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王府井大街的“王府”究竟是哪一位王爷的府邸

​位于首都北京的王府井大街,素有北京“金街”的美称。作为京城地标性的街道,可能有很多人会问了,究竟这条大街是因为哪一座王府的哪一口井得名呢?


北京王府井大街的“王府”究竟是哪一位王爷的府邸


王府井大街最早的繁盛可以上诉到元朝忽必烈时期。原本在辽、金时期还是小村庄,随着忽必烈定都北京,这里逐渐热闹了起来,并有了“丁字街”的称呼。

北京王府井大街的“王府”究竟是哪一位王爷的府邸

明朝十王府位置


等到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在元大都的基础上重新对宫城、皇城、都城等进行了规划改造。在原来“丁字街”的附近,营建了十王府,是一座拥有两三百间房屋的府邸。因此这条街在当时的人们称为“十王府街”或者干脆就称为“王府街”。

明亡后,原来的十王府随之荒废,满人进入北京之后,这一带成了王公贝勒的府邸。清末以来,王府街商业日益繁荣。到了1915年,北洋政府内部绘制《北京详图》时,就把这条街分成了三段:北街称为王府大街,中段为八面槽,南段由于有一眼甜水井故定名为“王府井大街”,并不是因为王府里有井。

光绪十一年《京师坊巷志稿》记载:北京内外城共有水井数1258个,大多水质咸苦,只有极少数甘甜,能饮用的不多,而十王府井则在甘冽可用之中。

有了“井”,那么十王府中的“十王”又是哪位王呢?

十王府中的“十王”,会让很多人误解为十座王府,或者认为排序第十之王。这是因为不了解“十王”这个历史典故。

北京王府井大街的“王府”究竟是哪一位王爷的府邸

唐长安城平面图


明成祖在营建北京城时,有意仿照唐朝都城长安城的规制,在帝都营建格局、规制等方面都极为考究。按照《旧唐书》记载,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以宫中皇子逐渐长大,便在长安安国寺东面建造一座大宅,以此解决诸位皇子的住宿问题,这座大宅就称为“十王宅”,后更名为“十六王宅”(上图右上角红圈即是)。

“十王”系为举全数,并非确实的实数。唐玄宗时最初入住王邸的有十一位皇子,之后又有六位皇子入住。府邸里有各自独立的院落,以满足皇子们的日常起居。

另一方面,早在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此时已有十子,除了太子朱标,其余九子全部封王,此外还封自己的侄孙朱守谦为靖江王,一次性就分封了十位王。因此,“十王”在这时候也成为了明朝宗藩制度的代名词。

《明会典》卷五十六载有“王国礼”:皇子之国,皇后子,其仪制用上十王礼;妃所生子用中十王礼,嫔所生子用下十王礼。

由于这些原因,朱棣在北京紫禁城的东面所建造的“十王府”的形制、用途及其名字所蕴含之深意便迎刃而解。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营建“十王府”可以极大节省开支。明朝实行藩国制度,所有受封的成年皇子都需要在外省划定封土,择吉日前往封地处的王府居住,因此京师则不必专门营建王府给还未出封的皇子起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