間管理階段。


有實體經濟就能吸引和留住勞動力。粗略估計,有一半左右的青壯年沒有外出打工了,三留(留守兒童、留守老人、留守婦女)得到很大程度緩解。

而“動靜少"的村莊,是不是人員繼續外流、搬遷、“山河"進一步惡化呢?

以上是我對新農村的初步認識,如有不妥之處,望友友們指正。


化龍263


噢,現在邊遠的農村已是看家的老人,沒有老人的己是鎖子看門,年輕有勞動力的全都城市打工去的,因為現在的社會是需要錢的嗎,種地沒有錢用,所以,因為生活需要,荒費了邊遠農村,擁濟了城市,✌✌


菜園子1


現在農村經環境優美,人與人之間團結互助,領導愛民如子。在村領導大力支持協調下,大部農村土地流轉,農民可直接收取承包費,農民種著少量土地自種自食,剩餘的時間外出打工,也可就近給承包商打工,增加經濟收入。

在黨中央的領導下,市.區.鎮領導直接抓,我們農村統一搞黃河灘區搬遷,人均40平方的樓房,以後農民住房問題全部得到了解決。這樣徹底改變農村髒亂差的生活環境。

現在農民正在由農業轉為非農業的道路發展,建立農民增收機制,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農民有種植可改為養殖或者糧食加工等等。

現在農村已沒有窮的食不飽腹,衣不摭體的人,就是那少許的懶漢,政府給予蓋了新房,每月發放低保補助金,人人過上衣食無優的生活。

我們這裡的農民這樣說,群眾住樓房,前景更輝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