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關係,你認為是兩廂情願,他卻認為是救死扶傷

一場關係,你認為是兩廂情願,他卻認為是救死扶傷

不知道為什麼,最近常常想起前年那個下午和初九在北京小衚衕酒吧的談話。

北京的初春尚帶寒意,下午慵懶的陽光把我把我烤出了油,我熱得有點煩躁,把外衣脫了,北京有名的大風又裹挾著涼意,從我被陽光曬得舒張的毛孔里長驅直入,涼到骨子裡,我又不得不重新穿上。

我就這樣一會兒脫外套,一會兒穿外套,始終找不到一個舒適的打開方式。

在這一過程中,我們一瓶接一批地喝酒,一根接一根地抽菸,談了很多,以至於我現在除了煙、酒和太陽,我幾乎什麼都不記得了。

為什麼說“幾乎”呢?因為有一句話,我印象深刻。

我記得初九當時喃喃地說了這麼一句話:“淵子,我們都對富有犧牲精神的人心懷恐懼。”

我虎軀一震。

彷彿心裡的某個黑暗的房間被她一下摁了開關照亮了,是的,這就是我一直有卻沒有找到準確的話去形容的感覺。

我記得當時她說出這句話的時候,和上一句涉及的話題毫無關聯,中間經過了短暫的沉默和醞釀。之後她神轉折地說出了這句話。

那種轉折類似於,上一句說“我覺得《挪威的森林》和《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有相似之處,這其中都有某種讓人無法忍受的虛無”,沉默了幾秒,下一句說“他媽的房東通知我下個月漲房租了”。

好在我們都比較習慣了這種意識流的聊天方式,意識流動到哪,就聊到哪,並不太重視其中的邏輯關係。

也許我們都感受到了共鳴,接下來,我們花了比較多的時間來討論這個話題。

首先,我們得先明確,什麼叫富有犧牲精神的人。

這類人大致是這樣,在你與他的互動關係中,他總是聲稱時時處處為你考慮,在他的語言中,最多的詞彙就是“為了你”,在他的思維裡,他總是救世主或至少是雷鋒同志般地存在,不是正“為了你”犧牲他自己,就是正走在“為了你”犧牲他自己的路上。

在親子關係中,這類人常以父母的身份出現。這類父母,從孩子小時,就把“為了你”掛在嘴邊,對“教育從娃娃抓起”的道理倒是很有領悟。

這類父母,會“為了你”,所以一直呆在一個自己不喜歡的單位不敢跳槽。

“為了你”,吃了很多苦,才“一把屎一把尿”含辛茹苦把你養大。

也會“為了你”,所以忍氣吞聲在現在不幸福的家庭裡過了很多年。

甚至“為了你”,犧牲了自己畢生的幸福(能大言不慚地說出這種話的父母,我在此跪服)。

當把子女教育得心懷愧疚,揹負了巨大的人情債,他們就心滿意足,彷彿這輩子所有的“付出”都得到了肯定,如果子女反駁,他們就氣得發抖,大罵子女不孝,不懂感恩。

謝天謝地他們生活在中國,埋藏在中國集體潛意識的孝文化加持了他們話語的威力,使得很多孩子不得不背上沉重的精神壓力和思想負擔,很難享受生活的愉悅。在孩子看來,生活不是一場探索的遊戲,而是一場沉重的高利貸還債之旅。

在親密關係中,這類人又以愛情的殉道者身份出現。

他們“為了你”,辭職。或者“為了你”,不辭職。

他們“為了你”,從事自己不喜歡的工作,“為了你”,吃自己本不喜歡的食物。

他們“為了你”,辛苦地掙錢養這個家,彷彿你是家裡的一頭肥豬。

他們“為了你”,撫養著孩子,彷彿孩子是你的和他沒有半毛錢關係。

他們為了你,犧牲太多太多了。以至於有時候你驚悚地猜想她吃飯都是為了將來更好地為了對你的可持續奉獻,拉屎都是犧牲自己為了給你家肥田。

為什麼你會知道呢,因為他會反覆地告訴你,為什麼要反覆呢,因為他怕你忘記。

不知道為什麼,面對這樣一段關係的時候,我們都會感到十分壓抑,不管對方是父母還是戀人。

表面上看起來情意綿綿,可總感覺背後充滿了生意場上的算計。

表面上看起來感天動地,卻總感覺背後充滿了矯情的表演。

表面上看起來溫情脈脈,總感覺後背透出陣陣寒意。

我想,為什麼我們會感到壓抑呢,因為感受到對方的不真實。

明明你隱隱約約對方把它看成是場交易,卻被對方說得如此悲壯慘烈,迴腸蕩氣。

明明感覺對方不斷提醒你,就是讓你別忘記他的付出,讓你在相應的時候給他回報,卻被他那句“我說這些不是圖你的什麼回報”讓你突然陷入一種思維和感覺不在同一個頻道的時空錯亂感,讓你不知道是該相信自己的耳朵還是該相信自己的感覺。

