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擦亮小康社會生態底色

優美的生態環境,是群眾的期盼,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應有之義。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要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十八大以來,總書記提出了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指引著綠色發展的實踐不斷向前邁進。

時間飛逝,唯有綠色不變。四年來,全市上下牢記總書記囑託,深入貫徹生態文明思想和總書記視察安徽重要講話精神,堅持把生態文明擺在事關全局的重要位置來抓,堅持保護優先,強化問題導向,突出改革創新,注重依法監管,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加快解決,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得到提升。

當好生態衛士,怎麼幹?

3月30日,把最後一批櫻花樹苗放進土裡,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禹會分局副局長周德龍鬆了一口氣,今年千畝石質山春季造林任務圓滿畫上句號。

這個春天,再來大洪山,山體復綠,花開遍野。很難想象,五年前這裡曾是一片遍體鱗傷的礦山,破壞性開採屢禁不止,生態資源遭受嚴重破壞。

綠色重回就是春天。大洪山改變源於2015年開始的大洪山生態環境保衛戰。幾年來,我市踐行生態文明思想的實際行動,紮實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做好治山治水治汙大文章,不欠新賬、多還舊賬,給百姓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

席家溝是淮河右岸一級支流,自南向北縱穿城市西部,在宋家灘以下入淮河,分為上、中、下三段,其中東海大道以上段為迎河,東海大道至塗山路段為張公湖,塗山路至入淮口段為席家溝。由於流域面積小,水體自淨能力低,席家溝水質水量均不能滿足生態環境需要,迫切需要補水,增加水體循環,改善水體水質。

圍繞席家溝水環境整治,一場綜合治水的突圍行動開始了。市水利部門通過開展天公河等河湖水系連通工程及水生態修復工程建設,通過截汙控源、開挖疏浚河道、水生態修復、水源補給、景觀綠化等工程技術手段,跨越丘陵,提天河水補給,有效改善迎河乃至張公湖、席家溝水生態環境。

當設想變成現實,沿著席家溝堤壩一路向南,家住迎河邊的高先生驚喜地發現,水清、岸綠成為現實,黑臭水體變成可調可控的一渠清水,生態欠賬補了回來。“目前,‘一河三湖’連通工程建設和北淝河上段窪地治理等重點水利工程加快推進,龍子湖截汙、淨水清淤、綠化等綜合治理工程已全面啟動。”市水利局局長施永堅表示。

藍天、碧水、淨土,是全面小康的硬指標。回顧2019年汙染防治工作,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我市全面推進汙染防治,推進生態保護屏障建設,堅持“整改、問責、處罰”同步,建立“發現、鎖定、交辦、查處”大氣網格化監管機制,鐵腕治理建築施工、城市揚塵、車輛尾氣、“散亂汙”企業等重點領域;擴大高汙染燃料禁燃區範圍,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皖北第一;實現汙水處理能力工業園區全覆蓋,7個國考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

推動高質量綠色發展,高在哪?

對傳統產業而言,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在生產力方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站在新時代的風口,來一場產業革命,蚌埠又該怎麼幹?

去年11月,首屆中國生物基材料產業發展大會開幕前夕,豐原集團聚乳酸產業化示範線試車投產成功,首批聚乳酸產品正式下線,標誌著國內首條從葡萄糖發酵開始的聚乳酸全產業鏈生產線正式實現產業化。

“聚乳酸原料來源十分豐富,玉米、木薯、高粱等都可以生產聚乳酸。”豐原集團董事長李榮傑向與會嘉賓介紹時擲地有聲,聚乳酸就是真正可降解生物基材料的典型代表,被認為是未來最有希望撼動石油基塑料和石油基化纖傳統地位的新材料。

綠色發展是一場發展的革命,也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四年來,全市深入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大力實施硅基、生物基新材料雙輪驅動戰略,全力打造有全國影響力的“創新之城•材料之都•製造高地”,產業發展優勢正在集聚。在生物基新材料方面,我市立足現有產業基礎,依託豐原集團等骨幹企業,按照上游原材料→關鍵單體→生物基新材料→終端製品的產業鏈條,推進生物基新材料產業鏈條向上下游兩端延伸,目前以聚乳酸、聚丁二酸丁二醇酯、呋喃聚酯、塑木複合材料為代表的“三聚一塑”產業發展鏈條基本形成。

