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論交流】蔣作燦:旅遊詩詞創作漫談

【詩論擷芳】旅遊詩詞創作漫談

蔣作燦 棠韻小築 2017-04-28


旅遊詩詞創作漫談

◎蔣作燦


古往今來,凡有所成就的詩人,都是飽覽高山大川,追訪名勝古蹟,寫下了大量登臨懷古、徜徉恣肆的山水詩詞。從東晉謝靈運為代表的山水詩、陶淵明為代表的田園詩,到唐代王維與孟浩然為代表的山水田園詩,在我國的傳統詩詞領域內佔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們可以看作是古代的旅遊詩。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空前發展,使得旅遊業也跟著迅猛發展,旅遊學、旅遊美學和旅遊社會學等學科迅速形成而反過來刺激旅遊業的更加發展。於是,琳琅滿目、五光十色的旅遊詩詞就越來越多。面對當下蓬勃發展的旅遊詩詞,對它的創作進行研究,進行探討,是歷史賦與我們的責任與義務。

我們從下面三個方面對旅遊詩詞的創作進行探討和研究。

一、旅遊詩詞的“當代”特色。

二、旅遊詩詞創作的特點。

三、旅遊詩詞的創作形式。


【詩論交流】蔣作燦:旅遊詩詞創作漫談

一、旅遊詩詞的“當代”特色


旅遊熱,是改革開放的產物,或舉家前往,或邀朋前往,都是抱著歡悅愉快的心境去瀏覽祖國的山川河嶽、人文歷史,心情自然是健朗歡快的。所以,在詩作中不可能有杜甫那種“萬里悲秋長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的愁思,更不會有因為戰爭而產生的“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樣的憤懣,有的卻是李白夜下徵虜亭時的那種“山花如繡頰,江火似流螢”的愉悅歡快。

旅遊詩詞不但傳承了山水田園詩詞的特點,而且繼承了“旅遊”本身所具有的特色——以清新愉悅、健朗歡快為基調,具有休閒性。

休閒是旅遊審美活動溶解美的體現。它與休息是不同的,休閒通過各種“玩”的方式,不但求得生理上的調節與放鬆,而且還要求得心理上的調節與放鬆。

旅遊,使詩人徜徉於山水之間,問情於花前月下,在詩人的的筆下,用於寫“景”的言辭多於寫“情”的。這是因為大家的心情都是一樣的清新愉悅、健朗歡快。這種現象的產生,是我們國家繁榮富強,社會祥和穩定的象徵。


【詩論交流】蔣作燦:旅遊詩詞創作漫談

二、當代旅遊詩詞的創作特點


(一)旅遊詩詞的創作依然服從傳統的“起承轉合”。

馬凱(國務院副總理)於2011年1月在《光明日報》上撰文《談談格律詩的“求正容變”》中說:“格律詩,從句數看,多則八句,少則四句。即使少到四句,也符合一般作文“起承轉合”的規律,為完整表意留下必要空間。”

“起承轉合”是指:起:開頭;承:承接上文加以敘述;轉:轉折;合:結束。“起承轉合”的提出,始見於元代範德機《詩格》一書中:“作詩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春容,轉要變化,合要淵永。”。“起承轉合”理論自從元代明確提出之後到現在,人們不但寫詩遵守著它,還將這一規律擴展到文學的其它領域,甚至擴展到了音樂領域與高中的課堂教學。

例如:清福陵

清福陵前臨渾河,後倚天柱山,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陵墓……

步入王陵殿幾重?紅牆黃瓦凜寒風。

(起,交待時間地點與事由——奠定基調)

渾河凝水千層雪,天柱擎峰萬韌松。

(承,繼續寫清福陵的形勢——承接上聯)

荒冢長吟鑄弘遠,纛麾久憶建豐功。

(轉,轉入抒情——轉寫努爾哈赤的功績)

人生但有七般恨①,敢把江山一攬中。

(合,昇華出一個快意恩仇的英雄形象)

【注】①努爾哈赤反明時發的七大恨檄文。

要注意的是,“起承轉合”是歷代詩人創作的共同體驗和經驗總結,既要融會貫通,又要靈活運用,律詩、絕句與詞,雖然都有起承轉和,但律詩的四聯或絕句的四句未必都是按照起承轉和的順序,決不可以在你的詩詞創作中生搬硬套“起承轉和”,要根據你的作品的立意與背景,任意組合,甚至任意取捨,以無招勝有招才是上乘。

