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敖:小川东道上的一个文化重镇

中敖:小川东道上的一个文化重镇


大足区民间火龙协会顾问 杨魁荣


一、概述

在大足作为州昌州州府有400年发展史的黄金时期就有两条连接成渝两地的川东道。一条东大路,有500公里,叫“大川东道”,而鱼贯我们大足境内的即是“小川东道”。

小川东道是成都到重庆最近的一条通道。它是从成都经简阳,又从简阳分道途经乐至、安岳、大足、铜梁、璧山到重庆,全长400多公里。


小川东道在大足是由四川省安岳县石羊镇孔雀铺入境高坪再经中敖、龙岗、棠香、智凤(米粮方向),再到金山、回龙、国梁,从雍溪出境过铜梁,最后从璧山抵达重庆。

小川东道上的无数古道驿站是成渝两地用于传递文书,运输物资,官员、客商往来的驻地;这条古道也是历史上昌州(即大足)地区对外经济往来,文化交流的通道。据悉,大足境内的高坪乡青邮铺及中敖场永安铺就是川西进入川东的两个特别重要的古驿站。

旧时的中敖场虽然仅有一条石板街道,但足有2、3华里长。然而这条石板街道却是上达成都下至重庆的必经之地,曾被誉为小川东道上的一个“重镇”。


从中敖场的老场口外的永安铺西行,沿着一条崎岖曲折的石板山路登望乡台,过三道拐,就到了三尊佛、高峰寺,下了宽大的三百石梯后,再过九墩桥,穿过瓦店子,顺冠顶坡而下,就是昌州府(大足)的边陲之地——青邮铺(即青龙场)了。青邮铺便是进入小川东道的首站,与川西之尾的安岳县双龙(孔雀)铺毗邻接壤。

当时,有一首高峰山乡民的歌谣,就足以反映出时代的气息:

人来人往川东道,客商坐骑乐逍遥。

挑夫累得汗水淌,滑竿轿子叽嘎叫。

骡马负重埋头走,山夫肩背弯着腰。

过了冠顶瓦店子,再过九眼九磴桥。

登上石基三百梯,又朝岩碑三圣庙。

高峰寺里拜菩萨,三尊佛前把香烧。

望乡台下三道拐,中敖歇脚永安到。


中敖:小川东道上的一个文化重镇

二、古镇中敖

古镇中敖是小川东道的第二站。中敖的永安铺就是一个古驿站。

中敖至青邮铺约有30华里,是当时的商贾云集和商贸的集散之地。其市井繁荣,人流量大。场镇上开设的帮派寺庙“禹王宫”“南华宫”等多达6个,还有当铺、钱庄、赌场、烟馆、客栈、布店等。

中敖的莫家大染坊,申家水烟铺也是当时响当当的商行名铺。中敖的市场门类很多,除了形形色色的门面店铺外,还有猪市坝、鸡市坝、牛市口、粮食市场、竹木市场、杂货市场和商贸市场,就连茶馆酒店都是商家出没和交易的场所。

中敖的小手业非常发达,其土特产远销云贵川,甚至全国各地。特别是竹筘(织布用)、木梳、竹篦、算盘、雨伞、水烟杆、木奈盒与棉纱土布等土特产品,吸引着外来的客商纷纷慕名而来,批量采购。他们有的是肩挑背磨,有的是雇佣挑夫,有的是赶着骡队或马帮,且多有住店等候货源的客商,因此中敖的夜市也很热闹。

中敖的火龙文化特别民俗,也特别浓厚。并且帮派之争也很突出。

中敖旧时以双贵桥(今回龙桥)为界分老场和新场。在民国时期,老场的富商唐颂之、蒋南真结成的“仁字帮”与新场大地主朱丰田结成的“礼字帮”各自成立了一个“龙灯会”。

每年元宵之夜,老场“仁字帮”的火龙开进新场,让新场“礼字帮”组织乡亲们用铁水、自制的烟花“烧龙”;新场“礼字帮”的火龙开进老场,让老场“仁字帮”组织其帮民用铁水、烟花“烧龙”,看谁的龙经得起火的洗礼,不会烧成光架架,谁的龙就为“公龙”,反之就是“母龙”。为此,往往为公母之争发生“火罐”、打斗。因此,双方烧龙时,就逐渐形成了不仅烟花喷龙、更有烟花喷射赤膊上阵之舞龙人的习俗。之后,“烧龙”同时“烧人”,就成了中敖火龙的一大特色,且一直延续至今。只是这种“烧龙烧人”的特色场面与旧时的“烧龙烧人”有着本质的不同。旧时为帮派恶斗,有伤痛;而今烧龙是严禁“火罐”,纯属高尚娱乐,开心一刻;全民参与,富有特色。

