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复生”设计展:让珠宝首饰重获“新生”

我们做的,不仅仅是提供一种延长首饰从工厂走向填埋场时间的方法,也试图向大众传达一种可持续消费的理念。

希望大众了解、认识到,珠宝首饰从原料生产到产品制造这一系列过程当中,产生的资源浪费问题。

设计|“复生”设计展:让珠宝首饰重获“新生”

一个专注于可持续发展主题的珠宝展——“复生”2019年首饰可持续艺术设计展,8月中旬亮相北京798艺术区。

人们在这里惊喜地发现:那些被闲置的首饰材料,在设计师的手中被循环再利用,让珠宝首饰重获“新生”。

随着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珠宝首饰消费需求与日俱增。据中国黄金协会给出的数据,黄金作为当前中国首饰市场的主流材料,2018年中国黄金产量达401.119吨,连续12年位居全球第一;而消费量则高达1151.43吨,其中736.29吨被用于首饰消费。

然而,为大众所不知的是,一枚24K黄金戒指所使用的黄金量,在其开采过程中会产生约25吨至50吨矿物废料。

而除贵金属珠宝首饰外,中国时尚快消珠宝产业年产值也日益增长,达到1300万美元。这类首饰因其为快消品,使用难以进行分类回收以及循环再利用的材料,因而成为大量不可回收垃圾的来源。

由此,催生了本次展览的主题——“复生”,其意在恢复首饰生命力,拯救被弃置首饰。同时也蕴含促进材料循环利用,使生命延续、自然健康发展之意。

展览与多位珠宝设计师以及首饰艺术家们联动,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审视首饰制作的可持续性问题,通过设计使闲置的首饰材料焕然一新,延长首饰的“寿命”——从生产到被丢弃的过程。

设计|“复生”设计展:让珠宝首饰重获“新生”

艺术家刘海墨为展览挑选捐赠来的闲置废弃首饰材料

本次“复生” 设计展是由环保珠宝品牌Solotus“一莲一”珠宝定制工作室主办、实验性实体艺术空间In-Definite scenario一间(简称IDs)承办的国内首次以可持续为主题的首饰设计展览。

展览前期采用“征集-选拔-制作”的模式,由主办方向社会公开征集参展设计师及用于制作展品的闲置首饰。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珠宝学院副教授、北美金属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金属艺术专业委员会会员张卫峰老师,德国特里尔应用科技大学应用艺术硕士、首饰制作者、艺术首饰推广者孙雨茜,以及一间IDS艺术空间创始人、空间运营总监詹为皓作为三位评委,从报名者中遴选出具有良好设计与制作能力的设计师。由参展设计师从捐赠的闲置首饰选择原料完成设计,最终制作出此次展览的专属展品。

自6月初征集开始,截至6月23日,主办方共征集到24份报名申请和社会捐赠的百余件闲置首饰。

经过一周的详细比较,选出了由关宇洋、赖倩怡、刘海墨、童玥、孙铭瑞、孙雨杉、许颖、吴思颖、杨子晴、张祎、周烁然、周烨林组成的12人参展名单。他们在30天的时间内,设计制作了46件再生首饰作。

除了这12位设计师之外,由艺术家Katharina Dettar和摄影师Guillem Trius合作的影像作品也加入了此次展览。

Katharina Dettar出生于德国,曾先后在西班牙、芬兰、德国和英国学习首饰设计制作和石材切割打磨工艺。

Guillem Trius则在巴塞罗那大学和伦敦传播学院学习新闻学和纪录片摄影,后来成为专业的摄影记者和摄影师。在影片中,Guillem用影像记录了Kathi的Awakening Awareness系列中2.1 grams这件作品背后的故事。

设计|“复生”设计展:让珠宝首饰重获“新生”

一莲一创始人孙雨杉为嘉宾讲述快消珠宝污染以及可持续穿戴珠宝的意义

在Katharina的作品中,她将如何生产2.1克黄金这一具体问题进行放大,创造了关于我们与生活周遭事物的对话,唤醒人们去了解周围事物背后所隐藏的事实,用立体的图解方式叙说了时下商品制作中对于资源的浪费。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存在太过理所当然的事物,与它们的原材料大相径庭的模样,展示给世人。

而Guillem则用影像阐述了这2.1克的24K黄金如何由1400公斤的泥板岩、140公斤的石英岩打造而来;展示了怎样将1540公斤原材料一遍又一遍熔化、锻造、打磨、抛光的过程。影像记录了1540公斤原材料是如何被搜集与堆砌起来并呈现给世人的。

主办方表示,面对如此庞大的产业和珠宝首饰市场,设计师的力量或许微不足道,但是借助此次展览的机会,利用有限资源、发挥无限想象,希望进行一次关于首饰的可持续消费的尝试。

他们做的,不仅仅是提供一种延长首饰从工厂走向填埋场时间的方法,也试图向大众传达一种可持续消费的理念。希望大众了解、认识到,珠宝首饰从原料生产到产品制造这一系列过程当中,产生的资源浪费问题。

设计|“复生”设计展:让珠宝首饰重获“新生”

设计师张祎环保首饰作品

设计|“复生”设计展:让珠宝首饰重获“新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