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散文:難忘故鄉土灶臺

作者:馬孝國

原創散文:難忘故鄉土灶臺

在每個人的心裡,總有一些畫面永遠不能忘記,也不願忘記。總有一些事物塵封在心頭,牽連著生命中每一個平凡的日子。就如老家的土灶臺,那清晰而模糊的模樣,如煙瀰漫,溫暖縈繞在我的心頭。

小時候,家裡的廚房是一個靠牆而搭的瓦棚。爸爸請來村裡的師傅,在廚房裡貼牆從地砌起一個大土灶。說是土灶,為了結構穩固,還是需要用一些磚頭,然後以泥土勾縫連接。我家人口多,鍋口大鍋臺也高,從地面起大約半米左右,一口大鐵鍋餘留著二三拇指的高度架在鍋腔裡。


原創散文:難忘故鄉土灶臺

鍋腔下面,間隔均勻鋪上幾根鐵條,鐵條下面是一個漏灰洞,柴草燃盡餘灰後從鐵條可以漏下去。緊貼鍋腔後牆,一個長方形的煙囪神氣的冒出廚房的棚頂,冒煙的時候如一個小小的烽火臺。一個大風箱緊挨著鍋臺左邊外沿,連著風道管,直通鍋腔底口用來加大火力。至今還記得那造新鍋臺忙碌而喜悅的場景:廚房裡木樑上高掛著一隻明晃晃的馬燈,大師傅彎著腰用瓦工刀咔咔的砍磚頭,然後抹上潮溼的黃泥,一塊塊壘高起來。廚房外面,和泥的、挑水的、搬磚的,一邊說說笑笑,一邊手腳不停的忙的不亦樂乎。

原創散文:難忘故鄉土灶臺

新造好的鍋臺外表土氣而樸實,一層細黃泥密密塗滿鍋臺外面,算是做了最原始的裝飾了。不過過不了多久,黃泥就會脫落,留下磚頭道道縫隙灰頭灰臉的裸露在外面。敞口的大鐵鍋穩紮扎的嵌在鍋腔裡,灶口空著大嘴巴等著填進柴草盡情燃燒。煙囪沐浴著棚頂的金燦燦的陽光,安靜的等著冒出第一縷炊煙。直到現在,我還記得,鍋臺造好的時候,全家人的喜悅和激動,記得爸爸樂呵呵的給大師傅派香菸抽,記得媽媽看著新鍋臺幸福的眼神,多年之後終於能理解當時父母親的心情:有一個能做飯的鍋臺,就可以養活一家人,就可以在這一鍋湯一鍋飯裡,過出艱辛而平凡的日子。

原創散文:難忘故鄉土灶臺

自從家裡有了這個鍋臺,我的愛好里加了一項內容:燒火。蘇北的冬天也特別冷,外面風雪交加滴水成冰的時候,躲在廚房裡,坐在冒著熊熊火苗的鍋臺前烤火感覺無比愜意。多少個冬天寒冷的早晨,媽媽站在鍋臺一側,咔咔的用刀砍著紅薯下鍋,紅薯在媽媽手裡掉在水鍋裡,發出撲簌簌落水好聽的聲音。我和姐姐們爭著擠著坐在冒著火苗的鍋臺前,烤著火,姐姐負責往鍋腔里加柴,我則負責拉風箱催火:雙手攥住風箱把來回的拉,隨著呼啦啦的聲響,聽到風箱裡悶悶的氣流呼呼吹到鍋腔裡,然後紅亮亮的火苗呼呼燃燒在鍋底。大部分火苗貼著鍋腔打著漩從鍋臺添柴口冒出來,而餘下的則伴著煙氣被煙囪呼呼從鍋腔後臺拔出去,冒出滾滾的煙來。


原創散文:難忘故鄉土灶臺

也有時候,冬天柴草潮,往鍋腔裡添了好多柴之後,呼啦啦鼓動一陣風箱,只冒出陣陣陣濃煙來,嗆得媽媽和我們流著眼淚往外跑。偶爾也會輪到我負責往灶里加柴,這看起來如此簡單的工作,起先我總是學不會。總是一個勁往鍋底添柴,結果總是搞的滿廚房濃煙滾滾。而媽媽總是在這時候,一邊用鐵鉤把鍋底的柴草灰摟下去,一邊把柴草從灶膛減一些出去,告訴我說:“人要實心,火要空心”。那飛揚的柴灰飄在媽媽的頭髮上,媽媽的頭髮也在我們漸漸的長大中,漸漸灰白。

原創散文:難忘故鄉土灶臺

後來,高灶鍋流行起來,風箱被拆下來不用了。爸爸請師傅加高了鍋臺,靠煙囪和鍋腔的高度拔火,煙氣也會少很多。而現在,由於新農村改造,老家拆遷,搬到了政府統一規劃建造的新居後,因為安全和整潔的原因,再也沒有地方搭造土灶了。現在家家戶戶用上了煤氣灶,的確方便了很多,但是燒飯總是感覺少了土灶柴火飯的味道。媽媽就另外添置一個小鐵鍋腔,天氣晴好的時候,搬出來隨便選個地方,加上柴草就可以燒飯做菜。雖然還是沒有土灶臺的感覺,但是至少在那鐵鍋腔的煙火味道中,媽媽又找回了一些過去燒老土灶日子的感覺。

原創散文:難忘故鄉土灶臺

古樸的泥鍋臺,厚實的老土灶,在歲月的記憶裡一去不返。但那泥鍋臺老土灶,帶著我記憶中的味道,瀰漫在心間,那滿滿的老土灶飄出來的是:煙火的味道,家的味道,愛的味道,很暖很暖。

附:感謝讀者厚愛,歡迎閱讀關注和轉發,如有意在相關刊物上發表本作品,請尊重原創版權,和作者聯繫後進行,敬請配合,非常感謝!

#我要上頭條##原創散文##原創美文##家鄉情結##故鄉風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