例如:壺口瀑布

滔滔黃水出藍天,斷峽狂飛一束懸。(起)

萬馬奔馳奪壺口,千龍翻滾攪雲端。(承——遠景)

咆哮巖澤聽虎嘯,濺射珠花騰白煙。(承——近景)

蒼昊猶聞“風在吼”①,驚濤熱血共盤旋。(轉,合)

【注】①“風在吼”:《黃河大合唱》的歌詞。

【詩論交流】蔣作燦:旅遊詩詞創作漫談

(二)賦、比、興依然是詩詞創作的主要手法。

毛澤東給陳毅的信中說道:“詩要用形象思維,不能如散文那樣直說,所以比、興兩法是不能不用的。賦也可以用,……”

賦、比、興是古人對《詩經》修辭手法的一個總結,是詩歌的藝術表現手法。朱熹《詩集傳》對賦比興的解釋最為權威:賦者,敷也,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

例如:白龍過江——長江妙峽一景

仙女投梭劃綠叢,激流飛瀉亦從容。

吞雲震憾天門雨,吐霧咆哮壑谷風。

玉濺璇珠千韌直,煙騰紫氣一江紅。

龍騰龍躍清波里,何處有痕尋影蹤?

此詩的首句“仙女玉梭劃綠叢”就是運用了比興的手法。

【詩論交流】蔣作燦:旅遊詩詞創作漫談

(三)景與情的關係

明代謝楱說:“景乃詩之媒,情乃詩之胚,合而為詩。”情與景為旅遊詩詞的兩大要素。情為“詩之胚”,為主,景為“詩之媒”、為賓,寫景即為了狀情,所以王國維老先生有“一切景語皆情語”之說。

在旅遊的過程中,多姿多彩的景色——“詩之媒”,紛呈在詩人的眼前,使詩人從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中感受到美,欣賞到美,詩人運用自己豐富厚重的情感——“詩之胚”,再與這些“詩之媒”結合,使“胚”在“媒”中發芽開花,從而幻化出若干意境形式:或慷慨悲壯、或雄渾蒼勁、或恬淡自然、或孤獨冷寂……,流光溢彩、雋美悠長的旅遊詩詞便躍然而出。

在傳統詩詞當中,景與情的關係大致有寓情於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三種形式。現代旅遊詩詞當然是它們的繼承與發展,值得注意的是,在對“情”與“景”的處理上,誠如前面所說的,用於寫“景”的筆墨多於寫“情”的,濃墨重彩的是“景”,而不是“情”。


(1)寓情於景:通過對景物的描寫來表現作者的感情,在景物的描寫中寄託情感。

例如:張志和·漁歌子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漁翁頭戴箬笠,身披蓑衣,垂釣於斜風細雨之中,悠閒自在地欣賞著眼前的青山白鷺,桃花流水。這儼然是一幅生機盎然的自然風光畫圖!全詞並無抒情的語句,卻抒發了詞人對大自然的嚮往與熱愛,其曠達超脫、閒適瀟灑的隱士情懷也躍然紙上。

(2)借景抒情:指作者帶著強烈的主觀感情去描寫客觀景物,把自身所要抒發的感情、表達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中,通過描寫景物予以抒發。

例如:杜甫·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長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這首詩前四句寫景,後四句抒情,前景後情,融為一體,全詩氣象雄渾,感慨深沉;用意曲折,而一氣流轉,詩人面對遼闊的江天,耳聽清猿哀鳴,眼見飛鳥棲止不定,長江滾滾,落木蕭蕭,如何能不引發詩人的身世之感。詩人把新愁舊怨,濃縮在後四句詩裡,參差錯落,一語百情。由後四句回看前四句,可知全詩情景融洽,不著痕跡。情是景中之情,景是情中應有之景。

(3)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是一種間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它將感情融會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場景中,借對這些自然景物或場景的描摹刻畫來抒發感情。

例如: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

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

詩中前兩句運用比喻的修辭方法寫景,第一句寫烽火臺前大漠如雪,第二句寫受降城外月色如霜,營造了一個荒涼、嚴寒、淒冷的環境,將邊地生活的孤苦展現了出來,為第三、四句表現徵人思鄉巧妙地設定了情境。整首詩情景交融,深刻地表現了主題。