因为闹元宵而兴起的“万人空巷火烧龙,全民同乐在其中”的民俗文化活动,已成了川东渝西众多地区的地方民间民俗传统文化。

为了避免纷争,发生伤亡,后来在官府的干预下,每年元宵节的火烧龙活动就由各帮派在各自的地盘上自娱自乐了。尽管如此,避免了两个帮派直接的冲突,但两派仍然都想压倒对方。于是老场的“仁字帮”就在“双贵桥”(今回龙桥)西侧修了一座“回龙阁”,以示回龙,将龙的灵气完全请回自己的地盘,寓意“仁字帮”兴旺发达,吉祥如意。叫新场的“礼字帮”的龙没有回天之力,失去神灵之气;新场的“礼字帮”见状,愤愤不平,更不服气。于是,就在双贵桥的东侧修了一座“王爷亭”,以镇江王爷之势镇住对方,有降魔驱邪之意,暗喻镇住异邦异己,让其永世不得翻身,唯我兴旺发达。

直到解放,人民政府解散了帮派,中敖的这种帮派之争才得以平息。为了迎接解放,欢庆新中国和重大的节庆、喜庆日,中敖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每年的元宵节都延续了传统,开展了扭秧歌、烧火龙的文化活动。


中敖:小川东道上的一个文化重镇

三、中敖火龙和宝顶香会

中敖火龙源于为纪念中敖籍的南宋民族英雄赵昴发而兴起的一种地方民间民俗文化。

中敖火龙是一种忠孝和祈福求安相兼顾的民俗文化。从中敖火龙出行时在庙宇、祠堂、帮会的“开光点相”盛典中的祭坛用语内容上看,中敖火龙是值得传承的“非遗”先进文化。

给中敖火龙开光点相时,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主持盛典者点烛燃香,烧钱化纸,之后用一枝燃香,作揖请神,点相祷告:一点龙头,压倒邪念,气宇轩昂;二点龙眼,灵光四射,龙凤呈祥;三点龙喉,吼声如雷,威震四方;四点龙身,豪光万丈,光照沧桑;五点龙甲,金光灿烂,神龙坦荡;六点龙尾,雄风万里,振兴家乡。并求诸神保佑:为官者,清正严明,步步高升;经商者,心无邪念,财源滚滚;读书者,勤学苦练,锦绣前程;行艺者,技精艺绝,千家请,万家迎;从军者,赤胆忠心,报国为民;务农者,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川东渝西的大足中敖火龙与世界文化遗产“宝顶香会”、“大足石刻”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95’大足石刻艺术节”中的一台大型龙舞节目——“九龙浴太子”,就是中敖火龙的杰作。

大足石刻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誉满天下,因之衍生出来的“宝顶香会”也非同凡响,引誉古今,别具一格。

中敖火龙是大足的一种民间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

中敖火龙其实也是一种“忠孝”文化的传承。而在1179年至1254年间,高僧赵智凤集中刻造大足宝顶石窟,“刻石追孝”,无疑对中敖火龙有着相当的影响;以后的明代胡子昭“两间正气归泉壤,一点丹心在帝乡”的“忠孝”精神对中敖火龙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在“上朝峨嵋,下朝宝顶”的二月香会中,中敖火龙都要在宝顶香会中游庙朝拜,名曰:“中敖火龙朝宝顶”,时有“宝顶的佛,中敖的龙”之说,并成为历史传统,一直延续至今。


中敖:小川东道上的一个文化重镇


四、中敖火龙已成市级“非遗”

为了传承中敖火龙文化,2008年成立了火龙协会。无私奉献的中敖人十分热爱家乡的火龙文化,积极传承,不计报酬地展示、展演中敖火龙,博得了社会广泛的好评和赞赏;火龙协会的一群热心人,将中敖火龙引进了校园,成功地打造了中敖小学和中敖中学火龙文化传承教育基地,还让中敖火龙走进了大足中学、大足职教中心。

