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鏡頭講述地球故事——對話中國地質攝影家趙洪山

自從1970年4月22日的“地球日”活動活動開展以來,已經度過了50個春秋,這個規模宏大的群眾性環境保護運動,作為人類現代環保運動的開端,直接催生了1972年聯合國第一次人類環境會議。同時,也催生了一代地球“攝影人”,中國地質攝影家趙洪山就是的其中的一員。

這位為保護地球奔波在祖國大江南北的地質攝影家,跟隨中國地質公園的建設步伐,走過了近二十個春夏秋冬,為中國的地質公園建立了一個令中國地質界矚目的地質圖片庫,他用鏡頭講述了一個個地球故事。

用鏡頭講述地球故事——對話中國地質攝影家趙洪山

地質攝影家趙洪山

在採訪趙洪山時,他二十年的攝影業績是記者關注的焦點。從2005年在中國(桂林)首屆國際攝影節舉辦《走進嵩山》個人攝影展開始,到目前為止,已在全國多地舉辦了數次地質攝影展覽,他所展出的每一張照片,都對了解地球運動史具有不可忽視的價值和意義。更為難得的是,趙洪山對於每張照片中的地形地貌,都能娓娓道來豐富的地質信息,閱讀圖說,讓受眾加深了對地球的瞭解,在欣賞照片的同時,接受了地質科普教育。

與此同時,文史出版社出版了他撰寫的理論專著《地質攝影》,奠定了中國地質攝影的理論基礎,開闢了中國攝影領域的新門類;中國攝影出版社出版了趙洪山攝影作品集《走進嵩山—世界地質公園》;地質出版社出版了《河南——奇山秀水》、《中嶽嵩山世界地質公園》、《江山如畫--走進中國世界地質公園》。特別是2018年,他連續出版了《中國的世界地質公園》和《美麗中國—趙洪山世界地質公園行攝遊記》。

在行攝遊記裡,趙洪山這樣描寫雲南的石林:“我們漫遊在石頭森林裡,猶如進入了一個童話的世界。這裡有著大片大片綠油油的草地,怪石分佈得很疏朗,掩映在爭奇鬥豔的似錦繁花中。有的藤蔓,把整塊大石全部鋪滿,不注意看,還以為是人工修剪的灌叢;還有的……”。在《美麗中國——趙洪山世界地質公園行攝遊記》一書中,他用細膩的筆法,對我國的35個世界地質公園進行了白話散文般的描述,講述了35個生動感人的地球故事,給記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2018年6月19日,自然資源部中國大地出版社(地質出版社)、河南大學出版社聯合在北京舉辦了《中國的世界地質公園》和《美麗中國——趙洪山世界地質公園行攝遊記》新書出版發佈暨座談會召開,原地質礦產部部長宋瑞祥為座談會發來賀信;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廷棟,中國旅遊地學泰斗陳安澤等20多位中國地質界的“大咖”們參加了座談會。記者也有幸參與了這次會議的採訪,並撰寫了《趙洪山:現代“徐霞客”的地質攝影之路》,在這篇文章裡,系統的梳理了這位地質攝影家的傳奇人生。

用鏡頭講述地球故事——對話中國地質攝影家趙洪山

敦煌雅丹——外星人

今年的4月22日,是第51個世界地球日,今年宣傳活動的主題是“珍愛地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在這個宣傳活動周到來之際,記者腦海中陡然閃現出趙洪山曾經拍攝的那些地質攝影照片,大自然的奇幻變化和地質形態,在他的照相機的窺視下,總是那麼美妙絕倫。趙洪山的鏡頭,總是那麼執著地追逐地質現象,難道他就是為攝影而攝影?他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什麼?記者這次採訪他,就圍繞著這個話題展開了問答:

記者:你為什麼選中了“地質攝影”這條路?

趙洪山:這是因為地質攝影是以地質科學理論和攝影理論為指導、以地球演化過程中產生的各種地質形態、地質構造等各類地質遺蹟為拍攝對象的一種攝影活動。地質攝影的任務是通過拍攝活動,獲取高質量的各種地質形態圖片。其目的是通過這些圖片展示和表現地球的演化過程,以幫助讀者普及地質科學知識、瞭解地質演化規律、欣賞地質構造的奇特和壯美,激發人們表現大自然、愛護大自然的熱情,使人們在享受攝影作品美感的同時,增強熱愛地球、保護地球的責任意識。

記者:那麼,你覺得“地質攝影”會給我們帶來那些需求?

