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飄搖的羅馬帝國和日耳曼的複雜關係,與君士坦丁堡的關係決裂

導語:

軍隊裡面許多重要的職務越來越多地集中到了日耳曼軍官的手裡。這些日耳曼軍官由於受自己種族身份和阿里烏斯教派信仰的影響,不能直接稱帝,於是他們選擇扶植羅馬傀儡登上皇位,從而達到控制政權的目的,這也算是整個5世紀的政治特色了。

風雨飄搖的羅馬帝國和日耳曼的複雜關係,與君士坦丁堡的關係決裂

日耳曼人

日耳曼化的政權結構,狄奧多西時期的特徵,匈奴人的入侵

當時羅馬的政權結構可以說已經日耳曼化了,這在軍隊裡面尤其如此。其中的一位代表人物是斯提里科,他是一名汪達爾人,在狄奧多西一世手下當差時就開始飛黃騰達,而且後來還和狄奧多西一世的侄女塞雷娜結婚,從而成為最靠近皇權中心的非羅馬人。

風雨飄搖的羅馬帝國和日耳曼的複雜關係,與君士坦丁堡的關係決裂

斯提里科

但兩位現任君王阿卡狄奧斯霍諾留斯都沒有成為像他們父親那樣的傑出皇帝[同時代的哲學家、主教昔蘭尼的森涅修斯曾把阿卡狄奧斯比作一個優柔寡斷的膿包軟蛋]。但他們的統治持續了很長時間,不過實權都掌控在他人手中,例如阿卡狄奧斯的政權被一個厲害的宦官尤特洛佩斯或一名哥特軍事指揮官蓋納斯所把持;而霍諾留斯的政權顯然被斯提里科所操控。

風雨飄搖的羅馬帝國和日耳曼的複雜關係,與君士坦丁堡的關係決裂

阿卡狄奧斯

在4世紀的最後幾年裡,羅馬帝國東西兩部充滿了仇恨對立,甚至發展為直接的武裝衝突。而這些政治事件的歷史背景是羅馬帝國在多瑙河和萊茵河的邊境之外出現了人口遷徙

風雨飄搖的羅馬帝國和日耳曼的複雜關係,與君士坦丁堡的關係決裂

霍諾留斯

這就好比一副多米諾骨牌發生了倒塌效應:匈奴人在頓河和伏爾加河流域的西進運動引發了其他民族大規模的被迫遷徙(哥特人就是其中的一個例子),這必然會把他們趕到羅馬帝國境內。

但當時沒有哪個遷徙的人群足以代表他們的整個民族(因此,當我們談論哥特人的時候,更準確地應當說是一部分哥特人而不是說整個哥特民族)。但隨著越過邊境的人群越來越多,這些原本就懷有敵意的外來人口對羅馬帝國造成的壓力也逐漸增大。

在某些情況下,羅馬帝國可選的策略就是允許其中的一些人群在境內定居,並利用他們為軍隊服務。反過來,這些外來人群也對這種安排心滿意足,因為他們無論是在經濟利益上還是在社會利益上,都可以從中得到不少好處。此外,羅馬帝國有時還會利用其中的一些匈奴部落去征服新來的日耳曼民族

風雨飄搖的羅馬帝國和日耳曼的複雜關係,與君士坦丁堡的關係決裂

日耳曼人

顯然,這一時期羅馬帝國會支付給非羅馬人報酬,利用他們來對付一些其他非羅馬民族。在這樣一個動盪的時代,發生在阿拉里克身上的事情生動地展示了羅馬帝國和新來的日耳曼民族之間的這層複雜關係

阿拉里克出身於一個哥特首領家族,於4世紀90年代早期開始在政界嶄露頭角,並在395年對君士坦丁堡構成威脅。由於他的軍隊沒有圍城的器械,於是他轉而進軍希臘,搶劫掠奪了很多城市,其中包括雅典科林斯

斯提里科曾經兩次幾乎將阿拉里克全軍殲滅,但兩次都讓對方逃脫了,於是有人謠傳說他是日耳曼人的奸細。我們的資料顯示阿拉里克後來成為西哥特人的國王,而西哥特人是這一時期出現在歷史舞臺上的兩個舉足輕重的哥特人群體之一。西哥特人從408年開始在意大利展開了一系列的軍事活動,而這正好發生在斯提里科被處決的同一年裡。

風雨飄搖的羅馬帝國和日耳曼的複雜關係,與君士坦丁堡的關係決裂

西哥特人

由於失去了強大的軍事防禦,羅馬陷入一種危險境地,並曾經三次遭到圍困。410年,羅馬在第三次圍困中被攻陷,這讓整個地中海地區都驚駭不已。接下來,西哥特人繼續朝高盧南部遷徙,再從那裡遷往西班牙,並最終將其征服。在羅馬帝國東部,阿卡狄奧斯死於408年,留下襁褓中的兒子狄奧多西二世

