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凤山军营——原生态的营区

凤山是潮人埋葬先人的地方,除清明、中元、冬至和先人的忌日外,自古人烟稀少,成为军事禁区后,更是游人罕至,再加上部队生活用柴(煤)有充足的计划供应,营区内的植被得到了很好的保护。放眼望去,凤山四周翠绿葱葱,古木参耸。

哦!凤山军营——原生态的营区

图为师后勤部食堂

营区内的道路原是沙石路,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未,部队用当时潮汕地区不多见的沥青罩面。道路的两旁是高达数十米、茂密高耸的沙松和相思树、木棉树、凤凰树。树丛中不时有尾羽长长的鸟呼掠而过(笔者至今还收藏有这种鸟的尾羽),一群群野生动物时不时从中窜出,又消失于茫茫的蒿草密林丛中。


哦!凤山军营——原生态的营区

营区从宿舍通往办公大楼的道路

营区的夜晚十分寂静,除换岗的哨兵,很少有人在营区内走动。并不是军人惧怕黑夜,而是因为操练了一天的军人,晚上是集会和学习的时间;是机关人员与家人或与乡党相聚畅饮的时间。也就是说,晚上军人基本上是在室内活动。再说,部队有严明的纪律,军人不能随便外出,即便离开营房,也要按比例请假。还有,部队有统一的作息时间,什么时间学习、什么时间写家信、什么时间就寝,有严格的要求。如,晚上七至八点是集会或集中学习的时间;晚上八点过后是个人写家信和看书、洗衣物的时间,晚上九点还要集中晚点名;冬季晚上九点半、夏季十点就必须关灯就寝等等,这些即使是军队条令条例的要求,也是部队管理的需要,如不执行就是违纪,违纪是要受到处分的。

哦!凤山军营——原生态的营区

营区道路两傍是高大耸立的沙松

虽则如此,在漆黑的营区,还是能不时地遇去加班写稿的机关干部和上岗或下岗的战士。若看到打手电、闷头行走的一般是老兵,结伴而行,且大声说话或哼歌的一般是新兵。

凤山营区的夜晚是野生动物活动的天堂。猫头鹰、狐狸、土狼、野猪等兽禽的叫声不时划破寂静的营区夜空,在山谷中悠长地回荡。此时,若乘车在营区行驶,可看到在强烈的车灯照射下,野猪、蛇、兔等野生动物在道路上飞快地流窜。出早操时,在道路上我们常常看到被车不慎辗扁的动物残骸,成群的野生鹌鹑在山坡、草丛中觅食,长有长长漂亮羽毛的飞禽呼掠而过。


哦!凤山军营——原生态的营区

师礼堂正面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的一个冬初,我与师通信科高峰参谋去师直通信营,在架线连,见连部的通信员正在给操场单杠上拴着的一只小猫头鹰喂食,不远的树梢上还站着一只大的猫头鹰在呼叫,好生奇怪。在连部听连长解释后才知前因后果。

哦!凤山军营——原生态的营区

师部通往通信营的道路

前不久,战士小王在凤山架设明线时,好玩地掏回了一只还长着绒毛的小猫头鹰。小王走一路,小猫头鹰啼一路,小猫头鹰的“妈妈”发现后便在空中跟一路。按部队规定,战士是不能私养宠物的。回到连队,小猫头鹰被连长没收并交给连部通信员临时饲养。通信员怕小猫头鹰思亲难以养活,白天就把它拴在连队的单杠上放风数小时。老猫头鹰只要一听到“孩子”的啼叫,便会打老远地飞来,并落在离“孩子”不远处的那棵凤凰树上,“母子俩”遥相“对话”,有时趁大家不注意,老猫头鹰还会冷丁给“孩子”喂上一口。连长最后说,战士们童心未泯,看到老猫头鹰爱子如命,就酝酿着以小猫头鹰作诱饵,把老猫头鹰也弄下来一块饲养的计划。

这个计划最终有没有付诸实施?猫头鹰母子俩以后的命运如何?因工作忙,我没去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