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瀾:北大領導力29講,企業的三環理論,個人的三環理論定位

劉瀾:北大領導力29講,企業的三環理論,個人的三環理論定位

大家好,我是天鐸,今天給大家分享我的學習筆記

29講:從平庸到偉大的三環

筆記內容:

這一講的主題是認識自己。我需要給你講的是,你怎麼從靜態地認識自己,變成動態地認識自己。

很多企業花錢給他們的經理去做人格測試,認為這是幫助他們認識自己。這些測試也許有點用,但他們是在“靜態”地認識自己,而一個領導者,一個追求卓越的人,需要“動態”地認識自己。

怎麼“動態”地認識自己呢?就是既要認識現在的自己,又要認識將來的自己,而且,還要認識把現在和將來聯繫起來的路徑。

這一講,我要教你一個“動態”地認識自己的方法,叫做三環模型。三環模型有三個互相交叉的環,分別是熱愛、擅長和機會。這三個環是你現在的自己,在這三個環交叉的地方,是你的人生願景,就是你將來的自己。

從平庸到卓越:

這個三環模型,我是從管理大師吉姆·柯林斯那裡借用來的。柯林斯本來沒有發現三環模型,他本來是跟人合著了一本書,《基業長青》。這本書,我之前提到過,研究了 18 家基業長青的企業的成功秘密。這本書全球暢銷,柯林斯當然很高興。

有一天,柯林斯碰到麥肯錫諮詢公司的一位高管。這位高管對柯林斯說,《基業長青》這本書寫得很好,但是沒有用。柯林斯當然大吃一驚,問為什麼。這位高管說:你寫的那些公司,一直都很偉大。它們有非常偉大的創始人,比如萬豪的創始人馬里奧特,惠普(HP)的創始人休利特(H)和帕卡德(P)。他們從成立一開始就把公司打造得很偉大。但是大多數公司不是這樣啊。大多數公司一直都很平庸,現在可能醒悟過來,想要變得偉大。但是你寫的那些經驗,是生而偉大的經驗,對大多數公司不管用。

柯林斯聽了這番話,覺得有道理。於是他重新去研究,有沒有長期平庸的公司能夠改變自己,變得偉大的?他為“長期平庸”定了一個標準,就是至少連續 15 年,業績等於或者略低於市場平均水準。他為“變得偉大”定的標準是,業績改變了,而且這個改變不是曇花一現,而是至少連續 15 年,業績保持在市場平均水準的 3 倍以上。

柯林斯有沒有找到符合這兩個標準的企業呢?有,但是非常非常少。他研究了 1435 家企業,只找到了 11 家企業同時符合這兩個標準。你算一算,不到百分之一。他去研究在這 11 家企業到底發生了什麼,讓它們實現了從平庸到偉大的飛躍。柯林斯把研究結果寫了一本書,叫做 Good to Great,又是全球暢銷書,比《基業長青》賣得還好,因為平庸的企業佔多數啊,都想學習一下,怎麼搖身一變,變成偉大的企業。

Good to Great 這本書,中文版叫《從優秀到卓越》。你現在可能聽出來了,這個翻譯錯了,英文的 Good 在這裡不是優秀的意思,而是“一般”、“平庸”。這 11 家公司,一開始不是優秀的公司,而是平庸的公司。所以,更準確的翻譯,是“從一般到卓越”,或者“從平庸到偉大。

企業的三環理論:

現在要說到三環理論了。柯林斯發現,這 11 家從平庸到偉大的公司,有六個秘訣。其中之一就是三環理論。什麼是三環理論呢?

柯林斯發現,這 11 家公司,有些一直是專業化的公司,有些本來是多元化的公司。但是,這些多元化的公司,都在變成了專業化的公司之後,才實現了從平庸到偉大的飛躍。也就是說,只有專業化的公司才可能從平庸到偉大。

你可能會問了,那些多元化的公司,本來做好多業務,現在要專業化了,只做一個業務了,它們是怎麼選擇做哪一個業務呢?柯林斯研究發現,這些公司最後作出的選擇,都好像是問了三個問題的結果:

➢ 我們做什麼業務,有可能做成世界上最好的?不是說已經做成世界上最好的,而是說有可能做成世界上最好的。

➢ 我們對做什麼最有激情?

➢ 柯林斯的原話是,什麼最能驅動我們的經濟引擎?我用大白話翻譯一下,就是,做什麼最賺錢?

柯林斯說,這些公司在每個問題下面都列出來兩三個答案,最後選擇的那個業務,就是在這三個問題的答案中都有的那個答案。你現在知道,為什麼柯林斯稱為三環理論了。就是畫三個圓圈,把答案分別填到三個圓圈中,三個圓圈——也就是三個環的交叉之處,就是這些公司最後選擇的主營業務。

個人的三環理論:

這個三環理論,是柯林斯發明的,他用來講企業如何從平庸到偉大。我現在用這三個環來講個人。一個人要從平庸到偉大,也要選擇自己人生的主營業務,怎麼選擇呢?你也問自己三個問題:

➢ 我的擅長是什麼?

➢ 我的熱愛是什麼?

➢ 我的機會是什麼?