作為自己的王位繼承人。

狄奧多西二世的父親在世的時候就已經宣佈自己的兒子是羅馬共帝,這也加強了羅馬作為帝國的情感。顯然,當時只能找人代替狄奧多西二世攝政。其中,他的姐姐普爾喀麗婭當然是一位重要的攝政人選,但真正掌握實權的卻是一些文武官員。

狄奧多西二世在位早期,皇權控制在安西米奧斯的手裡,他是東羅馬的禁衛軍指揮官。那時,帝國的安全是人們考慮的頭等大事。君士坦丁堡帖撒羅尼迦這兩座城市巍峨的城牆(保存至今)都是在那時開始修建的。君士坦丁堡人口的增長也意味著加大了食物供應的壓力,於是安西米奧斯採取了一些措施來保障食物供應不受影響。

風雨飄搖的羅馬帝國和日耳曼的複雜關係,與君士坦丁堡的關係決裂

君士坦丁堡復原圖

當羅馬陷落之後,東羅馬帝國只能把軍隊撤退到西羅馬帝國的新都拉韋納,而這一做法在接下來的幾十年裡一直得以保留。414年,普爾喀麗婭被任命為奧古斯塔,併成為自己兄弟的攝政王。普爾喀麗婭對皇權的實際控制程度常常被人們誇大,但她獲取皇位的方式是宣誓將永保處女之身,以此保證自己的權力在將來絕不會受未來丈夫的控制。

狄奧多西二世步其父親的後塵,他統治時期的顯著特徵表現為一種對宗教的虔誠——在公眾場合進行慈善、修建教堂,以及他本人、他的妻子歐多西亞和他的姐姐三人對宗教聖物的捐贈行為。至於其他世俗的統治職責似乎就只有留給他人來完成了,於是朝廷裡出現了一個又一個有權有勢的宦官,帝國境內也湧現出許多的外國軍官,特別是其中的兩個阿蘭人,即阿爾達布爾和他的兒子阿斯帕爾

霍諾留斯在423年去世之後,西羅馬帝國陷入了一片混亂。在這關鍵時刻,又是東羅馬帝國出手相救,適時派出軍隊,將合法的繼承人瓦倫丁尼安三世扶上王位。但真正在背後執掌大權的是羅馬軍事指揮官佛拉維斯•埃蒂烏斯,他極為成功地遏制住了蠻族的入侵勢頭。

風雨飄搖的羅馬帝國和日耳曼的複雜關係,與君士坦丁堡的關係決裂

霍諾留斯

雖然各方勢力的對手們已經明朗,但在5世紀20年代,當匈奴人朝著多瑙河再次逐漸往西推進時,他們彼此力量的對比卻發生了改變。雖然在5世紀20年代早期,匈奴人作為羅馬帝國的盟軍在意大利同篡權者發生過零星的戰鬥,但434年,他們在首領魯阿的帶領下,對君士坦丁堡的腹地——色雷斯地區發動了兇狠的進攻。不過,匈奴首領在這場戰役中遭到了雷擊——據文獻資料顯示,他受到的這種懲罰是狄奧多西二世的禱告所致。

繼承魯阿王位的是他的兩個侄子阿提拉佈列達。在他們的帶領下,匈奴發展到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權力結構大幅鞏固、政治目標更加清晰。當東西羅馬帝國軍隊大舉進攻汪達爾人時[因為後者攻佔了重要的北非省份長達10年之久(429~439)],匈奴人卻趁此機會開始進攻多瑙河區域。東羅馬的軍隊被迫撤退,這就相當於正式承認汪達爾人佔領了非洲地區。並且在隨後的十幾年時間裡,東羅馬帝國在對抗匈奴軍隊時屢戰屢敗,以至於後來不得不採取向他們

上貢的方式來換取和平

風雨飄搖的羅馬帝國和日耳曼的複雜關係,與君士坦丁堡的關係決裂

阿提拉

到了447年,佈列達去世,阿提拉成為匈奴唯一的領袖,他繼續發動對羅馬帝國的進攻。450年,狄奧多西二世去世,身後沒有男性後裔繼承王位。於是羅馬軍隊故伎重演,更確切地說是強勢的阿斯帕爾出面,他選擇了年長的軍官馬爾西安來繼承狄奧多西的王位。普爾喀麗婭同意嫁給馬爾西安——一場和她的童貞誓言相符的有名無實的婚姻。這樣,羅馬帝國的權力更替才多少保留了一點朝代連續的顏面。

451年,東羅馬帝國和阿提拉達成和解,於是匈奴人轉而往西挺進。西羅馬帝國不得不調整自己的政策:它決定不再利用匈奴人對付日耳曼人和其他入侵異族,而是採取完全相反的一套策略。此外,西羅馬帝國為保住自己的地盤,放任阿提拉在意大利對許多重要城市進行洗劫

風雨飄搖的羅馬帝國和日耳曼的複雜關係,與君士坦丁堡的關係決裂

匈奴人與羅馬人交戰

453年,阿提拉去世,這其實對羅馬帝國算是一個好消息,因為匈奴人為爭奪王位而掀起了激烈的鬥爭。當初組成這個帝國的各個民族為了贏得自己的獨立而不斷髮動戰爭,結果導致匈奴帝國在不到10年的時間內就分崩離析了。這些民族爭取獨立的故事被寫進了膾炙人口的《尼伯龍根傳奇》,構成了挪威日耳曼神話重要基礎