趙洪山:目前,隨著我國地球保護的意識進一步加強,地質攝影的需求也更加廣泛,地質攝影的服務領域主要有地學科普、博物館展示、地學科學研究、國家公園與地質公園和自然類公園的圖片介紹以及科普牌匾的宣傳。

記者:你下一步還有何打算?在地質攝影上有沒有新的目標?

趙洪山:我不會放棄我的地質攝影,下一步我要一邊拍攝中國乃至世界的地質,同時進一步完善“地質攝影”理論,現在正在和地質出版社合作再版《地質攝影》教材,要把地質攝影理論和地質攝影的技巧傳授給大家。地質攝影不僅以其拍攝構圖、曝光、景深等攝影技術展現攝影作品的魅力,還具有激發人們表現大自然、愛護大自然,讓人們在享受攝影藝術的同時,又瞭解了地球的演化史,從而使人們增強熱愛地球,保護地球的責任意識。

用鏡頭講述地球故事——對話中國地質攝影家趙洪山

灕江秋韻

記者瞭解到,即將再版的《地質攝影》教材,在我國攝影領域中作為單一的讀本,它的出版填補了我國攝影文庫的一項空白。此書系統地介紹了地質攝影的廣闊內涵,此書所選擇的地質攝影這個角度,必然會成為我國優秀的地質文化精品,進入世界地質攝影領域的學術論著。

2020年1月18日,《行走中國--趙洪山地質風光攝影展》在重慶自然博物館正式開展。此次攝影展共展出120幅地質遺蹟照片,選取的是他拍攝的中國東西南北中120個地質公園(遺蹟點)的攝影作品。作品地域北至內蒙古阿爾山市,南至海南省三沙市,涵蓋了我國境內的(包括臺灣、香港、澳門)山川河流、海岸地貌、冰川遺蹟、湖泊草原、火山臺地等地質遺蹟。這個展出受到觀眾廣泛的讚譽。

趙洪山一面從事地質攝影,一面研究地質攝影理論,與此同時,他還積極參加一些社會活動。幾年來, 他多次參加自然資源部、河南省、全國攝影賽事,屢獲獎勵三十多項,並榮獲河南攝影三十年貢獻獎。作品《測我長城》獲得中國測繪全國攝影大賽一等獎,《巍巍崑崙》獲國土資源攝影大賽一等獎,《翔》獲得奧運全國第三屆體育攝影精品大展優秀獎,《美麗的拉薩河》入選中國西藏珠穆朗瑪攝影大展等。2019年他又一次在《聖城拉薩.雲上達孜》旅行攝影大賽中獲得“優秀獎”。

從地球誕生的那一刻起,地質作用形成了許許多多獨特的地質遺蹟。在我國美麗的國土上有許多讓人驚歎的地質符號,是大自然賜予中華民族不可再生的寶貴地質遺產,它記錄著地球發展的重大歷史事件,譜寫了漫長的生物進化史和滄海變桑田的壯麗篇章。這或許就是趙洪山痴迷於“地質攝影”源動力。

用鏡頭講述地球故事——對話中國地質攝影家趙洪山

嵩山—少室山

記者也在不少媒體和報章上不斷看到趙洪山的行攝蹤跡,也使我開始注意到地質攝影和風光攝影的共同點和不同點。風光攝影通常所用的是光影所要求的美感,而趙洪山更注重的是展示地質遺蹟在地球運動中鑄造的地質形態和構造,這正是他的獨特之處。

據記者瞭解,“地質攝影”這個名詞是近幾年來才出現的。隨著中國的世界地質公園和國家地質公園的建設,把攝影鏡頭聚焦在地球運動留下的各種變幻神奇的地質構造形態中,將成為攝影家們追逐的熱點,未來人們將會看到更多展示地球科學價值和審美價值兼具的地質圖片。

趙洪山從事地質攝影已經二十年,這是一種堅持,更是對地質攝影最高境界的追求。作為一個攝影狂人,他用一技之長做成了太多攝影人想做而沒有做到的事,他用雙腳為我們帶來了一個個美妙奇幻的世界。

用鏡頭講述地球故事——對話中國地質攝影家趙洪山

珠峰雄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