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中醫是怎樣煉成的

中醫以中國哲學模式, 運用取類比象的方法,通過觀察世界來認知生命活動,反過來也通過對生命體的內視、感悟與體驗來認知世界,把人與世界聯成為一個整體,形成了“身國一體論”。

研究人的生、長、壯、老、己時,注重攝生與疾病的防治,以追求生命的“形體不敝,精神不散”良好狀態為最終目標。因此,中醫從產生的那一刻起就具有其獨特的思辨規律與方式,堅持中醫的思辨方式才能成為好中醫。

哲學是中醫的靈魂與方法

中醫學的構建來源於黃老學說,《黃帝內經》作為中醫學的奠基之作,與同時代的《黃帝四經》、《道德經》的學術方法和思辨方式都一脈相承,深受《易經》之影響,因此有“醫易相通”之說。

哲學的根本問題,是指闡明思維和存在、意識和物質的關係問題,一方面是思維和存在、意識和物質何者為本源的問題,另一方面是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問題。

中醫認為,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德流氣薄而生者也。黃帝曰:“何者為神?岐伯曰:血氣已和,營衛已通,五臟已成,神氣舍心,魂魄畢具,乃成為人。”這就充分道明瞭思維和存在、意識和物質何者為本源的問題;中醫研究的對象是活著的生命體,這就必須注重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因此中醫的思辨方式必須是哲學式的,而不是循證式的。同時,古代中醫既是治療者,更是“長視久生”之道的修行者,用修行來感悟思維和存在、意識和物質的本源,力證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

象數理氣是中醫思辨的核心

象數理氣是中國古代認識事物規律的認知方法,象數理來源於《易經》,炁是中國傳統哲學概念,現代多寫作氣。

中醫的“象”就是藏象、病象、脈象、舌象等人體生命活動的徵象,是外象,是人的神志活動與臟腑等生理功能在外的表現形式,“有諸內,必形於外”,“司內揣外”,通過知象可以得知人生命活動的內部運行狀態,從而作出判斷。

中醫的“數”就是太極(1)、陰陽(2)、萬物負陰抱陽衝氣以為和(3)、春夏秋冬四季、升降出入四象、四氣(4)、五行(5)、六經、六淫(6)、七情(7)、八綱、八法(8)等認識生命活動規律的定數。

中醫的“理”是指通過取類比象、識象,運用“數”的定數來推衍人的生命正常與否。在象與理的結合運用之中,便是運用理將象中多種類象層層剖析,剔除無理之象的取象過程,象數理三者不可分。

由於象與數在發展過程中基本上不會有太大的變化,而理是每個人對生命的理解,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都會形成自己的生命觀,因此中醫在發展過程中就形成了精彩紛呈的學術流派和學術思想。

中醫認為,“氣”是構成宇宙的最基本物質,也是構成人體的最基本物質,更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既是物質又是功能,是人生理活動的表現形式;氣的種類依來源劃分為元氣、宗氣、營氣、衛氣和臟腑經絡之氣;氣的功能有推動、溫煦、防禦、固攝、氣化等作用,它們密切配合,相互為用,才能保持人體正常的生命活動。所以說,“氣者,人之根本也”, “百病生於氣也”。

象數理氣運用在疾病的診斷和治療上,就形成了“病脈證並治”體系,醫聖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就以此為每篇的題目來論述中醫的治療,成就了中醫第一部臨床專著。

遵循中醫思辨方式攝生是必修課

醫聖張仲景給醫師的定位是“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全長身、以養其生”,觀乎歷史上名中醫,如華佗、扁鵲、葛洪、張仲景、孫思邈、李時珍、張景嶽等對中醫發展作出重大貢獻之人,無一不是醫道兼通、智慧雙修之人。再看現在的國醫大師大多數都是以八九十歲的高齡還活躍在臨床和教學一線,因此一個真正的中醫必須是攝生的倡導者和力行者。

攝生是指把握生命、攝取生命所需精氣神(生命所需的養分),“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弗爭”(《道德經》語)之原則,才是中醫攝生的第一要務。

所謂“利而不害”,一是指待人應真心誠意;二是做事的人以無為思識為用,慧識與智識同用,並不是單純用有為意識而掌握;三是真正好善的人樂於施捨,不會執著於過多的擁有。

所謂“為而弗爭”,是指不在事情結束之後爭執做這件事情的對與錯,這是一不爭;不在事情結束後爭執做事過程中的好與壞,這是二不爭;不在事情結束之後爭執做事帶來的得與失以及其他人的評價與議論。這是三不爭。

只有遵循“利而不害”與“為而弗爭”,才能夠志意和,否則再多的練功方法也無法達到形與神合的結果,這也要求醫師要少一分功利心,多一分救人心,這樣才能實現“精神內守,病安從來”之攝生目標。

現代文明成果是補充

中醫認識人的生命活動規律的認知方法,是一個開放的系統,能夠包容所有文明成果,從中醫體系的奠基開始,就吸收當時許多的成果,金元四大家、溫病學說也都是隨著社會學的發展而產生;針灸、火罐用具也都隨著工藝的改進而變化。近代文明飛速發展,各種成果如心理學、方法論、系統論、信息化等方法不斷產生,西醫西藥、各種醫療器械和診療設備層出不窮。作為研究人體科學的中醫學,要廣泛吸引現代文明成果,為我所用,補充和促進中醫學的發展。

筆者認為,一名優秀中醫師必須掌握象數理氣的精髓內涵,熟知象數理氣的思辨方式,並且身體力行其攝生方法,同時又能夠運用現代文明成果詮釋中醫,如此才能成為一名真正的中醫大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