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國內市場利率變動,非保本理財還能投資嗎?

用戶2391041971117


非保本理財產品一般為結構性理財產品,簡單說就是固定收益類產品按照一定的比例再加上其他市場的產品結合包裝在一起。

這樣的產品既受到市場利率的影響,也受到其他市場行情的影響,最終盈虧與否還得看固定收益比例大小和其他市場運行情況。

最終這些產品適不適合買,還得要看得懂最終掛鉤的標的是什麼,風險在哪裡,自己的資金屬性是否適合做這樣的配置等因素綜合考慮。

最後提醒一下,不要盲目相信銀行品牌而買理財產品,最近中行原油寶事件就是一個很好的警鐘。


彪叔XICAI


我個人認為,非保本理財不可涉入,我曾有過慘痛的教訓。四年前在光大銀行買了不保本理財,當時理財經理信誓旦旦的說,雖然是不保本理財,但此前全部兌現,無一例外。我堅信不疑,並毫不猶豫的慷慨成交。一年期未滿有朋友告訴我,她的摯友因為買了光大銀行的不保本理財,損失慘重。她是說者無意,我卻聽者有心。於是第二天就去光大銀行查詢,結果如出一轍,不僅不能兌現,還要倒掛。我著急上火,獨自承受,並煎熬的等待。到期後我立馬去辦理,理財經理說本來是虧損的,但銀行給了補貼,補貼到接近活期存款的利息,但要填寫贖回的單子,以前不曾經歷過,只能照做。又苦苦等待了近三週才進卡。但理財經理動員遊說我買下一期,這一期是給虧損的客戶補償的產品,利潤高的離譜。我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婉拒理財經理的“好意”,藉口自己用錢,沒有餘錢再買了。因此我不想讓我的微友重蹈覆轍,也蒙受損失,才現身說法。


wen快樂萬歲


存款分為活期存款、定期存款、通知存款等類型;保本型理財產品又可分為保本保證收益、保本浮動收益兩種類型。二者雖然都是銀行的產品,且都能為投資人(儲戶)保證本金不受損失,並帶來一定收益,但其中的差別還是挺大的。可以從投資人(儲戶)和銀行兩個角度對他們的差別進行分析。 從投資人(儲戶)角度分析:1、收益不同。目前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為3%,工農中建交和郵儲銀行上浮到3.25%,其他銀行大部分上浮10%到3%的水平。保本浮動收益性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較高,5%-8%甚至更高,但收益是存在不確定性的;保證收益類理財產品年化收益率4%-5%或更高的水平,且一般高於定期存款利率。2、起點金額不同。存款無起點金額要求;很多理財產品有5萬或更高的起點金額。3、流動性不同。定期存款可以提前支取(但拿不到定期的利息率);處於封閉期的理財產品一般是不能提前支取的。所以前者流動性更好。4、起息時間不同。存款在資金存入日就開始計息,算頭不算尾巴;理財產品會有一個募集期和兌付期,時間短則3、4天,長則7、8天,在這募集期間投資人放入的資金不計息,在兌付期資金被凍結,不能動,當然也不計息。5、靠譜性不同。定期存款完全根據儲戶的意願來支取;但對於理財產品,銀行有權利單方面提前終止,一般理財產品條款裡都會說明。 從銀行自身角度分析: 1、吸收存款是表內業務,理財產品是表外業務,後者能讓銀行規避資本充足率監管。銀行吸收存款後,將其用來放貸或拆借等,構成了表內資產。表內資產需要計入資本充足率指標中的風險加權資產(資本充足率=銀行總資本/總的風險加權資產)。理財業務將銀行的表內資產轉移至表外,相當於降低了分母(風險加權資產),改變了銀行風險資產的構成,提高了資本充足率,使銀行更容易滿足監管的要求。此外,信貸類理財業務相當於將資金先轉移到表外,再放貸,規避了信貸規模調控政策,能夠達到增加信貸投放的作用。2、銀行吸收的存款受到存款準備金的限制。準備金放入央行,只有超過準備經以外的資金才能被銀行利用;而理財產品無此限制,募集多少使用多少。3、存款的使用受到存貸比指標的限制。貸款總額/存款總額*100%不能超過一定比例。理財產品無此限制。4、通過存款和理財獲得的資金投資的渠道不同。銀行吸收的存款只能用於發放貸款、同業拆借、購買央行票據等一些政策允許的項目,不能投資於股票、債券等其他金融資產。而理財資金可以有更廣泛的投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