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洗手不給吃飯”,這個“文明提醒”好

 據報道,某報記者近日在解封后的武漢採訪,發現一家餐館循環廣播“不洗手不給吃飯……”有人在微信平臺上就此進行投票,持贊成態度的人達到95%,反對者的比例連1%都不到(4月21日北京青年報 )。“你洗手了嗎”成為了流行語。洗手有那麼重要嗎?在什麼情況下必須洗手?你會正確洗手嗎?


“不洗手不給吃飯”,這個“文明提醒”好


  因為我們手上有巨大的細菌群,據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一個研究小組發現,每個人每隻手上大約會有150種細菌。另有實驗表示,一雙未洗過的手上大約粘附有80多萬個細菌,而人在1小時內至少會有3次用手去碰自己的鼻子、眼睛和嘴等部位。而數量如此巨大的細菌,則可通過正確的洗手方法加以去除。研究表明,僅僅是清水和肥皂洗手,皮膚皰瘡發病率就可以下降34%,腹瀉的發病率可以下降53%,肺炎的發病率可以下降50%。另據資料顯示,全球平均每天約有5000名5歲以下兒童死於腹瀉相關的疾病,挽救此病因的僅僅是每天多洗洗手,用肥皂水洗,這看似很簡單的舉動卻可以挽救那麼多的生命。因為很多人沒引起重視,忽視了洗手的細節造成很多無辜的生命的消隕。

  手是人體的“外交器官”,人們的一切“外事活動”,它都一馬當先。因此,手就容易沾染上細菌、病毒。“菌從手來,病從口入”,所以要養成勤洗手、會洗手的習慣。那麼,什麼情況必須及時洗手?一是吃飯前要洗手: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我們的手摸了很多別人摸過的東西,如果不洗手,就會把病菌吃到肚子裡,從而生病威脅健康。二是如廁後要洗手:人的排洩物有很多致病菌,廁所的扶手、門等設施容易有細菌殘留。三是為孩子清洗後要洗手:嬰兒和兒童的糞便充滿了致病菌;而不是如許多父母所想的那樣沒有危險。同時,我們在製備食物前、外出回家後、接觸錢幣後、去醫院或接觸病人後等情境下,也要養成勤洗手的習慣。此外,我們還要掌握正確的洗手方法:首先打開水龍頭,用流動水將手部充分浸溼後,將手移開水龍頭,打上肥皂或洗手液;掌心相對,手指併攏、相互摩擦;手心對手背沿指縫相互搓擦,交換進行;掌心相對,雙手交叉沿指縫相互摩擦;一手握住另一手大拇指旋轉搓擦,交換進行;彎曲各手指關節,在另一手掌心旋轉搓擦,交換進行;搓洗手腕,交換進行;最後將手沖洗乾淨。沖洗時候還要用手捧水先把水龍頭開關沖洗一下,防止接觸不乾淨的水龍頭造成再次“汙染”。用肥皂持續搓揉20秒,豐富的泡沫可以破壞手上攜帶大量病菌的油脂和汙垢,並使手具有宜人的氣味。

  “人人洗手,大家健康;大家洗手,文明風尚”。朋友,今天你洗手了嗎?

王紅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