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久了,我們沒有真正的,讀一本好書

清朝有個叫徐大椿的名醫。他可能是中醫歷史上,天賦可以排進前十名的人物。他從小就非常聰明,讀了很多書,很快就把當時的一些暢銷書作家們的思想都弄明白了。這時候,他才十四歲,他的同齡人還在為青春期而煩惱,他已閱盡他那個時代的文采風流。

徐大椿覺得,人生好無趣,該讀的書都讀完了,後面還能做什麼呢。就去問自己的老師,老師說,時文很容易有止境,所以這些東西自然難以滿足你。如果你有志於追求沒有窮盡的大道,那就應該去讀經文。

太久了,我們沒有真正的,讀一本好書

徐大椿被老師一語驚醒,從時文的小溪中,跳進了經文的汪洋。開始了他的入道之路。他讀易經,沒有人教他。他讀道德經,也沒老師教他,他讀黃帝內經,也沒老師教他,他全是自學的。

真正能把易道醫弄通透的人,很少很少,徐大椿算是其中一個。他的時代,整個社會的智識天花板就那麼高,他還沒起跳,就開始碰頭了。沒有人有資格做他的老師,所謂的江湖習氣的那種師承,在他眼裡,就是個笑話。

以道為宗,以天地為依,以聖人為師,以經文為學。只有這樣,才能不碰頭,才能在沒有止境。

太久了,我們沒有真正的,讀一本好書

讀時文,就如同下雨,有的雨下的小,很快就幹了,有的雨下的大,過幾天也會乾涸。而讀經文則不然,它相當於,找到了一個萬江之源,它會永久的源源不斷,綿綿不絕,川流不息。

經,是一個很神聖的字,能夠傳萬世的書,才可以稱之為經,因為它講的是道,只要地球和太陽的關係沒有變,那麼它講的道理,依然都是有效的,並不會因為時境變遷而失靈。時文則不然,它只是當下時代的產物,它講的道理,過了這個時代,下個時代就不能用了。

經文,都是誰寫的呢,聖人觀天之道,為天地立言而成書。這是中國文化的一個很重要的特點,要先有真人,後才有真言。時文為什麼不可能超越它的時代呢,因為它們並非真人真言。

我們現在這個時代,基本上所有的閱讀物,全都被時文所充斥,而且是以西方思想為主體的充滿低級趣味的時文,打開現在主流的讀書類APP我們可以看到,基本上所有的書籍解讀都是以西方流行書籍為主。

太久了,我們沒有真正的,讀一本好書

一腳踏進去,你會以為你穿越到了10年前的小城書店,當時的書店,架子上擺的都是這樣一些書,諸如“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等西方管理成功學、以及講述各種工作技巧的流俗化書籍,讀這些書,如同吃兩年保質期的麵包一樣,要依靠頑強的意志力。

10年過去了,我們的文化市場,還是被這些沒什麼營養的東西充斥著,它們從線下換到了線上,重新換個包裝就又開始收智商稅了。

如果孟子、荀子和韓非現在還活著,我們目前所接觸到的各種思想,在孟子看來,都是禽獸理論。在荀子看來,都是變著花樣說廢話的弱智言論。在韓非看來,都是毒蟲思想,迫切需要被消滅。

那麼我們自己的,幾千年文化歷史浩如煙海的著作怎麼一個影子都看不到呢?那麼多的聖賢名將、文人墨客,他們光彩的人生以及他們所凝結的智慧,全都被埋藏在故紙堆裡面而無人識無人看,現在的我們,就像是在捧著金飯碗要飯,實在是讓人唏噓不已……

太久了,我們沒有真正的,讀一本好書

真的就沒有一個講解我們華夏經典、傳承聖人道術的讀書類APP了嗎?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馬上要上線的典則讀書就是這樣一個以道為宗、以天地為依、以聖人為師、以天地為學的經典學習類APP。

典則讀書是定位於華夏經典學習社區,倡導正典正解,經世致用。目標是每年解讀三十本經典書籍,講解二十門與大家生活息息相關的專題課,比如蒙學課、養生課、職場課等等。帶領大家入門經典學習,通達聖賢智慧,走向精彩人生。

太久了,我們沒有真正的,讀一本好書

要理解世界,就會必然的踏上向道之路。踏上這條路,道顯,隱沒的那個貴族精神,就會覺醒。覺醒的精神貴族,會一直往回走,走到未始有物的地方,走到道生萬物的地方。走到那裡,看宇宙,就像看自己。老子說,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這個時代很奇怪,很多人都想試圖理解世界,都想試圖理解未來,人人都在講戰略,人人都在講謀略,可是卻很少有人知道答案在哪裡。要獲得洞察力,要站在太空看地球,這個答案,就在先聖們的經文裡。

和先聖以神相交,那種文化上的貴族精神,才會甦醒。甦醒了,才能有道,有道了,才能不出戶知天下。宇宙萬物,它只對精神貴族敞開心扉。我們要想理解它,就需要先成為精神貴族。

太久了,我們沒有真正的,讀一本好書

在過去的這幾十年,西方的各種書籍大行其道,從企業管理到育兒文化再到俗學小說,基本上就是無洋不興、無洋不火,可是我們自己的東西就真的很差,差到了生活書籍也要進口了嗎?現實情況並不是這樣,我們自己的經典書籍,絕大部分人好好讀過之後都會覺得比西方書籍更好,而且甩開他們幾十條街。

而典則讀書APP的內容,則是錨定與先秦時代華夏最本源的經典,做到每一本書、書中的每一個句子,都是正典正解,進去的每一個人,都可以接觸到原汁原味的華夏文化,並運用之實實在在的改變我們的生活。

有典有則,貽厥子孫。轉發此文並關注此號,我們一起,找回自己的根與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