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貨為什麼幹不過股票

期貨為什麼幹不過股票(炒期貨的人遠遠低於炒股的人)??因為他不會“講故事”!!

截止2019年11月9日,內地共有131家券商,3708家上市公司。這3700多家公司幾乎覆蓋了國民經濟中的所有行業(如圖所示,共19個),而且上市公司自身也會不定期地公佈來自於公司基本面上的消息。在發行、交易股票的過程中,也會在行業基礎上衍生出各種各樣的熱點概念,如“石墨烯”、“移動支付”等。據東方財富統計,目前A股市場中,共有319個熱點概念。

期貨為什麼幹不過股票

這些類信息,會在短時間內,大量、頻繁地傳遞給投資者。同時在各大券商賣方研報以及上市公司上市路演、投資者互動平臺的輔助刺激下,投資者會更加樂於聽這些故事。加上股市中的投資者以中小投資者居多(99%左右都是散戶),缺乏一定的專業分析能力,往往更加註重信息的刺激性而忽略有效性和真實性,容易衝動,羊群效應非常明顯。在這種“事件驅動+主題熱點”催化過程中,不斷地交易,與股市的粘性也不斷增強。

相對比股市這種特殊的能力,期貨在這方面的差距很大,導致其經紀業務萎縮。不會“講故事”,也是期貨一個致命的缺陷。先拋開期貨的基本屬性(發現價格、套期保值),期貨經紀業務帶有相當大的投機成分,投機也就是通過承擔風險,來獲取相對高的利潤。而促使投機發生的重要隱含因素之一,就是圍繞著期貨,一定要有大量的信息充斥其中,來刺激投資者冒險的慾望。

但期貨發展到至今,經歷了幾次大的整頓後,元氣大傷。加上本身的高風險屬性,監管層之前對其的限制往往要嚴於股票。導致其發展規模遠不如股票市場。主要原因:

對應的商品期貨種類過少,涵蓋的行業有限。相對於股市的行業全覆蓋,期貨市場涵蓋範圍特別有限,關聯性強的行業只有4個(如圖1紅圈所示)。而且交易的品種以初級農產品和工業原材料為主,價格一般只受供需關係的影響,可以挖掘的熱點少的可憐,每個品種又單成體系,無法向股票那樣不同類型的個股,可以依靠類似的平臺(如財務報表)融會貫通。這意味著,期貨市場,特別是商品期貨市場,在經紀業務方面可藉助用於展業的資源非常少。

截止至2019年10月份,內地共有149家期貨公司,雖然數量高於券商,但存在著缺陷:獨立經營的期貨公司開展經紀業務時,沒有優勢可言。149家期貨公司中,有80家的實控人是券商或者國資背景的投資機構。剩餘的69家期貨公司,大多數為小微企業,自有資金不足,也無法像有券商背景那樣的期貨公司,可以藉助券商自有的股票客戶資源進行展業。這樣時間一長,往往會形成兩類“兩極分化”格局:

A.擁有券商背景的期貨公司,在內部分配資源時,一般考慮到期貨業務並非主營業務,得到的資源(資金+客戶)也就相對於主營業務顯得不足。時間一長,容易形成集團內部的兩極分化。

B.非券商背景和券商背景期貨公司之間的兩極分化,這種分化是最顯而易見的,仍舊集中在經紀業務方面(非券商背景的期貨公司沒有穩定的客戶源作保證)。

因此,在缺乏信息源(講故事的素材)背景以及雙重兩級分化的基礎上,券商背景的期貨公司視其經紀業務如同雞肋;非券商背景的期貨公司,在具體業務細分時,往往也把主要精力放在非經濟業務上。導致整個期貨行業,特別是商品期貨的經紀業務,出現加劇萎縮的情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