【詩論交流】蔣作燦:旅遊詩詞創作漫談

三、旅遊詩詞的主要創作形式

(一)照相機式。

所謂照相機式是對“景”進行具體的描寫,如同照相機一樣把“景”拍攝下來,遠景——近景或近景——遠景,一般在尾聯寫“情”或者不寫“情”,把“情”寓於“景”中。

這種白描的創作方法最是普遍。

形成這種創作形式主要是旅遊詩詞的健朗歡快的基調所決定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現在的旅遊景點,特別是人文景觀,大都有人抒情在前,再來寫“情”,有一種“崔顥題詩在上頭”之感,寫的“情”若沒有獨特之處,很容易使人感覺是東施效顰。所以在旅遊詩詞的創作中這種形式佔了很大的比重。


例如:遊武隆龍水峽地縫

神仙怒劍劈山巔,峽谷千尋峰對懸。

逶迤深幽蒼翠裡,恢宏絕壁白雲邊。

橫空飛瀑千珠潤,險峻爭奇一線天。

低首彎腰過棧道,清泉一路唱涓涓。

全詩都是寫景,先遠景後近景,基調清新愉悅,濃墨重彩描寫了武隆龍水峽地縫雄險幽奇。有如照相機拍攝一般,寫“情”之處基本沒有。

【詩論交流】蔣作燦:旅遊詩詞創作漫談

(二)望遠鏡式。

從“景”中的某一點向縱深發展,挖掘其內涵進行描寫,如同用望遠鏡觀察其中的一點來進行描寫。寫“情”較前者要多。

例如:泰山南天門遇霧海雲潮

煙霏翻滾卷天門,蔽日蒼茫岱嶽沉。

幽徑依稀龍虎氣,懸崖隱約帝王痕。

“獨尊”磐石圓心夢,一嶺皇觀撲面雲。

坐待紅霞破霾霧,也承先哲瞰無垠。

這首詩是作者緊緊抓住泰山的霧海雲潮這個“點”來寫的,通過這個“點”,溶入作者的情感。中間兩聯情景交融,如同用望遠鏡只觀察泰山的霧海雲潮這一點而寫,挖掘的是“霧海雲潮”的外延而不是它的內涵。


【詩論交流】蔣作燦:旅遊詩詞創作漫談

(三)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

這個“境”是“境界”之“境”。

境界是一個很古老的詞,原來一直是邊界、疆界的意思。王國維把“境界”一詞引入詩詞界,賦予它新的內涵,特指詩詞中所表達的意境。現在的“境界”一詞即是事物所達到的程度或呈現出的情況,也就是指人的思想覺悟和精神修養。一個人的思想境界如何,實際上指的是一個人的思想覺悟和精神修養的水平如何。

“言氣質,言神韻,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氣質、神韻,末也。有境界而二者隨之矣。”


有我之境:

“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即詩人在描寫自然景物時,偏重於主觀情思的直接流露。在所創造的詩境中,作者移情入景,景物非完全客觀的景物所呈現,而是帶有作者的濃厚色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也比較具體明確和強烈

歐陽修《蝶戀花》中:“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


例如:菩薩蠻·小雨遊大足寶林寺

參天古樹籠煙霧,飛簷樓閣通幽處。雨打野花紅,鳥鳴聞遠峰。 瀟瀟阡陌路,談笑任閒步。把酒酹清風,瑤菸捲梵鍾。


無我之境:

“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

作家在對客觀事物的描寫中,將自己的情感意趣隱藏起來,物和我似乎合而為一,使人看不出作家主觀的感情色彩。這就是所謂“以物觀物”。前一個“物”指的是作家,是審美靜觀中的主體,因為他的心境平靜如止水,故說是“物”,後一個“物”才是觀照的對象,審美靜觀的客體。


例如:金·元好問《穎亭留別》中:“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


象鼻山

傳說普賢菩薩乘坐的白象化作象鼻山而清澈灕江,成就了通透圓形的水月洞中冠絕天下的奇景:天上月、洞中月、水底月,三月爭輝……

普賢傳說古悠悠,靈動煙波澈韻流。

鼻飲灕江千頃浪,背擎劍塔萬年秋。

一圓懸水甲天下,三月爭輝揚域州。

唱晚竹排風影過,宛如劉姐展歌喉。


對旅遊詩詞的研究與探討,還有許多課題等待著我們去研究,去探討。歷史需要我們這樣做,因為我們必須使中華民族的傳統詩詞得以傳承和弘揚,必須實現“文化大發展與大繁榮”的戰略目標——這是我們每一個詩詞愛好者義不容辭的責任與義務。


【詩論交流】蔣作燦:旅遊詩詞創作漫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