“2020年是‘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奠定我市聚乳酸產業地位開局之年。”市發展改革委主任陶廣生表示,年內豐原集團將建成年產15萬噸乳酸、10萬噸聚乳酸、2萬噸聚乳酸聚酯、1萬噸聚乳酸纖維等項目。項目投產後,我市將成為產能規模國內最大、產業鏈條最為完整的聚乳酸生產基地。

推進綠色轉型升級樣板,我市深入推進“三重一創”工程建設,以合蕪蚌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為平臺,堅持“高新集”的產業發展方向,編制《合蕪蚌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蚌埠片區發展規劃》,硅基材料安徽省實驗室落戶蚌埠玻璃工業設計研究院,全市省級以上研發平臺達193家。引導企業智能化、綠色化發展,落實製造強市政策、市機器人政策等,新增省級智能工廠和數字化車間7個、國家綠色工廠(產品)5個,推廣使用工業機器人129臺。

走千走萬不如淮河兩岸。2018年10月《淮河生態經濟帶發展規劃》獲國務院批准,我市再迎“國字號”區域戰略發展平臺。為此,市委、市政府抓住機遇、乘勢而為,奮力蹚路,精準對接淮河生態經濟帶規劃,著力打造區域生態文明樣板,印發實施《淮河流域和國家區域中心城市建設規劃》《蚌埠市區域性中心城市綜合交通發展規劃》,通過實施6大行動計劃29項工程,著力打造輻射淮河流域和皖北地區的國家綜合交通1大樞紐,先進製造、科技創新、商貿物流、醫療康養和文旅服務等5大中心,在自主創新、生態文明、淮河文化傳承形成3大示範效益,謀劃提出100個重大交通項目,總投資2000億元,高質量發展再度揚帆起航。

推進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設,怎麼建?

跨越多個行政區劃,一直是河流生態治理的難題。位於五河縣的沱湖和天井湖都曾因上游汙染引發水汙染問題。

為有效破解這一難題,四年前,我市與宿州市簽署《關於跨界河流水汙染聯防聯控合作協議》,此後,我市又先後與亳州、淮南、滁州簽訂了聯防聯控協議,率先在全省建立水汙染跨行政區域聯防聯控體系。

“平衡上游和下游關係,需要善用機制之手,構建水汙染聯防聯控新格局。”市生態和環境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必須用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為守護綠水青山提供可靠保障。”

守護碧水,河長湖長全面發力。建立完善河湖檔案和“一河(湖)一策”,實施《蚌埠市河湖長制規定》,建設“河道衛士”“智慧河長”系統,全市共確定四級河湖長2806名,設立河湖長公示牌1354塊,各級河湖長累計巡河5.5萬餘人次。

聚焦“五綠”,以林長制改革為牽引,我市強化領導、科學謀劃、壓實責任、落實措施、注重實效,大力開展林業增綠增效和“四旁四邊四創”行動,積極推進“創綠創溼”工作,推深做實林長制改革,圓滿完成了各項林業任務,去年共完成成片植樹造林3.56萬畝,超額完成省下達任務,完成率全省排名第六。

嚴厲打擊各類環境違法問題。2019年,全市適用新《環保法》及配套辦法查處環境違法案件336件,其中行政處罰案件180件,累計處罰金額787.3867萬元;實施查封扣押148件;行政拘留2件;移送涉嫌環境汙染犯罪案件6件。

鞏固形成秸稈利用的蚌埠模式。圍繞“一主五輔”利用模式,積極打通秸稈利用產業鏈條,形成秸稈多渠道綜合利用格局。通過秸稈產業化利用獎補、新建項目財政獎補等方式,大力培育“五化”龍頭企業。目前,全市500噸以上利用企業68家,年利用秸稈能力170萬噸以上,秸稈產業化利用率達48%,秸稈綜合利用率90%以上。

推進生活垃圾分類有法可依,《蚌埠市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通過安徽省第十三屆人大常委會批准,將於2020年7月1日起施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