2001年,中敖火龙申报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次性成功,龙运光(已辞世)、蒋祖寿二位先生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敖火龙的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享受国家津贴。2018年,中敖火龙两次进京,参加大足区竞演团队在央视开展的“魅力中国城”的竞演活动,让中敖火龙再次走进了全球的视野。

川东道上的中敖镇是一个富有底蕴的文化重镇,中敖火龙是这个重镇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大足电视台为“国庆70周年”献礼的系列纪录片《重走川东道》的首站就是高坪镇和中敖镇,并着力推出了中敖火龙。

大家都知道地处川东渝西的大足有一条中敖火龙,但中敖火龙却还有很多鲜为人知的民间故事。比如何为中敖火龙的来历?它又有怎样的内涵呢?

中敖火龙就是为了纪念中敖籍的宋代民族英雄赵昴发而兴起的一种文化活动,彰显了赵昴发在烈火中永生的英雄形象。

赵昴发,字汉卿,宋代大足永安里(今中敖)人。其在宋理宗淳祐十年(1250年)以太学士资格入任。历任遂宁府司户、潼川府签判、宜城宰;咸淳七年(1271年)任彭泽县令。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年)升任池州(今安徽贵池县)通判。当年9月,元兵10万,战船800渡江围城,知州王启宗闻风而逃。赵昴发以通判代行州事,缮壁聚粮,固守御敌。德祐元年(1275年)正月,池州周边的城池先后降元。同僚劝降,均被赵昴发严词拒绝。同年2月元军压境,强攻破城,火光冲天。赵昴发深知城不可保,劝其妻雍氏曰:“城将破矣,我为守臣,不可去,汝应出走。”其妻也视死如归。赵昴发大义凛然,挥毫狂书:“君不可叛,城不可降,夫妻同死,节义成双!”书毕,夫妻盛装,同缢于“从容堂”。赵昴发的“从容堂”含有“慷慨杀身易,从容就义难”之意,但他夫妻双双慷慨就义了。足见赵昴发的民族气节非同一般。元军统帅入城见状,大骂池州叛将张林,传令将其赐死。之后,宋廷旌表赵昴发忠节,赐封华文阁待制,并赐谥号“文节”。池州百姓备置衣衾棺木,将其夫妻俩合葬于齐山之上,年节祭奠不绝。今在中敖的永兴寺(关圣殿),存有昴发及雍氏后人之碑文。

家乡永安里的百姓为其在关圣殿下的一棵黄葛树下建有衣冠冢。只是几经变迁,其衣冠冢现已荡然无存。

家乡百姓为了缅怀、悼念这位本土的民族英雄赵昴发,组织了龙灯会。并根据赵昴发殉国的时间是正月至二月,决定于每年元宵开展火烧龙活动,以鞭炮声象征敌军攻城的炮火声,以烟花、铁水象征战场上一片火海,以赤膊上阵的舞龙彪汉象征赵昴发率领的宋兵敢闯火海,英勇奋战,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中敖火龙的“之”字造型全国罕见,别具一格,有着非常丰富的想象和内涵,足见当时的智者在民间。为何中敖火龙的龙头、龙尾呈“之”字形,而又显得非常威武雄伟,高大壮观呢?就是为了彰显赵昴发的民族精神和高大的英雄形象!

由于“湖广填四川”,中敖火龙的“忠孝文化”又增添了“祈福求安“的文化元素。而中敖火龙的这一形象依旧,一直延续、传承至今,深受社会各界亲睐。

现在的中敖火龙文化仍有祭奠英烈及“开光点相“的“忠孝”文化元素,更有“万人空巷火烧龙,全民同乐在其中”的娱乐及“祈福求安“的文化要素。

中敖,是小川东道上的一个富有特色的小手工业古镇;中敖火龙,是小川东道上的一个十分耀眼的亮点,更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重走川东道,追溯历史,讲述故事,继承和发扬前人勤劳勇敢、艰苦朴素和大无畏的创业精神,爱党爱国爱家乡,鼓足精气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民谋幸福,为国谋复兴!

中敖:小川东道上的一个文化重镇

中敖:小川东道上的一个文化重镇

《龙岗逸韵》编委会

主 管:大足区诗词学会

主 办:大足区诗词学会龙岗分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