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習:只有懂得蟄伏的人,才能羽化成蝶

社會競爭這玩意,並不是需要你比所有人都強,絕大部分人幾年都不進步,所以你稍微努力一些,就可以過上相對較好的生活,然後在這個基礎上迭代改進。

我們不是要跟世界的頂級階層競爭,我們的競爭對手其實是自己,或者跟自己同等水平的人們。

絕大部分人一輩子也沒努力過,也沒主動過,更沒有主動做過艱難的決定,只是被動地接受生活的擺佈。

過一天算一天,這麼說盡管很不近人情,不過確實也是事實。

當然了,這裡說的“努力”,有“主動出擊”的意思在裡邊,克服恐懼,迎接挑戰。

處處被動被生活蹂躪,那叫“辛苦”。

在這個背景下,你只要稍微努力下,瞬間就可以超過70%的人,而且越早越好,越晚越被動。

逆習:只有懂得蟄伏的人,才能羽化成蝶

醒醒,那些厲害的人根本不是你的對手

不知道大家發現沒,社會競爭慘烈的原因是資源的稀缺,但是這裡說的稀缺,並不是均勻的稀缺。

這兩天空閒時間,偶爾在看美劇《億萬》,那裡邊的檢察官問陪審團的人:

他說你們知道在美國,20%的人控制了社會的多少財富不?

大家都在搖頭,檢察官說“幾乎是全部”。

恩,殘酷的現實,少量的人控制了幾乎全部的財富,大部分人分剩下的那點湯。

我們說這事,不是要控訴社會,而是想說,大家一定要加油,混到前20%去,不然下層的競爭又慘烈又沒啥油水。

有些人總喜歡說一件事,說我既沒有天分,父母也不行,怎麼跟那些拼父母的人競爭?

這個其實是一個錯覺,因為你其實從來也不需要跟他們競爭,怎麼理解呢?

因為你還沒到那個高度。

逆習:只有懂得蟄伏的人,才能羽化成蝶

聽過一個笑話:

有個人跑去問上司:我都有10年工作經驗了,為什麼你還是不給我漲工資?

上司說:你不是有10年工作經驗,你是把一年工作經驗用了10年。

你的努力,除了證明自己的低效之外,沒有任何用處。

讓人成功的,從不是“work hard”,而是“work smart”。

掌握高效的方法,遠勝過低效的苦熬。

社會競爭並不是需要你比所有人都強,絕大部分人又懶又低俗,幾年都不進步,所以你稍微努力一些,確保超過全社會60%的人。

然後再踏踏實實,幹啥事都努力些認真些,多給別人笑臉,少覺得別人欠自己,好好攢錢,就可以超過社會80%的人;

再在這個基礎上做的更好一些,進全社會前10%並不難,甚至1%並不難,尤其是對於像大家這樣不沉迷抖音,而是常來看有高質量內容的小夥伴。

社會實在是太大了,你看著有很多競爭者,事實上又沒有競爭者,你唯一的競爭者就是你心裡的那個好逸惡勞的小孩。

我們都想在工作上大展拳腳、一戰成名,但實際情況卻是,默默坐在座位上,不被關注,只能做點雜事。

得不到指導和提攜,偶爾還會被指責、批評,就像長在陰暗角落裡的蘑菇,自生自滅。

這種現象有個專業名詞,叫做蘑菇定律。

得不到陽光又沒有肥料的蘑菇,只有長到足夠高、足夠壯的時候,才會被人關注。

而那段在黑暗中結繭的時光,是最最難熬的。

放棄誰都會,只有懂得蟄伏的人,才會羽化成蝶。

逆習:只有懂得蟄伏的人,才能羽化成蝶

知道自己平庸,才是最寶貴的天賦

打從讀大學那時起,我就經常被「不能變平庸」這件事折磨。

說實話,有這個想法本身就挺平庸的,但我那時候不那麼想。

我的眼前經常如彈幕般閃過一個個比我聰明優秀很多的同學的名字,我覺得我得趕上他們。

所以我一有空就去圖書館。

可是背英語單詞或者看專業書太累,所以我只好啃一些難啃的哲學書,從康德到黑格爾到尼采,反正別人也看不懂,他們壓根也不看。

我經常看著書就昏睡了過去,趴在書上能睡一下午。醒來的時候我想,恩,我枕著黑格爾的書睡覺了,離我那些同學又近了一步,這好像也讓我有了些滿足感。

藉此,分享一段經營、管理視頻,看完受益一輩子!



私信小編回覆:“0731”領取120分鐘股權分配,員工激勵、薪酬績效學習視頻

轉發此文,私信小編回覆:“領取資料”, 免費領取《虛擬股權激勵方案設計及協議》《公司股權激勵方案》《合夥創業股權分配協議》《公司員工入股協議書》《股份代持協議書(範本)》並有專業老師免費為您提供諮詢服務。


泡圖書館其實挺孤獨的。

可那時候我大概覺得,孤獨有時候也意味著特別,至少不是泯於眾人的平庸。

絕大部分人不肯承認自己資質平庸,而且各方面都很平庸。

好像是那本《我是個媽媽,我需要鉑金包》裡說的:

美國上東區的有錢人,過著幸福而殘酷的生活,不僅得花錢買鉑金包,而且花大價錢僱私人教練,才能練出好身材。

沒有好身材,拎著鉑金包也是下等人。

如果不找教練,不是說不能練,而是沒有激勵,自己不知道自己在進步,所以練幾天就虛了。

如果找了教練,他告訴你不要多想,按照他的節奏來,肯定會好起來。

並且每天鼓勵你,說你的心肺功能進步明顯,說你深蹲又提升了兩公斤,又說你背部肌肉已經有了線條,

儘管主要是胡扯,但是這種胡扯能讓你覺得付出有了點回報,也就有了堅持下去的動力。

逆習:只有懂得蟄伏的人,才能羽化成蝶

其實想想也能發現,人進步最難的地方,就是隨時想放棄。

可有時候,成功需要一點格局,這個格局名叫“放棄”。

美國電話電報公司前總裁卡貝就給員工提出過一條建議:

放棄有時比爭取更有意義,它是創新的鑰匙。

這就是後來被奉為經典的“卡貝定律”。

巴菲特有個私人飛行員叫Mike Flint,曾為美國四任總統開過飛機,但他想在事業上做出更大的成就。

他去請教巴菲特,巴菲特讓他寫下想要達成的25個目標。

寫完之後,巴菲特又讓他圈出其中最重要的5個。

巴菲特問:你現在知道該怎麼做了吧?

Flint說:知道了,我馬上開始著手於這5個目標,另外20個放在閒暇時間再做。

巴菲特搖搖頭:不,你錯了,那些你沒有圈出來的目標,正是你應該全力避免的事,不要花任何時間和精力在它們上面。

逆習:只有懂得蟄伏的人,才能羽化成蝶

世界很大,資源很足,最倒黴的事就是被鎖在一個視野狹小的範圍內,跟太多人一起競爭,要學會跳出那個小圈子,跳出來的辦法就是去做有價值的事。

社會競爭很激烈,也沒那麼激烈,在十幾年,幾十年如一日的奮鬥面前,絕大部分人都是渣,因為絕大部分人只是辛苦,他們不是在奮鬥。

當你肯下笨功夫之後,很多事就不難了

《阿甘正傳》裡的阿甘。剛能跑,就無論到哪裡,都跑著去。學會打乒乓球,哪怕沒人打,也一直對著牆打;答應戰友捕蝦,就義無反顧拿著所有積蓄去補蝦,一生也只傻傻的愛著“珍妮”。

他並不“傻”,反而令人肅然起敬!

還有金庸小說裡的“郭靖”,一個簡單的招式,別人三天能成,他要學三個月,但是他就是能學三個月,學三年他都行。還有馬雲,兒童時,覺得學英語很酷,他認為最好的學習英語的方式就是跑到西湖賓館門口給外國人做導遊,結果他天天早上去,一去就是10來年。這種人,即使做不成阿里巴巴,你覺得他會差嗎?

我們可以不很快,可以更有耐心,可以不要一口氣吃成一個大胖子,不求速效。

但務必死磕一個點,你認為最簡單直接的那個點,天天去幹它,週期性重複,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質變性的成長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如果你是個大學生,好好學習,英語不好就好好先背一萬單詞,如果高數不好就把課後習題都做了。

如果什麼都沒做還自視甚高,也不用太擔心,現在荒廢的只是大學,將來還有幾十年可供你荒廢。

逆習:只有懂得蟄伏的人,才能羽化成蝶

國學大師錢穆說:“古往今來有大成就者,訣竅無他,都是肯下笨勁。”

嚴歌苓是高產作家,因為她做到了堅持寫作30年,筆耕不輟,即使在家裡寫作也從不懈怠。她把自己當做一個在家裡上班的上班族,每天固定八小時在自家的書桌前寫作。

正是這樣不停歇的練習和思考,才有後來深入人心的情節和令人驚豔的文筆。

錢鍾書記憶力非凡,也是因為他反覆的記憶和思考。他說,自己讀書肯下功夫,不僅讀,還做筆記;不僅讀一遍,還讀三遍四遍。他讀書不是浮光掠影,每每重讀筆記上的內容都不斷添加,做一遍筆記的時間,約莫是讀這本書的一倍。

正是這樣的勤奮,才使得他能夠“過目不忘”。

所以你看,我們以為的他們的天賦,實際都是肯下笨功夫的刻苦。

我們苦苦尋找的捷徑,其實一直都在眼前。

羽生結弦說:“努力會說謊,但努力不會白費。”

逆習:只有懂得蟄伏的人,才能羽化成蝶

胡適說:“這個世界聰明人太多,肯下笨功夫的人太少,所以成功者只是少數人。”

世界上沒有捷徑,所謂的捷徑,走到最後,都是絕路。收起投機取巧的小聰明,多下踏踏實實的笨功夫,才是光明正道。

如果你對人生比較迷茫,沒有找到方法論,那用笨辦法,相信兩件事;

一是:重複就是力量。

二是:數量堆死質量。

轉發此文,私信小編回覆:“領取資料”, 免費領取《虛擬股權激勵方案設計及協議》《公司股權激勵方案》《合夥創業股權分配協議》《公司員工入股協議書》《股份代持協議書(範本)》並有專業老師免費為您提供諮詢服務。

私信小編回覆:“0731”免費領取120分鐘股權分配,員工激勵、薪酬績效學習視頻

關注本頭條號,持續分享乾貨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