這三個問題,跟柯林斯講到的企業選擇主營業務時問的三個問題是一一對應的。擅長、熱愛、機會,這是個人的三環理論。

認識自己,就是認識自己的擅長,認識自己的熱愛,認識自己的機會。你也畫三個環,發現這三環的交叉地帶,把它作為自己人生的主營業務。人生的主營業務有個更文雅的說法,叫做人生願景。

我給你舉一個發現人生願景的例子。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在 16 歲的時候就決定從政。他當然沒有讀過什麼三環理論。但是,根據他的回憶錄的記載,他當時的決策過程,好像他畫了三個環一樣。

他一共考慮了三個職業選擇,一是音樂,二是醫學,三是政治。他熱愛音樂,也擅長音樂,也認為自己有機會成為成功的音樂家。他熱愛醫學,也擅長醫學,也認為自己能成為不錯的醫生。但是,他覺得自己在音樂和醫學上,都不能成為最頂尖的。他認為,自己最熱愛政治,最擅長的也是這個,而且也有機會,所以他最終選擇了政治。政治處在他的三環的最明顯的交叉之處。

克林頓在 16 歲的時候,就確立了人生願景,做一個政治家。他向著這個願景一路前行,最終做到了一個美國人做政治家能夠做到的最高位置——美國總統。

劉瀾:北大領導力29講,企業的三環理論,個人的三環理論定位

發現自己的熱愛:

克林頓很幸運,他畫了三個環,擅長、熱愛和機會,三個環裡的項目其實都是一樣的,只是排序不同,而且,還有一個明顯的最優選項。克林頓其實選擇任何一項都能做得不錯,當然,他最後選擇了最優選項。

假設你現在拿起筆,給自己畫了三個圓圈,擅長、熱愛和機會,你往裡面填內容。你發現,自己不像克林頓那麼幸運,你的三個圓圈不交叉,你該怎麼辦?如果擅長、熱愛和機會,這三個環你只能選一個,你選哪一個?

這個問題,我多次在線下的領導力課堂上討論過。人們會分成三派,發生激烈的辯論。我為了研究這個問題,專門去尋找管理大師、成功人士的答案。我發現,他們的答案竟然驚人地一致。你猜一下,他們的答案是什麼?

我告訴你,他們都說是——熱愛。德魯克、喬布斯、巴菲特、稻盛和夫,我就不一個一個數下去了,他們都說——熱愛優先。

因為三環模型是我從柯林斯那裡借來的,我對他本人會怎麼說非常感興趣。後來我有機會問了柯林斯,我問他:如果熱愛、擅長和機會這三個環只能選一個,你選哪一個?

柯林斯的回答是:熱愛。他說用三環講企業他做過研究,用來講個人他沒有做過研究,儘管沒有做過研究,但是如果你要讓他選一個的話,他選熱愛。柯林斯說,要成就偉業,你要從熱愛出發。

柯林斯還說,第二個環是擅長,第三個環才是機會。如果你感興趣,你可以在《領導力的第一本書》這本書中,讀到柯林斯跟我的對話全文。

柯林斯說,要成就偉業,你要從熱愛出發。你可能還是想問:我不選熱愛,選機會可以嗎?我說,可以。你要注意柯林斯剛才說的四個字“成就偉業”。三環理論,本來概括的就是從平庸到偉大的企業。

如果你想成就偉業,做一個偉大的領導者,你要從熱愛出發。如果你只想賺點錢,過個小康生活,那從擅長出發,從機會出發,都可能做到。

既然熱愛很重要,我再給你說一下,怎麼發現熱愛。有些人,把熱愛跟興趣混淆了。熱愛不是興趣。

什麼是熱愛呢?有個心理學家叫斯騰伯格,他提出來一個愛情三角形理論,說完美的愛情有三個要素,在愛情心理學上有很大影響。今天的課程不是愛情,而是領導力,我不具體介紹他的愛情三角形。不過,我借用他的完美的愛情的三個要素,來給你講怎麼發現熱愛的事業。

發現熱愛的事業,你要問自己三個問題:

➢ 我是不是很喜歡做這件事,做起來是不是很愉悅?

➢ 我對做這件事是不是很有激情,迫不及待地想要做這件事?

➢ 這件事如果讓我做上一輩子,我願不願意?

如果這三個問題,你都是肯定的回答,那這個事業,才是你熱愛的事業。

領導力口訣“我是誰”:

認識自己這項領導力修煉的口訣是“我是誰”。這是我們講的第九句領導力口訣。“我是誰”包括三個核心問題:我的熱愛是什麼?我的擅長是什麼?我的機會是什麼?問完這三個問題之後,你需要去發現有沒有一個答案,可以同時回答這三個問題。這個答案,就是你的人生願景。

作為一個領導者,你不僅要問“我是誰”,還要去引導其他人問“我是誰”。換句話說,你要去問“你是誰”。但不是直接問“你是誰”,而是去問,你的熱愛是什麼?你的擅長是什麼?你的機會是什麼?你要引導其他人認識自己,發現他們的人生願景。

筆記分享結束

劉瀾:北大領導力29講,企業的三環理論,個人的三環理論定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