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讀 | 戰“疫”下半場,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解碼全球經濟政策新變革

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經濟、中國經濟、金融市場有哪些影響?近日,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程實在接受《中國銀行保險報》記者採訪時,闡述了一些對當下情況的看法。

薦讀 | 戰“疫”下半場,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解碼全球經濟政策新變革

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 程實

疫情影響之上半場、下半場

從疫情的發展態勢對不同經濟體影響來看,程實認為,回顧上半場,中國經濟已邁過“至暗時刻”。得益於上下同心的“全民行動”,中國率先實現了對新冠肺炎疫情的有效控制。雖然未來存在境外輸入性病例的威脅,但是復工復產提速的大趨勢不會動搖,經濟循環修復有望繼續加快。考慮到未來託底政策的進一步加碼以及消費內需的疫後回補,中國經濟有望從二季度開始逐步企穩反彈。

程實認為,展望下半場,全球經濟正涉入危險水域。近期歐美各國防疫措施接連升級,但是由於前期的行動遲緩,疫情高峰的峰值和持續時間或將超出預期。不同於中國經濟在一季度一次性出清大部分風險,未來歐美或將持續承受疫情升級、經濟減速的雙重壓力。基於此,2020年全球經濟將大概率進入衰退區間。在戰“疫”下半場,全球政策亟須新一輪系統性變革。未來全球政策的演變有望以“五個結合”為方向,即頂層設計與細化落實相結合、危機救助與常態扶助相結合、短期託底與長期發展相結合、宏觀增長與微觀福祉相結合、實體經濟與金融市場相結合。沿循上述方向,政策變革的推進速度和執行效果,可能會主導疫情下各主要經濟體走勢的長遠分化。

程實表示,由於疫情本身仍在演進,其他主要經濟體的政策應對仍在蛻變,因此全球疫情的後續發展對中國經濟的長期影響尚存較大的不確定性。對於2021年的增長前景,目前的信息尚不足以提供精準的預測。我們認為,2021年中國經濟有望呈現較大反彈,增速將明顯高於長期中樞水平。


居民消費升級“三維”拓展將是長期趨勢

疫情之下,產業格局將發生一定變化。在程實看來,隨著2019年中國人均GDP邁上1萬美元臺階,居民消費升級向質量高度、市場深度、產品廣度的“三維”拓展將是長期趨勢。這一趨勢有望在疫情後強化,成為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中堅力量。

其一,以居家辦公、線上教育等“宅家經濟”的井噴為標誌,疫情期間中國經濟“被迫”衝破諸多路徑依賴,系統性地重塑了消費習慣和商業模式。在疫情平息後,新習慣和新模式仍將部分延續,從而以“線上+線下”的新零售、雲服務改造消費端,以物聯網、智能製造變革供給端,促使中國經濟開啟新形態。

其二,疫情之後,無論是微觀層面居民生命健康追求的再增強,還是宏觀層面公共衛生系統的再升級,都將為在線問診、健康管理、生物醫藥、精準化治療等大健康產業帶來穩健的需求增長。

其三,本次疫情料將長遠地改變社會觀點,人本主義有望成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涵。對生活幸福感的強調,對個性化需求的尊重,將持續創造多層次、多元化的消費新需求、新場景,從而為“三新經濟”提供廣闊的藍海,並賦予細分市場的深耕者以時代紅利。基於此,在全球產業鏈上,中國將從單一的“生產核心”,升級為“生產-消費”雙核心。


A股能成為全球長線資金在風浪中的“壓艙石”

隨著中國已經快速推進復工復產,市場對於中國經濟企穩的預期逐漸向好,A股是否可以走出獨立性行情?是否會出現外資移向中國的趨勢?

對此,程實認為,中國市場的相對韌性有望進一步夯實。年初至今,中國股市的累計下跌幅度遠小於歐、美、日、韓、印等主要市場。更為重要的是,對於市場而言,投資是“買未來”,而非“買過去”。未來長期的經濟穩健性,而非一季度的短期經濟下滑,將會成為市場Price-In(計價)的核心要素。基於此,在戰“疫”下半場的全球金融振盪中,A股雖然不是絕對意義上的“避風港”,但是憑藉相對韌性和成長性,能夠成為全球長線資金在風浪中的“壓艙石”。

對於匯市,程實表示,由於中國經濟金融在此次疫情中均彰顯出難得的韌性,長期基本面依然向好,因此相較於其他經濟體和主要金融市場,人民幣匯率在雙向波動中並未失控。從應對風險角度,宏觀政策宜穩中求進,將服務實體經濟有序復甦作為關鍵發力點。預計人民幣匯率仍將在國際匯市波動中保持穩定性,年內波動區間為(6.7-7.2)。

程實認為,長期而言,在大動盪的背景下,成長性向好、估值合理的中國資產仍然具備相對吸引力。建議投資者踏刃慎行,警惕跨資產、跨市場、跨行業的風險傳導,並關注相對韌性較強的長期配置選擇。


記者 馮娜娜

編輯 韓業清


分享到:


相關文章: