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讀蘇軾:金無足赤,人無完人

蘇軾作為中國文化史上光風霽月般神仙人物,為太多的人所渴慕、景仰、膜拜。

展示蘇軾生平事蹟最為詳盡者,莫過於林語堂的《蘇軾傳》,林先生對蘇軾的生平思想和成就作了全方位的描繪,蘇軾除了原來人人皆知的名號外,林先生又為蘇軾冠之於更多的名號,如蘇軾還是樂觀者、道德家、釀酒師、工程師、瑜伽術修煉者、佛教徒、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等等。

書中的一句話令人動容動心:“我若說一提到蘇軾,在中國總會引起親切敬佩的微笑,也許這句話最能概括蘇軾的一切了。"這是發自內心的會意,是與蘇軾傾心的相識相知。

林先生提到了蘇軾有時態度不嚴肅,因玩世不恭而嫌怨於別人。但他筆下的蘇軾,仍然如清風白雲,幾乎不染塵跡,高山絕響,魅力四射。

在《宋史·蘇軾傳》中,作者對蘇軾的鋒芒太露而略有微詞。在作者眼中的蘇軾是”仰之彌高“不可逾越的高峰。稱他少年時聰穎,”聞古今成敗,輒能語其要“;弱冠”博通經史,屬文數千言“。登第後,器識之閎偉,議論之卓犖,文章之雄雋,政事之精明”,無人能比;後來更是“雄視百代,有文章以來,蓋亦鮮矣。”宋史的作者對蘇軾的讚賞可謂不吝其詞。

但蘇軾還不能被稱為完人。

他的恃才傲物是其性格中的必然,傲物定傲人,傲人定遭人忌恨。有時用戲謔的語言暴露別人的無知,讓對方無地自容。王安石忽發奇想:“波者,水之皮也。”蘇軾笑話他;“若波是水之皮,那滑就是水之骨了。”使王安石很難堪。一人攜詩拜訪蘇軾,抑揚頓挫地朗誦自己寫的詩,讓蘇軾評判。蘇軾說;“可打百分。”那人很興奮,蘇軾接著說:”誦讀之美七十分,詩句之美三十分。“

蘇軾受人圍攻,1069年因”烏臺詩案“而入獄。他的弟弟蘇轍說:”東坡何罪,獨以名太高。“名聲響亮易受宵小攻擊,以自己的高名聲顯得他人的拙劣,就難免為名聲所累。

《蘇軾傳》中:”或謂:軾稍有韜戢,雖不獲柄用,亦當免禍。“認為蘇軾若能隱忍而行,韜光養晦,收斂光芒,淡泊致遠,就可以避免後來的災禍。只有一個歐陽修賞識他,他反而掩蓋了歐陽修的風頭。他在人生浮沉·之中,宦途通達時睥睨一切,屢經挫折而秉性不易,總是輕視面對的世界和對手,最後只能寂寞終老常州。

蘇軾在王安石變法時,經常批評王安石”用人太銳“,使很多有幸進之心的陰謀者得逞。在明朝思想家王夫之看來,蘇軾父子也是乘當時朝廷納言之風,賣弄蘇秦、張儀式的三寸不爛之舌而僥倖獲取功名。由是否支持變法北宋朝廷出現了”新黨“和”舊黨“,又分成”浙黨“、”楚黨“、”蜀黨“。大家公認蜀黨以蘇軾兄弟為首。黨派之間相互攻訐,瘋狂廝殺,北宋黨禍從神宗朝開始愈演愈烈,是導致北宋滅亡的一個重要內因,並貽害於後世。

可能蘇軾兄弟無意結黨,但他們的門人秦觀、黃庭堅、張耒、晁補之、陳師道等人,還有許多追隨者,隨著蘇軾的官職浮沉而起起落落,使蘇軾無意黨爭而深陷其中,因黨爭帶來的危害,蘇軾也難辭其咎。

還有人懷疑蘇軾的感情。在妻子王弗去世不久,蘇軾就很快娶了王弗的堂妹王閏之,在西湖遊玩時又收了後來作妾的王朝雲,不像他《江城子》中寫的那麼哀婉深情。

微瑕難以掩瑜。宋徽宗即位後,將蘇軾從海南儋州赦回,蘇軾船行江上,兩岸人流如潮,觀者如堵,大家都想一睹大師的風采。可見,蘇軾當時已受民眾熱情的追捧。

如果蘇軾當時真的改換了秉性,改變了作為,也正如《蘇軾傳》中所說:”雖然,假令軾以是而易其所為,尚得為軾哉?“

如果沒有這些有血有肉的一面,那他就不是蘇軾了。

中國文化的天空會少了一顆最奪目的星辰。沒有睥睨萬世,光芒四射的蘇軾,文化的星空就會毫無疑問的黯然失色許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