對方一邊絮絮叨叨地講著自己的“付出”眼裡閃爍著貪婪的光,卻表現出一副自己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無私奉獻和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大無畏犧牲精神。

對方的虛偽讓我們感到不安。

於父母而言,孩子並不是把刀架在脖子上逼父母把自己生出來的,不管是出於無奈還是出於意外還是出於荷爾蒙衝昏了頭腦,父母選擇把孩子生出來,都是自己的選擇,理應為自己的選擇買單。

於戀人而言,談戀愛僅僅是兩人願意在一起而在一起,如果你不願意,你可以提出來,我們可以分手,各自尋找自己的幸福。完全不用把自己扮演成一個愛情中的犧牲者的角色,讓對方感到愧疚,揹負沉重的精神壓力,把自己擺在高高在上的神壇。

這種高高在上,本身就把雙方擺在了不平等的地位,彷彿自己是佈施者,而對方是低微的受施者,把自己抬高的同時,就把對方貶低了,否認了對方在感情中的付出。這種犧牲精神,不過是這類人自己玩的一個瘋狂自戀的遊戲,沒感動天沒感動地只是感動了他自己。這類人,在“犧牲”自己的同時,從來不會關心他的所謂犧牲你是否接受,他只關心自己的自戀是否滿足。

他為你做出了“犧牲”,就是要你感動,要你對他感恩戴德。如果你對他感激,那是你懂事,也是該有的懂事,如果你反駁,那就是你不懂事,是你不懂感恩。

至於是否是你的需要,他很少過問你或其實並不關心,那種犧牲感給他帶來的自我滿足才是他關心和想要的。所以我們常常聽到這種話:“我為你犧牲了那麼多,你卻不領情。”

問題是,他在犧牲之後他又覺得不甘,會通過不斷提醒你他的犧牲來向你索取,索取你的情感,索取你的感恩,索取你的回報。動不動就把你綁架在道德的十字架上,讓你愧疚讓你憤怒讓你無力。

這明明實質是交易,對方卻打著慈善的幌子。

這種交易和其他交易的區別在於,別的交易像交易,他的交易像勒索,讓你有種落入“仙人跳”的感覺,卻無法報警。

關係,在你看來是兩廂情願,在他心裡卻是對你的救死扶傷。

這就是這類人讓我們恐懼的原因。

有時候我在這種恐懼的背後不禁思考,為什麼我們會對有的人的奉獻念念不忘,一心想著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我想這其中必有區別。

那麼,什麼才是真正的犧牲和奉獻呢?

我想起《金剛經》中所說無相佈施。

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佈施。所謂不住色佈施,不住聲香味觸法佈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佈施,不住於相。

真正的犧牲和奉獻,是不具有人我相的,是沒有感覺自己犧牲奉獻的,是一種自然的流露,是一種發自內心期望對方好而不求回報的意願。

我們生活中能遇到很多這樣的時刻。

我們曾經遇到過陌生人的幫助,對方僅僅是在那一刻感受到了我們需要幫助,動了惻隱之心,伸手幫助我們,不留姓名,不求你能記住他,自然更不求你以後會回報他。

既是是那些有犧牲精神的人,在某些時刻,我們也能感受到他是真心為我們在付出而沒有考慮他自己的,那時候他是並不計較個人得失的,讓我們大為感動——直到他意識到自己在付出並宣揚這種付出的時候才發生了變質讓我們心裡不舒服。

我們自己也有很多時刻,動了惻隱之心。冬天看到翻撿垃圾的流浪狗,我們會心疼它而佈施給它食物,並不期望它有一天能有所回報。

如果我們動了期望它有一天能有所回報的心,不過是場交易罷了。

這就是我們對有犧牲精神的人心懷恐懼的原因,因為明明是場交易,他卻當成奉獻和犧牲,交易尚且可以期望有底的回報,比如借個高利貸哪怕再高的利息也有個事先約定,而他認為的奉獻和犧牲讓你隱隱感覺不安,彷彿借了你高利貸卻沒事先告知利息,而他口口聲聲說的不圖回報卻讓你產生某種恐懼,因為如果真的不圖回報,怎麼會反覆強調呢?只有一個解釋,他在圖更大的回報。

面對這樣的人,如果是場交易,那就麻煩你擺在明面上講。如果對方還在大談雷鋒精神而不自知,那保持距離為妙——哪怕是你爹媽。

-end-

作者:樹洞先生,國家三級心理諮詢師、國家三級婚姻家庭諮詢師、IPTA國際職業培訓師、內觀禪修行者、極簡主義者。擅長抑鬱、焦慮情緒及個人成長課題的心理諮詢,有心理諮詢需要的朋友可私信樹洞先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