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的辋川山河

十、哑呼嶺上的第二次遇险

人道辋川有“三嶺”都和唐代大诗人王维有密切的关系。先说“哑呼嶺”,就是王维的辋川二十景之“鹿柴”。从地形上看,一道壁立千仞的山门进去是一条幽静的山谷,有二华里深,名“鹿走沟”沟内左边为阴,右边为阳。一条溪水哗哗流淌。左石崖上有座“虎头山”高大雄伟,海拔1200多米。有“石女山”,形神毕肖、芳草丰林。有千年古柏稠林,人迹罕至。右石崖上有峭岩古木,下接百仞之溪。有老虎圈,峥嵘而奇诡。“哑呼岭”是个小村落,就坐落在“鹿走沟”上部的山坳里。村后翠竹环绕,风景如画。方圆万亩荒山,柏树覆盖、四季常青。村前厚土沃埌,溪流映带。从唐代王维以后,至今的千百年来,生活殷实,人丁兴旺。

话说自古至今哑呼地面乃是鹿群繁衍生息的神圣乐土。王维当年巡游辋川,发现这一奇景后,雇佣了 当地许多民工上山砍伐竹木、藤条,编织栅栏把这座山围护起来,并起名为“鹿柴”。随后,在民工的建议下选了一位聋哑人长期住在山上看护鹿群。王维在背风向阳、有水、可耕的山洼里,给哑人盖了座房子,给他提供生活用品。这哑人也就安心地跟鹿生活在这密林之中。

这种祥和的山野生活一连持续了两三年。哑巴也非常勤快,每晚执一条长鞭,有事没事的站在山头上,抡得鞭儿“巴巴”响,即没有见恶鹰对鹿的伤害,也没有见虎狼对鹿的追赶。似乎天下永远是平静的。哑巴身子骨也很硬朗,门前的荒草地都挖成了庄稼地、菜地,还种了许多香花芳草。秋天天气凉了,上山砍柴,屋旁堆满了柴垛。王维隔三差五来看时,内心也特别喜欢这位哑人。有时,王维约上长安城里的大官或诗朋好友去“鹿柴”玩赏时,还能见到鹿群在门前撒欢的场景。王维也经常翘起大拇指夸赞这哑巴。哑巴和王维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可天下不会水远相安无事。有一年冬天,天气非常寒冷。雪也下得特别早。哑巴门前的柴垛上堆了一层厚厚的雪。一早起来,哑巴从柴垛上撕了一摞柴放在门前点了火堆,正要取暖时,突然一只鹿呼哧呼哧地跪在他的火堆旁。他下意识地以为鹿是被冻得来烤火来了,当他起身去搂抱小鹿时,这小鹿一个冲刺,直接钻进了他的房间。这时有一只老虎正虎视眈眈地在一丈多远的柴禾堆旁蹲着。哑巴被老虎吓坏了,便急忙地拾起一把火向老虎扑过去。由于受惊心急,嘴里就喊出了啊——哇——的叫声。恰巧这一幕被前去给哑巴送棉衣的王维和他的好友裴迪看在眼里。于是三人一起,操起镢头,木棍,一阵呐喊声将老虎赶到了丛林之中。第二天有樵夫在对面的

上顶上发现那老虎藏匿在山洼下面不远的山洞里。王维听山里人说狼虫虎豹最怕的是绳索和圈套,就叫哑巴和附近的几个老乡上山割了许多葛藤绾成大小不等的圆圈。把那老虎洞围了起来。后用火把点燃了洞周围的柴草。终于将老虎烧死在洞内。从此以后“鹿柴”才得以永久安宁。

这场风波过后,王维就发现这哑巴一连两次受惊不光会呼喊,还能说出些许话来,于是他就叫他“半语子”。尔后王维不但更爱哑巴还给哑巴订了媳妇,成了家。经过一千多年的繁衍,终于成了一个拥有三四十户人家的“哑呼村”这也就是他最具有禅意的二十景之“鹿柴”。王维也最欣赏这“哑呼村”的宁静和优美的风景,他写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独照青苔上”。在这首诗中,透射他秀雅的情愫和高洁的品格。他的雅词雅调中从不提及什么凶险的山水或不祥的事件,一切都被他的一腔佛意善举给冲淡了。千百年来人们传颂他的事绩,朗诵他的诗文,无不为他的典雅风格所感动。

民间又传说,“鹿柴”在哑巴和王维的精心呵护下,鹿的数量年年增加,其中有许多产麝香的香獐子。这种獐子,性情温顺,常栖息在阴坡柏树林下。因此很容易被偷猎者猎杀。有一年冬天,一个偷猎人手提着用鸡皮色的炸药篮子上山想炸取香獐子,恰被那哑巴发现。哑巴急忙手提木棍去追赶,那猎人见状,撒腿就跑,刚跑十几丈远,却被脚下的滚沙滑倒,右胳膊挂在炸药篮内,炸药爆响了,那猎人的右胳膊被炸断了两节。这一消息一传出,人们都说王维的“鹿柴”有神灵庇佑,谁使坏,谁倒霉。故日后敬畏自然,生容万物成了辋川人的口头禅。因此王维非常热爱辋川,这里也成为他唯一的精神家园和生命归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