然而日耳曼民族在挺過這場危機之後變得更加強大了,這對西羅馬帝國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因為這就越來越意味著它不能將他們逐出自己的勢力範圍。這種意識,再加上西羅馬帝國的資源也在日益縮減,導致產生了一種新的認識:這個帝國既然不能給人提供既得利益,因此也就不值得再去費力保護

這樣一來,日耳曼軍官們自己統治這片被征服的領土也就不再算是什麼新鮮事兒了;而遺留下來的羅馬大地主們也不再擔心自己可能處於某個日耳曼人的統治之下。當時的權力之爭上演得非常慘烈,這也導致西羅馬帝國在接下來的20年裡逐漸

土崩瓦解

風雨飄搖的羅馬帝國和日耳曼的複雜關係,與君士坦丁堡的關係決裂

在東羅馬帝國,馬爾西安和普爾喀麗婭的統治與一次事件聯繫在一起,這就是451年的卡爾西登宗教會議,這次會議所產生的歷史影響一直延續至今。這是第一場被指定來代表整個基督教會的宗教會議,換言之,它可以代表普世大公基督教會,因此能夠就

信仰問題做出裁決。

當時的阿里烏斯教派,雖然在尼西亞會議上遭到譴責,但在君士坦提烏斯和瓦倫斯的支持下重新活躍,結果導致許多堅持尼西亞正統教義的教會人士被迫流亡。

狄奧多西一世一心想證明自己對正統派的虔誠和支持,於是就任命聖額我略•納齊安——這位當時最博學、最出名的神學家之一——作為君士坦丁堡的牧首,此人在381年幫助狄奧多西一世重新召集了一次主教會議,再度討論關於阿里烏斯教派的問題。

這次會議在君士坦丁堡召開,對尼西亞信條進行了大量補充(也涉及一些刪減)和澄清,其中主要是涉及對聖靈進行定義。此外,它修改了普世大公教會確定的教區等級次序,將帝國首都、號稱新羅馬君士坦丁堡排在亞歷山德里亞安提阿這兩個資格更老的教區前面,從而

僅次於羅馬。羅馬城由於埋葬著兩位基督聖徒彼得和保羅,而理所當然地佔據著最為重要的榮耀地位,然而這種做法在隨後幾百年的歷史中將引發無窮的後患

風雨飄搖的羅馬帝國和日耳曼的複雜關係,與君士坦丁堡的關係決裂

君士坦丁堡

除了宗教方面,帝國的政治生活也並不平靜。馬爾西安的統治極度依賴阿斯帕爾和他的兒子阿爾達布爾。雖然身為阿里烏斯派別的信徒——在君士坦丁堡遭到很多人的鄙視,但這些軍官們的確做了很多慈善事業來

緩和人們對他們所產生的反感。

5世紀60年代末,塔瑞瑟斯在東羅馬帝國混得風生水起,地位一路飆升:他先是誣陷阿爾達布爾勾結波斯人而將其整垮;然後娶了阿里亞德妮公主為妻,還給自己改了一個希臘名字,叫作芝諾,並擔任一連串的軍事要職。

468年,東羅馬帝國針對汪達爾人發動了一場耗資巨大的遠征活動(幾乎用光了帝國整整一年的財政收入),由於阿斯帕爾的原因,羅馬軍隊遭受重創,慘敗而歸,顯然帝國內認為收拾他的時機到了。

風雨飄搖的羅馬帝國和日耳曼的複雜關係,與君士坦丁堡的關係決裂

汪達爾人

芝諾執政時期

471年,阿斯帕爾阿爾達布爾兩人都在皇宮裡被人暗殺。等到利奧一世於474年去世之後,先是輔佐利奧一世的幼子利奧二世攝政,但由於利奧二世也在不久後夭折,於是芝諾就順利登上了皇位。芝諾執政非常艱難,因為在他統治期間各種叛亂頻發,其中一些甚至來自伊蘇里亞人內部。

在更遠的西部和西南部邊境,東羅馬帝國只能通過締結條約的方式才能維持領土現狀。在這些地方,東羅馬帝國已經完全喪失了控制:西班牙和高盧的絕大部分地區被西哥特人控制,而北非則落到了汪達爾人的手中。

風雨飄搖的羅馬帝國和日耳曼的複雜關係,與君士坦丁堡的關係決裂

劫掠羅馬的汪達爾人

結語:

在宗教領域,芝諾試圖彌補卡爾西登會議留下的裂痕,於是他在482年頒佈了《聯合詔令》,其內容是譴責聶斯脫裡,但又禁止舉行任何關於基督性質的討論,甚至不準討論利奧教皇的教義書信。在短期之內東部教會似乎對這種安排沒有異議,但羅馬教會卻覺得自己的教義受到了挑戰(《聯合詔令》似乎在暗示君士坦丁堡位於五大教區之首),於是與君士坦丁堡關係決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