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客”李世春的“不惑”追求

在全路各大繁忙運輸幹線上應用的科研成果“可視化鐵路網車流徑路分析系統”,被譽為鐵路系統創造的神話,整體性能達到國際化先進水平、誰能想到,這項技術卻誕生在地處偏遠的蘭州鐵路局的一個年輕後生的手裡,至今仍在大江南北的鐵道線上創造著巨大財富。

這位當年的年輕後生如今已到不惑之年,他就是蘭州鐵路局信息技術所的高級工程師李世春。

2003年7月,23歲的李世春從北京信息科技大學畢業後來到了蘭州鐵路局電算中心工作。因為他的專業是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順理成章地被分配到了鐵路局徑路課題研究組。這裡“牛人”濟濟,特別是全路赫赫有名的吳毅、廖志林、盛華彤、常甫如等研究徑路的“頂尖高手”都集中在這兒,他們攻克一道道技術難題,經過12年嘔心瀝血地研究,成功研發出了《圖形化鐵路運輸徑路管理系統》,在全路推廣使用。

對鐵路運輸徑路進行研究,是挖掘鐵路路網運輸潛力的重要手段之一,以計算機對最短徑路算法的智能化判定為追求,從而實現運輸生產力的最大解放。

當時的《圖形化鐵路運輸徑路管理系統》,承載著全路車流徑路和計費徑路的運維工作,在運輸生產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個多年來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課題軟肋——這就是“路網集成平臺”,它是在商業軟件的基礎上二次開發的,設計和效率上有諸多瓶頸不能突破,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鐵路業務需求。特別是大面積推廣應用時,僅商業軟件版權費就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要想有更大的發展,必須得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集成平臺。

軟件開發是李世春的專業強項,課題組就把其中最關鍵的平臺自主化的開發重任壓到了他身上。李世春二話不說,毫不猶豫向這個難題發起了挑戰,他決心把這個平臺一點一點做起來。

為了攻克一道道難關,他每天都沉浸在一堆一堆的技術書籍裡,查資料,看帖子,經過一遍遍進行論證、模擬和測試,滿腦子都是程序、算法、功能實現……順利的時候,他恨不得一口氣幹完工作,經常忘記吃晚飯,有時候工作進度“卡殼”,好幾天沒有進展,甚至已經幹了幾周,才發現方向錯誤,需要推倒重來,這時候的他非常沮喪,在單位也不說話,那段時間,因為長時間操作鼠標,右手食指都已經僵硬麻木了,就換成中指操作,中指麻木了再換成食指。

圖片圖為正在工作中的李世春。(蘭州鐵路局供圖)

在李世春和同事們的連續攻關下,經過100多個迭代版本的試驗,在2004年8月8日,第一版自主研發的矢量圖形系統有了雛形,課題組給它起了一個親切的名字——“徑路CAD”,這是第一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專為鐵路網量身訂製的信息展示與交互平臺。

在以後的實際應用中,經過不斷磨合完善,“徑路CAD”逐步接管了老系統,作為全路車流徑路和計費徑路的維護平臺,正式承擔起了徑路數據的維護、測試和分發職責,為確保全路第五次大提速、全面提高鐵路運能做出了重大貢獻。僅大秦線一條鐵路線,“徑路CAD”投用當年便增加了貨運量6200萬噸。

技術研發無止境,創新永遠在路上。隨後,課題組以此為基礎,在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不斷完善系統。2006年6月,課題組按照原鐵道部運輸局的要求,啟動了可視化貨流車流分析模型的研究,並計劃運用於10月份的第六次全路大提速,完成時間只給了短短的4個月。時間緊,任務重,所有團隊成員都憋著一股勁,沒日沒夜忘我工作,通過總結多年徑路運維的經驗,以運輸徑路為基礎,利用OD數據為依託,著眼現實需求和未來發展,不斷討論、演練和修正。

通過課題組成員的共同努力,當年9月份就提前完成了第一階段的研發任務,10月至12月,可視化貨流車流分析系統在第六次提速調圖工作中大放異彩。原鐵道部運輸局藉助該系統新研發的功能,統籌運用各條運輸通道,對繁忙線路以及煤運通道實施了兩翼分流,對全路車流徑路進行了全面優化調整,使得貨運能力比2004年同期增長了14.6%,實現了最大限度釋放運輸能力的目標。後來,他們再接再厲,不斷優化核心算法,最終完成了《可視化鐵路網車流徑路分析系統》的研發工作,為全路貨運營銷部門分析路網、優化運力配置提供了有力的技術保障。

創新路上李世春越幹越起勁。2015年,他主持研發了《全路通用貨籤打印服務系統》,解決了零散貨物快運平臺中貨籤打印的技術瓶頸,為全路節省費用3000多萬元。2019年,李世春帶領團隊先後開展了國鐵集團《鐵路貨運車流徑路動態優化調整與管理關鍵技術研究》、《95306網貨運運營條件管理系統》,以及集團公司《營業線施工作業監控系統》和《施工電子登銷記系統》等十幾個項目的研發工作,其中有的研發項目已經在鐵路運輸、安全生產等領域得到了廣泛運用,正在發揮著挖潛提效的巨大作用。

從仰望“大師”到成為“大師”,是正值不惑之年李世春這輩子的“不惑”追求。

通訊員賈國慶 田向軍

(中國日報甘肅記者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