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經歷過山車,腰斬的科創板“雲計算第一股”優刻得到底怎麼了?

上市經歷過山車,腰斬的科創板“雲計算第一股”優刻得到底怎麼了?

競爭失利的雲計算明星。

作者 | 柯察金

來源 | 格隆匯新股

數據支持 | 勾股大數據

4月20日,阿里雲宣佈:未來3年再投2000億,用於雲操作系統、服務器、芯片、網絡等重大核心技術研發攻堅和麵向未來的數據中心建設,此舉塑造出的想象空間之廣闊,立刻引起市場高度關注。

疫情當下,在線辦公需求激增,流量爆發給數據中心帶來了巨大的壓力,雲計算需求也相應得到大幅增長。但在阿里雲的強烈對比之下,同是雲計算基礎設施廠商的優刻得(688158.SH)卻顯得暗淡得多。4月22日,優刻得收盤價為69.49元,不僅低於低於首發當日(1月20日)收盤價72.95元,較最高價126元幾近折半。反觀,雲計算板塊展現出較高彈性,同期算術平均漲幅為6.2%,總市值加權平均漲幅為8.14%。

按理來說,作為雲計算IaaS的龍頭,優刻得比絕大多數的雲計算概念股要“血統純正”,但面對股價腰斬,優刻得到底發生了什麼?是短期市場的情緒波動所致,還是公司長期基本面惡化暴露了端倪?

上市經歷過山車,腰斬的科創板“雲計算第一股”優刻得到底怎麼了?

1

競爭失利的雲計算明星

在分析優刻得之前,我們先從全球雲計算發展說起。

最近幾年,雲計算發展方興未艾,2018 年全球雲計算市場規模達到3058億美元,反映在股票市場上,就是自2013年以來,雲計算相關企業的市值及收入規模漲幅領先其他科技子板塊。以納斯達克的雲計算指數 ICLOUP為例,從2017 年至今累計漲幅約150%,高於納斯達克指數漲幅88個百分點,超額收益明顯。也正是憑藉著雲計算業務的蓬勃發展,亞馬遜締造了十年十倍的股價神話。

目前美國雲計算發展初步成熟,而我國雲計算的發展步伐稍慢一拍,但無論是美國還是中國的雲計算市場都以公有云為主。2018年,國內公有云市場規模則達到71.85億美元,同比增長66.82%。根據IDC預計,2018年至2022年我國公有云市場複合增長率達39.91%,在2022年市場規模將達到275.31億美元。這一階段是雲計算基礎設施(IaaS)大幅擴張的階段。

圖:2015-2022

國內公有云市場規模(百萬美元)

上市經歷過山車,腰斬的科創板“雲計算第一股”優刻得到底怎麼了?

資料來源:IDC

因此大家都想從IaaS標的中尋找下一個亞馬遜,但是像阿里雲、騰訊雲、金山雲等頭部雲計算廠商中,雲計算業務佔比仍非常小,因此國內純粹的雲計算的標的異常稀缺。隨著優刻得順利闖關科創板,公司成為A股唯一IaaS服務商,也是科創板雲計算第一股。優刻得上市前可謂風頭甚勁,招股時網上有效申購倍數2958倍,網上中籤率為萬分之一,比中微公司還要低。

2016-2022年

中國雲計算市場規模及增速

上市經歷過山車,腰斬的科創板“雲計算第一股”優刻得到底怎麼了?

資料來源:中國信通院(含預測),

中信證券研究部

正是在這樣的光環加持下,無論是機構投資者還是個人投資者都對優刻得給予厚望。而在上市前,優刻得市場份額常年保持在4%左右,仍算得上穩定,綜合來看優刻得仍可作為優質的雲計算IaaS龍頭,隨著行業的發展,業績放量可期。

不過意外總是先於明天而來——上市後,優刻得的首份業績快報就打破了投資者的眼鏡。數據顯示,2019年優刻得實現營業收入15.12億元,同比增長27.35%;歸母淨利潤2106.76萬元,同比下降72.71%;歸母扣非淨利潤570.75萬元,同比下降92.84%。一時間“優刻得業績大變臉”刷屏網絡,而優刻得卻顯得十分委屈,發佈公告回應,稱之前已充分披露相關的風險。

上市經歷過山車,腰斬的科創板“雲計算第一股”優刻得到底怎麼了?

而從另一個層面來解讀,優刻得收入增速從41.4%大幅放緩至27.35%,增收不增利,似乎一切都預示著雲計算IaaS的競爭格局比市場想象中更加激烈。

上市經歷過山車,腰斬的科創板“雲計算第一股”優刻得到底怎麼了?

2

遠不如表面光鮮,

IaaS是“明星”還是“民工”?

