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应该贴近普通民众 体现人性关怀

丰子恺先生是我国非常著名的艺术大家,他在音乐、绘画、教育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先后出版了一系列相关书籍。他师从李叔同即后来的弘一大师,

由于受父亲和弘一大师的影响,他的很多著作都体现了对世间有生命个体的关怀之爱。而这本《丰子恺建筑六讲—认识建筑》也是他对人类住居关怀的体现。

在《认识建筑》这本书里,丰子恺通过对西方各个时代建筑形式的变化发展与作用的分析,从而告诉我们当时的社会现象与本质,倡导所有的建筑应该以人为本,为普通大众服务,而不是为少数人服务。

建筑应该贴近普通民众 体现人性关怀

丰子恺通过讲埃及时代的坟墓、希腊时代的神殿、中世纪时代的寺院、近代的宫室、现代的商店来说明西方建筑的流变与时代的变迁。人类最初热心地造坟墓,后来变成热心地造店屋。坟为死者,殿为神,寺为神与教徒,宫为上位者,店为普通人,从神本位到人本位的过渡,可以窥见期间人心的变化,读起来让人兴味盎然。

书中通过对胡夫王金字塔、卡纳克神殿、帕特农神殿、圣彼得大教堂、凡尔赛宫、纽约帝国大厦等各个时代的代表建筑进行详细解构,从而说明了那个时代之所以产生该种形式建筑的目的,与读者一起探讨建筑的实用性与合理性。

建筑应该贴近普通民众 体现人性关怀

埃及时代耗费巨大的人力与时间,用石块垒成高、大、厚的金字塔,是为了强调帝王的威权,镇伏万民之心;希腊时代通过各部力学的匀整与视觉的谐调并顾,建造精美的神殿,来收揽民心,统一人民精神;中世纪的意大利和罗马,通过将许多细柱合成柱束,以高和尖的特点,利用建筑维持宗教的统治,君主又用宗教维持帝业;近代建筑外观注重绘画,内部装饰纤巧奢华,建筑由为鬼神而建改为为权贵服务,开始注重现世的幸福与享受;十九世纪工业开始发达,生存竞争的帷幕拉开,建筑以高、大、新奇为特点,建筑成了挑拨人的注意,突显商人资产的丰厚,为商人打广告的一个宣传媒介。

埃及的金字塔要费二十年的劳役,意大利的教堂求高求险,只得中途停工,陷入自灭的命运,北美的摩天大楼反而不经济。建筑的变更与灭亡,封建制和教会权的没落,都是因为无视社会构成的约束,脱离了群众的实际生活。

建筑应该贴近普通民众 体现人性关怀

纵观建筑变革,可以看出建筑从大、高、美、浮夸到近现代的实用,从为鬼神、权贵到为普通人服务,以人生的现世幸福出发,建筑应是进步了许多。

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从乡村开始涌向城市,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城市地少人多,建筑用地开始紧张。催生了房地产的发展,也催生了经济的发达。但是在房地产建筑快速发展的今天,也出现了很多的弊端。

人们为了能在城市有一容身之所,用尽毕生精力挣钱买房,好像一生就是为房而活,这应谈不上拥有现世幸福。普通民众奋斗一生,只为了求取一套住房,但有些房地产商人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所建之房并不会顾及普通人的实用舒适之感,反而让住进去的民众苦不堪言。

建筑应该贴近普通民众 体现人性关怀

就拿一些建房来说,有些住房的采光实在是太差了,或者有些房子的房间根本没有采光。人住进一个房子,根本看不见自然之光。光是生命之源,它让人怀有希望,心怀美好,相信黑暗终会过去,黎明终将到来。人们什么都可以失去,唯独光是必须。一间看不见光的房间,还能让人心怀希望吗,还能在遇到挫折的时候,相信自己终会穿越黑暗吗?

采光差的房间,不仅让人看不到希望,而且对人的身体还是有害的。一间不能呼吸的房间,能让人在里面自由呼吸吗?我想这应该比较难。建房确实会遇见很多困难,但是房地产商在建房时,也应考虑到人们的健康与精神问题。

建筑应该贴近普通民众 体现人性关怀

如今的建筑是越建越高,越建越不适宜人居住。城市将人聚集到了一起,建筑又将人心分离,左邻右舍成了陌生人,人与人之间不再有温情可言,建筑在这其中还是产生了一定作用。行走于城市之中,到处都是高楼大厦,犹如穿梭于钢筋水泥森林,抬头之间,只是一片很小的天空,让人不觉心情压抑。这也许就是很多人逃离城市,回镇回村的缘故吧。

印度著名的建筑家多西说过这样一句话:“只有当建筑与生活方式融为一体时,人们才能开始庆祝。”建筑作为与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应做到聚焦生活本身,让建筑体现生活,让生活变得有温度。建筑的本质应该是体现对人的终极关怀。

在《丰子恺建筑六讲—认识建筑》这本书里,丰老将没有温度的高难建筑,讲的妙趣横生,即使你是一个不懂建筑的人,也会通过这本书明白建筑的大概,了解建筑的历史进程,从而思考什么才是有益于人的实用建筑。


带你看见万象世界,用文字传递温暖与力量。我是陈大树,喜欢记得关注我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