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久了,我们没有真正的,读一本好书

清朝有个叫徐大椿的名医。他可能是中医历史上,天赋可以排进前十名的人物。他从小就非常聪明,读了很多书,很快就把当时的一些畅销书作家们的思想都弄明白了。这时候,他才十四岁,他的同龄人还在为青春期而烦恼,他已阅尽他那个时代的文采风流。

徐大椿觉得,人生好无趣,该读的书都读完了,后面还能做什么呢。就去问自己的老师,老师说,时文很容易有止境,所以这些东西自然难以满足你。如果你有志于追求没有穷尽的大道,那就应该去读经文。

太久了,我们没有真正的,读一本好书

徐大椿被老师一语惊醒,从时文的小溪中,跳进了经文的汪洋。开始了他的入道之路。他读易经,没有人教他。他读道德经,也没老师教他,他读黄帝内经,也没老师教他,他全是自学的。

真正能把易道医弄通透的人,很少很少,徐大椿算是其中一个。他的时代,整个社会的智识天花板就那么高,他还没起跳,就开始碰头了。没有人有资格做他的老师,所谓的江湖习气的那种师承,在他眼里,就是个笑话。

以道为宗,以天地为依,以圣人为师,以经文为学。只有这样,才能不碰头,才能在没有止境。

太久了,我们没有真正的,读一本好书

读时文,就如同下雨,有的雨下的小,很快就干了,有的雨下的大,过几天也会干涸。而读经文则不然,它相当于,找到了一个万江之源,它会永久的源源不断,绵绵不绝,川流不息。

经,是一个很神圣的字,能够传万世的书,才可以称之为经,因为它讲的是道,只要地球和太阳的关系没有变,那么它讲的道理,依然都是有效的,并不会因为时境变迁而失灵。时文则不然,它只是当下时代的产物,它讲的道理,过了这个时代,下个时代就不能用了。

经文,都是谁写的呢,圣人观天之道,为天地立言而成书。这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要先有真人,后才有真言。时文为什么不可能超越它的时代呢,因为它们并非真人真言。

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基本上所有的阅读物,全都被时文所充斥,而且是以西方思想为主体的充满低级趣味的时文,打开现在主流的读书类APP我们可以看到,基本上所有的书籍解读都是以西方流行书籍为主。

太久了,我们没有真正的,读一本好书

一脚踏进去,你会以为你穿越到了10年前的小城书店,当时的书店,架子上摆的都是这样一些书,诸如“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等西方管理成功学、以及讲述各种工作技巧的流俗化书籍,读这些书,如同吃两年保质期的面包一样,要依靠顽强的意志力。

10年过去了,我们的文化市场,还是被这些没什么营养的东西充斥着,它们从线下换到了线上,重新换个包装就又开始收智商税了。

如果孟子、荀子和韩非现在还活着,我们目前所接触到的各种思想,在孟子看来,都是禽兽理论。在荀子看来,都是变着花样说废话的弱智言论。在韩非看来,都是毒虫思想,迫切需要被消灭。

那么我们自己的,几千年文化历史浩如烟海的著作怎么一个影子都看不到呢?那么多的圣贤名将、文人墨客,他们光彩的人生以及他们所凝结的智慧,全都被埋藏在故纸堆里面而无人识无人看,现在的我们,就像是在捧着金饭碗要饭,实在是让人唏嘘不已……

太久了,我们没有真正的,读一本好书

真的就没有一个讲解我们华夏经典、传承圣人道术的读书类APP了吗?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马上要上线的典则读书就是这样一个以道为宗、以天地为依、以圣人为师、以天地为学的经典学习类APP。

典则读书是定位于华夏经典学习社区,倡导正典正解,经世致用。目标是每年解读三十本经典书籍,讲解二十门与大家生活息息相关的专题课,比如蒙学课、养生课、职场课等等。带领大家入门经典学习,通达圣贤智慧,走向精彩人生。

太久了,我们没有真正的,读一本好书

要理解世界,就会必然的踏上向道之路。踏上这条路,道显,隐没的那个贵族精神,就会觉醒。觉醒的精神贵族,会一直往回走,走到未始有物的地方,走到道生万物的地方。走到那里,看宇宙,就像看自己。老子说,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这个时代很奇怪,很多人都想试图理解世界,都想试图理解未来,人人都在讲战略,人人都在讲谋略,可是却很少有人知道答案在哪里。要获得洞察力,要站在太空看地球,这个答案,就在先圣们的经文里。

和先圣以神相交,那种文化上的贵族精神,才会苏醒。苏醒了,才能有道,有道了,才能不出户知天下。宇宙万物,它只对精神贵族敞开心扉。我们要想理解它,就需要先成为精神贵族。

太久了,我们没有真正的,读一本好书

在过去的这几十年,西方的各种书籍大行其道,从企业管理到育儿文化再到俗学小说,基本上就是无洋不兴、无洋不火,可是我们自己的东西就真的很差,差到了生活书籍也要进口了吗?现实情况并不是这样,我们自己的经典书籍,绝大部分人好好读过之后都会觉得比西方书籍更好,而且甩开他们几十条街。

而典则读书APP的内容,则是锚定与先秦时代华夏最本源的经典,做到每一本书、书中的每一个句子,都是正典正解,进去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接触到原汁原味的华夏文化,并运用之实实在在的改变我们的生活。

有典有则,贻厥子孙。转发此文并关注此号,我们一起,找回自己的根与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