哪怕是以目前股價為基準,優刻得動態市盈率依然過千倍。當然,很多人會說,對科技公司談PE是耍流氓,但是IaaS的科技屬性究竟有多高,是一個需要大家思索的關鍵問題。畢竟IaaS市場上的產品同質化明顯,計算、存儲、網絡是所有IaaS的雲業務的核心,市場上產品相當雷同,價格戰成為常規的推廣手段。

目前,賠本賺吆喝在IaaS市場上愈演愈烈,這也引起了市場大洗牌。2014年,亞馬遜AWS雲計算在美國發起價格戰,迅速洗牌公有云市場。國內也不例外,阿里雲在2016年內,降價次數達到了17次,除去春節當月,相當於一個月降價1.5次。由於上雲之後,客戶遷移費用非常高,因此客戶粘性非常大,跑馬圈地就顯得很重要。在這種商業邏輯下,龍頭公司主導憑藉著瘋狂砸錢、多次降價佔領市場,之後再慢慢獲利。

由於多次降價,雲計算大廠造血能力很低。業內估計,騰訊雲的毛利率可能在極低的個位數,金山雲的整體毛利也在15%左右,優刻得由於主要採取租賃機櫃+不採用代理節省銷售費用,但整體毛利率也仍不足30%。而在燒錢成風的當下,優刻得也只能被裹挾著加入軍備競賽,只是無論是阿里、騰訊、金山、華為,還是外資的亞馬遜AWS和微軟,都有集團強大的資金支持;而優刻得只依靠資本市場怕是真的很難融到足夠資金。

假設阿里雲真的未來三年投入2000億,平均每年投入都能買下兩個優刻得。

燒錢引起一輪輪行業洗牌,徹底將中小云計算廠商擠到了生死存亡的邊緣,蘇寧、美團陸續宣佈敗北。

另外,價格戰下成本把控成也為企業活下去的關鍵。對比互聯網大廠,優刻得無論在技術上還是品牌上都沒有優勢,因此只能靠低價取勝。產業調研顯示,優刻得比第一梯隊雲服務價格低超過兩成,儘管毛利目前較高,仍揹負著較大的成本控制壓力。

IaaS是超重資本運營的企業,成本壓得人喘不過氣。以優刻得為例,固定成本有幾個方面組成:一是向傳統的IDC付機櫃租賃費用,二是購買服務器、交換機等硬件設備;三是購買寬帶等資源。此外,重資產也到來超高額的折舊費用——2019年上半年,固定資產及在建工程的賬面價值 8.83億,佔總資產超一半,以四年的折舊年限來算,每年需要支付天價折舊費,因此規模效應就顯得非常重要。但是從2018年下半年起,優刻得大幅擴張產能,產能利用率存在明顯下滑(由於虛擬技術,超賣超過100%是業內常見現象)。而優刻得的產能利用率跟不上擴張的趨勢,規模效應又從何而來?

體現在財報上,優刻得面臨著毛利大幅下滑的趨勢,2019年上半年綜合毛利率較2018年下降近10個百分點。

上市經歷過山車,腰斬的科創板“雲計算第一股”優刻得到底怎麼了?

資料來源:招股說明書

而且,優刻得並沒有自建數據中心,僅以租賃機櫃為主。從短期來看,減少固定投資,對現金流是大有好處;但是從長期來看,並不利於毛利率的提高,租賃機櫃需要另外支付費用給IDC,也難以形成大規模集群。而像阿里陸續自建超大規模數據中心,規模效應明顯,自用雲計算資源與向外出售雲計算資源並行,能靈活把控空置率,運營成本遠低於中小型數據中心,成本優勢明顯。

綜上所述,憑藉價格獲得市場的優刻得,未來的行業地位可能會越來越尷尬。

上市經歷過山車,腰斬的科創板“雲計算第一股”優刻得到底怎麼了?

3

結 語

回顧美國雲計算的發展歷程,雲計算都出現了不可逆的寡頭趨勢;同時優刻得呈現出市場份額小份額滑落的態勢,雖然依然排名前十,但卻似乎已經邊緣化。

圖:雲計算市場集中度提升

上市經歷過山車,腰斬的科創板“雲計算第一股”優刻得到底怎麼了?

資料來源:Canalys1

展望雲計算的下半場,趨勢不會改變。雖然優刻得在招股書中提出,由雲計算(Cloud Computing)戰略、大數據(Big Data)戰略、人工智能(AI)戰略共將同組成“CBA”發展戰略。但比起其他巨頭,優刻得在這些方向上已經失去了先發的機會。

阿里雲、騰訊、華為,憑藉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積累的數據和技術優勢,搶先一步地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領域進行佈局,各自在細分領域上又有優勢,無論是經驗、技術開發還是人才儲備都相較於優刻得大幅領先。未來市場很可能未來呈現出三四家寡頭,各自形成規模效應和側重點。在以互聯網為主力的市場中,留給中小云計算廠商的份額已迅速收窄,優刻得面臨愈加嚴峻的形勢。

你看這不確定性這麼大,你看這估值這麼圓,難怪優刻得的投資者望而卻步。

加入“格隆匯打新研究群”,

與打新大牛一起,

獲取最全面、最深度打新資訊。

入群后即有機會獲得

最新資訊/課程/報告/評級/資料等乾貨分享

掃描下方二維碼,

加客服微信,即可入群學習

上市經歷過山車,腰斬的科創板“雲計算第一股”優刻得到底怎麼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