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工60歲以後無固定生活來源該怎麼度過晚年?

-同行同路


農民工,原籍會給發一點養老保險,現在一個月一百來塊錢,以後還會增加。

另外,原籍也有有土地,確權登記後流轉出去,也有一些收入。

剩下的,就是靠積蓄,靠子女贍養。

這就是大部分農民工的養老現狀。


公子笑


要是企事業單位的,60歲就已經退休,吃香的、喝辣的,穿戴齊整,揹著雙手,踱著方步,溜彎逗鳥,時不時還來個“說走就走”旅遊。相比之下,與土地打了大半輩子交道的農民就不同了。60歲還在就近,或出外打工,六七十歲,甚至八十歲還在莊稼地裡幹活也是常有的事。一直以來,農資產品及耕種價格上漲不迭,種地基本不賺錢。打工成了他們主要的經濟來源。

△50多歲的農民工頂著烈日干活,汗水浸透了衣服

不可否認的是人都有老去的一天,對於農民工來說,60歲以後沒有固定的收入,解決晚年生活辦法主要有這幾種:

養兒只為防老,晚年生活主要還是靠兒(女)

“養兒防老”的傳統觀念就是沒有,也不能過時,特別是在農村。農村老人隨著年齡的增大漸漸的沒有了收入。雖然說“當年”也曾是農民工的一員,再怎麼說打工掙得錢總比種地的多,可是掙得錢都花在兒子身上,供養唸書,修(買)房子,娶媳婦,已經掏空了家底,還欠下了不少的債務。生的都是女兒的,即使嫁人了,父母養老送終還得扛一下。父母老了,只能由兒女給他們零花錢,為他們買衣服,就是生病住院了,最後掏錢的還不是兒女。不要以為農村出現的個例,就說養兒(女)靠不住。

雙老人都生病住院了,唯一的兒子守護在父母的病床前

留點辛苦錢,老了心裡不會慌,生活“靠山”。

身為農民,深知農民的勞累和無奈。即使長年累月出門打工,滿打滿算也只能掙錢十個月,打工是比種地划算,只是離家舍口,與親人分開的日子也不是所期盼的。自己掙得錢除了自己生活及其他花費,貼補家用外,還真的是年年打工年年沒存款。不過想一想,總會有體力不支,年齡被限制而不能打工的一天。到那時將面對的是自己的晚年生活。需要錢啊!這就要“謀劃未來”,每月或多或少給自己攢點錢,一年、五年、一二十年就不是個小數字。這“小金庫”是自己的“私房錢”,知道的人越少越好,不到萬不得已,千萬別動用。它既可以保障晚年生活,會為自己“壯膽”。

力所能及,自食其力,生命不息,永不停歇

農民永遠不會有退休,六十多歲想方設法掙錢養家的多的是,就是打工的也不少見。只要去了農村,多是六七十歲的在種地,即使八十多歲,只要身體硬朗也不會輟農在家。打工、種地的老人尚且如此,更別說喂幾隻雞、養頭豬添補家庭了。反正閒著渾身不舒服,適當的勞動,權當活動筋骨,鍛鍊身體,也滿足著黃土情懷;賣自己種的蔬菜,就是撿個破爛,也能養活自己。至於收成、收益咋樣,只要做過了,便問心無愧,也不在乎那麼多。吃著自己種的蔬菜糧食放心,多活一天就是賺頭。這種日子何時是個頭,等到自己幹不動的哪一天再說。

靠政府的養老金,或者“救助金”養老,只能是一種無奈的選擇

做為曾經打工的農民,經過多年的風風雨雨,日漸老去,也難免家庭出現意外或“變故”,如白髮人送了黑髮人,兒子打了光棍或離異,兒女不孝,自己傷殘等等,這個時候,通過合理的途徑和渠道,就會有諸如低保、扶貧助殘救助,如果自己孑然一身也可以入駐敬老院養老。特別是以前與兒子分戶的享有好多“政策紅利”。

我一表兄,每次逢集總是去銀行取錢,取了錢總會來我店買10元錢的饃,備用到下一集。他有兩個兒子,十多年前已經分戶了。說實話,人家銀行總有取不完的錢,既讓人羨慕,也疑惑。原來每月每季度不時的都有打“一折通”的錢,低保金、養牛補助、醫療補貼、殘疾人補助(耳聾?)、電費補貼,連他都叫不上名兒,更別說養老金,精準扶貧特殊照政策了。他說,他老兩口一年領近三萬元。

結語

農民比不上城裡的人,生活也沒有更多的講究。特別是進入老年,一三日餐,吃飽就行。隔三差五“改善”一下,都覺得有點奢侈。也難怪,這大半輩子就是這麼省吃儉用過來的。好多老人自己清苦,還孫子想攢點媳婦錢。我村一老人被兒遺棄,去世前把攢下的兩萬元交給了兒媳。因此,太多的農民工還是不會去考慮如何“安享晚年生活”,他們都說,能多活一天就是賺了。


提神


頭三,四年年前我們這裡,多的是農民,花不到十萬,買啦一份保險,買第一年就能領一千多,每年還再繼續漲!我的哥哥也買啦一份,去年就能每月領一千三百多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